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奇霖、鐘林楠
2020年6月1日,央行聯合其他四部委,發布了《信用貸款支持通知》,宣布人民銀行將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使用4000億元再貸款專用額度,購買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新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的40%,以促進銀行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業獲得免抵押擔保的信用貸款支持。
對此,我們的評論如下。
1、直接購買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的手段,更像是新型的“降準”,與再貸款有較大不同。與再貸款相比,直接購買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有兩大好處(差異):
一是更具主動性,再貸款是一個被動的政策工具,傳統的支小再貸款,實行“限額管理、余額監控”,由銀行發起,將合格抵押品質押給央行,央行再回應,釋放流動性給銀行。
如果銀行不需要,那么央行設立的再貸款額度將無法發揮支持實體的作用。但現在,央行是主動下場購買貸款,主動運用再貸款額度。
二是直接購買,對銀行來說,能獲得沒有任何成本的資金。傳統的再貸款,本質上是一個信用貸款或抵押貸款,銀行需要支付給央行利息,銀行賺取資產端的收益率和再貸款利率之間的利差。
而直接購買這個過程,按照已有的信息來看,銀行按原金額還給央行,無需給央行支付利息,本質上是一個“無償使用”的流動性支持,類似于一種新型的“降準”工具。
但與降準不同的點在于,降準是先給銀行流動性,然后鼓勵銀行支持實體,有可能央行降準釋放了100億的資金,但銀行最終只放了20億給實體,有80億進入了金融市場。
但購買小微貸款,是銀行先給小微企業投放貸款,形成存量貸款資產后,央行再投放免費的流動性。如果銀行放了400億,有100億的貸款符合央行要求,那么央行就投放100億。
這個過程,一具有激勵效應,之前再貸款,銀行賺取的是小微企業貸款與再貸款之間的利差,而現在銀行不用支付任何成本,能完全獲得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收益更高。
換言之,直接購買小微貸款既能幫助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補充銀行流動性,也能激勵銀行增加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支持,促進寬信用。
二能有效防范脫虛向實,釋放多少流動性,實體就獲得了多少流動性支持,比單純的降準更能支持實體經濟,是純粹的寬信用工具。
2、央行的安排,與海外央行創造的貨幣政策工具相比,要更加合理,央行基本不承擔風險。
按理而言,央行下場購買貸款資產,貸款資產的所有權應該是轉移給了央行(央行是通過SPV的模式,通過持有SPV來間接持有),央行應該自負盈虧,獲得貸款收益權的同時,承擔貸款資產的損失。
但根據現有的安排,央行讓渡了貸款資產收益的所有權,同時也將貸款資產損失的可能性轉移給了商業銀行,央行既沒有收益,也不會發生虧損。
這個過程,就有點像:你從地攤買了蘋果,然后你把蘋果給了地攤攤主,告訴他,我把吃蘋果的權利讓給你,蘋果如果是壞的,那是你的責任。
如果按這樣理解,央行創造的貨幣政策工具,完全就是給銀行紅利,根本不像再貸款,更像是“新型的降準工具”:銀行先貸款,央行再降準。
3、該工具的出現,是央行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也是寬信用的要求。
按照我們前面對該手段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直接購買小微企業貸款實際是一個直達實體經濟的過程,這與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創造直接支持實體經濟工具”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可以看做是央行對政府工作報告這一要求的落實。
同時,這也是央行為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果所使用的手段。
在今年1-4月份,央行曾經利用寬貨幣,釋放流動性的方式來達到寬信用的目的。
這種手段從效果來說,是不錯的。最直觀的,債券融資在3月、4月連續兩個月的增量都超過了9000億,社融增速也從2019年年底的10.7%大幅抬升至12%。
但這個過程有比較明顯的問題是,金融市場加杠桿過于盛行。
雖然傳統上,金融機構利用借隔夜資金,來購買更高收益債券,加杠桿獲得套息收益的行為是正常的策略選擇,但這個策略對流動性和資金面寬松要求很高。
一旦宏觀經濟環境要求央行寬松的幅度變弱,減少流動性供給,資金面就有可能因為流動性供給的減少而出現明顯的收緊,過去借隔夜加杠桿的投資者因為加杠桿難度上漲,收益下降,會主動平掉頭寸。
這時債券市場就會出現比較大的動蕩。這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因為央行的希望是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充分發揮對實體的支持。
因此,對央行來說,利用投放流動性、壓低貨幣市場利率來寬信用的手段,存在弊端,需要時不時的擾動資金面,加大資金面的波動,來打擊債券市場加杠桿的風氣。
現在,利用創新性的貨幣政策工具,直接下場購買小微企業貸款,不經過金融市場,則可以規避這一弊端,在實現寬信用的目標的同時,還不會讓金融市場加杠桿的策略過于盛行。
4、該工具對債偏利空。
直觀來看,這一手段至少給銀行提供了流動性支持,是一個釋放基礎貨幣的過程,這對債市看似是利好。
但與過去“從寬貨幣到寬信用”的方式不同,這一手段是先寬信用再寬貨幣的過程,其產生的激勵效應會提振社融和M2增速,尤其是提高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支持。
債市能從這個流動性投放過程中受益多少可能相對有限。
另一方面,這一直接跳過寬貨幣,而實現寬信用目的的貨幣政策工具創設,其實標志著央行的貨幣政策重心已經明顯轉移至寬信用這一端。
雖然根據政府工作報告,降準降息還會有,寬松的貨幣環境還沒有終結。但對債市而言,最好的貨幣環境已經過去。
貨幣政策在1-4月份是明顯的救急模式,實體需要流動性來挽救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央行直接放水是最好最及時的選擇、
而現在,國內大部分行業基本恢復正常的經營,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減弱,繼續保持“投放流動性”救急的模式,不可取。
配合財政,刺激需求,寬信用才是央行目前最重要的目標。在這種訴求下,央行的貨幣政策模式可能已經回歸2019年的相機抉擇。
由于單純的寬貨幣已經結束,債市單邊下行的過程也已經結束。在寬信用和寬貨幣的組合下,債市將是震蕩市,螺螄殼里做道場將是投資者接下來獲取收益的常態。
(本文作者介紹: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