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劉元春
摘 要
面對疫情的沖擊,中國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定位和“生命至上”的原則,實施了“黨的統一領導、全國一盤棋、全民動員”的舉國疫情管控方案。
在嚴格的管控下,經濟社會活動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停擺,尤其是接觸性經濟活動全面停止,中國經濟因此受到了較強的沖擊,GDP實際增速從去年的6%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6.8%,宏觀經濟的需求側和供給側都出現了大幅度下滑。
在此背景下,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以對沖疫情帶來的經濟下滑。最新數據顯示,3月中國經濟已經得到了明顯改善,復工、復產好于預期。
IMF的最新報告顯示,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急劇收縮3%,這一降幅將超過2008-2009年次貸危機。雖然全球各國都在出臺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但是由于本次疫情沖擊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持續時間恐將超出預期。
總書記在很多場合已經反復強調,要積極研究一攬子的宏觀政策,力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我們認為,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應當更加關注“保民生、保企業、保就業”,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公共危機和衛生危機轉化為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
經過推算,我們建議推出3.5萬億的減稅降費、2萬億的基建新擴張以及1萬億的疫情補貼,這共計6.5萬億的宏觀擴張計劃能夠促進我國經濟增速提升2%-3%,以實現“保民生、保企業、保就業”的目標。
一、疫情對經濟造成劇烈沖擊
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采取了超級嚴格的疫情管控措施。回顧過去兩個多月的疫情阻擊戰,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疫情阻擊方案與西方有本質性的差別。
中國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定位和“生命至上”的原則,實施了“黨的統一領導、全國一盤棋、全民動員”的舉國疫情管控方案;而英、美則采取了在救經濟與救人之間權衡的方案。
在經過疫情暴發-全面管控-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統籌階段后,中國的疫情管控已經進入了“內防反彈、外防輸入”階段,這標志著國內疫情管控獲得了階段性勝利。由于采取了嚴格的管控措施,經濟社會出現停擺,尤其是接觸性的經濟活動全面停止,中國經濟因此受到了較強的沖擊。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反映出中國經濟出現了斷崖式的下滑,這種下滑集中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GDP實際增速從去年的6%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6.8%,降幅創歷史新高。三大產業的增加值同比增速斷崖式下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一季度的實際增速分別為-3.2%、-5.2%和-9.6%。
第二,一季度宏觀經濟需求側和供給側的下滑幅度明顯超過歷史上數次大的沖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社會零售消費品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速、服務業增加值增速等指標跌幅都超過了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
第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2019年一季度居民收入中位數的增長速度是8.7%,今年一季度增長速度降至-0.7%;第四,企業利潤指標全面惡化。2019年1-2月的利潤總額增速為-14%,今年1-2月的增速降至-38.3%。
二、國家采取了溫和的經濟擴張政策以應對沖疫情沖擊
面對疫情帶來的沖擊,國家采取了相應的擴張政策以對沖疫情帶來的經濟下滑。從2月3日總書記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開始,一直到4月中旬,國家一共召開了五次政治局常委會議和二十多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來部署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
2月23日會議作出了七個方面的經濟部署,3月27日的會議重新再定調再部署,明確了要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的任務,同時抓緊研究和提出了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
4月8日政治局會議又作出了新的研判,一方面肯定了疫情防控取得的階段性勝利,復工、復產取得進展;另一方面明確了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等事實。會議要求我們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中國政府圍繞著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第一類是財政政策,主要包括給予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稅費優惠、出臺普惠性降費政策以及加大援企穩崗力度。目前統計的支出總額為1.3萬億,落實金額超過5000多億。
第二類是貨幣政策,主要包括通過2次降息和3次定向降準以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更大力度地運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以及更加充分地發揮好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第三類是就業政策,主要通過“擴、穩、保、促、兜”這五大方面開展。一方面,政府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救助中小微企業,讓企業在保工保產過程中維護工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也搭配使用了兜底的就業政策,給予工人失業救濟金和補貼,保障群眾的基本生活,切實兜牢民生底線。
除了上述政策以外,各部門還出臺了其他政策,如商務部出臺了應對疫情“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20條政策、發改委聯合23個部門出臺了19個方面促消費的政策。此外,國務院4月9日發布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從制度改革層面為“化疫為機”創造各種條件。
三、一季度數據解讀
總體而言,3月經濟數據已經出現了明顯改善,復產復工情況也好于預期,一些積極的信號正在顯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復工復產好于預期,3月經濟數據明顯改善
第一,先行指標超預期大幅度波動,3月重返擴張期。中國2月份制造業PMI指數下滑至35.7%,創歷史新低,而3月份反彈至52%,中國經濟強勁復蘇的跡象開始出現。反觀世界其他國家,3月份PMI指數急速下跌,部分國家預計4月將會出現更大幅度的下降。
第二,各類高頻數據顯示,2月份停擺效應強烈,3月份復工復產進展良好。首先,中國發電廠的燃煤消耗目前已達到去年的同期水平,開工用電狀況開始常態化。其次,3月底一線城市的擁堵指數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中國司機上路的狀況也已恢復至常態。最后,各種煉油廠的需求狀況也出現了明顯反彈,已從2月份的低谷恢復。
第三,挖掘機指數出現全面反彈。3月份全國共銷售各類挖掘機機械產品4.9萬臺,同比增長11.6%。挖掘機銷售量的急劇上升表明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和建筑行業正迅速恢復。衛星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上空的二氧化碳濃度有所上升,表明工業和運輸活動較上2月份出現好轉。
第四,3月份運輸量呈現出明顯回升趨勢。鐵路貨運量與去年持平,環比增長4.5%。雖然旅客運輸量同比下降71.7%,但是全貨機貨運量“逆勢增長”,共完成了25.3萬噸的貨運量,較去年同期增長28.4%。
第五,房地產、汽車行業明顯復蘇,餐飲等活動同步改善。數據顯示,房地產銷售額已經開始走出2月份的下塌區域。全國房地產投資開發增速、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及銷售額增速、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本年到位資金增速以及國房景氣指數在3月份均出現了明顯好轉的跡象。
第六,國民經濟核算數據遠超市場預期。中國一季度GDP增速為-6.8%,遠高于標普預測的-10%、中金預測的-9.3%以及彭博預測的-11%。
機構普遍低估經濟增速主要源于以下幾點原因:①3月份經濟改善的速度被嚴重低估了。很多分析師認為,市場停擺后的復蘇很困難,而疫情防控期間的全面復蘇將是難上加難,但是中國的制度優勢使中國經濟在3月份超預期迅速復蘇。
②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利用支出法和增加值法進行推算,與核算參數之間存在偏差。③疫情期間,大量無接觸經濟還在開展,它們在復工復產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④部分行業一直在超負荷運轉,很多活動沒有被納入常規統計之中。最后,春節期間的經濟停擺應在同比數據中予以扣除。這場疫情暴發于全國人民休息的春節期間,春節的因素緩解了疫情帶來的部分沖擊。
第七,外資外貿在3月份出現反彈,遠超預期。今年3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504.0億美元,同比增長-4.0%。其中出口1851.5億美元,同比增長-6.6%。3月份出口增速出現明顯回升,表明國內復工復產的積極影響占據了主導位置。
3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17.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4.1%,降幅較2月收窄11.5%。特別是1到3月份的中國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5.5%,信息服務、電子服務、專業技術服務分別同比增長28.5%、62.4%和95%。
可以看出,“脫鉤”并不像很多人所想象的那么簡單,外資的變化并沒有證實“去中國化”的擔憂。在資本主義世界中,資本的邏輯是逐利,舍棄中國廣闊的市場和齊全的產業鏈是一個不可能的選擇。
第八,中國金融市場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下保持了相對穩定。在一季度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下,中國債市、中國股市、人民幣依然保持了相對穩定。信用利差雖然有所抬頭,但是相較于去年和前年仍處于較低水平。這說明不同金融產品的風險差異并沒有急劇變化,中國的金融市場依然是穩定的。
(二)未來值得關注的潛在問題
盡管從一季度的數據來看,積極的信號不少,但也存在一些潛在問題,主要包括:
第一,需求側改善幅度弱于供給側。目前,大型企業復工復產比例已經達到98%,中小企業達到80%以上,但是個體工商戶復工復產的速度較慢。我們呼吁政策推動應著力于消費和投資這兩大方面,形成經濟供求的良性循環動力機制,以防止部分區域復工復產之后由于訂單需求下降帶來的二次停工停產沖擊。
第二,價格水平回落,說明總需求不足問題在復工復產進程中開始顯化。數據顯示CPI和PPI都在回落,而且生產領域面臨的需求不足問題更為嚴重,目前并不存在價格上揚的環境。
第三,就業問題沒有完全顯化是未來面臨的很大問題。雖然3月份的失業率較2月份有所下降,從6.2%降至5.9%,但是就業問題沒有完全顯化。我國農民工總量約2.5萬億,但是2月末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總量只有1.2萬億,尚有一半以上的農民工未外出務工。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招聘職位數同比下降27.8%,招聘人數同比下降26.8%,因此就業問題沒有完全顯化,是未來面臨的很大問題。
四、二至四季度面臨的最大挑戰:外部環境惡化及其背后的超級不確定性
由于疫情所帶來的沖擊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持續時間恐將超出預期。IMF最新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顯示,全球經濟2020年會出現3.0%的下滑,這一降幅將超過2008-2009年的美國次貸危機。
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全球疫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2020年較長時間的疫情蔓延疊加2021年的疫情再暴發,可能會使全球經濟增速在2021年降至-7.3%。
WTO研究顯示,悲觀情形下的全球貿易跌幅將最高達到32%。中國是世界制造業大國和全球第二大貿易國,貿易依存度達到32%,所以全球疫情的惡化可能會對中國外貿產生更大的沖擊。
此外,全球制造業PMI、服務業PMI以及新訂單指數在今年3月份均出現了斷崖式下降,全球貿易惡化將在2季度出現。總而言之,這次疫情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高度社交化的環境里出現的高傳染性、高致病性、全球性的公共危機。
為緩解疫情帶來的沖擊,各國出臺了各種應對政策。美國政府連續緊急降息至零利率,開啟無限量的量化寬松,并推出了2.2萬億財政刺激政策和2.3萬億貸款資助政策。與此同時,其他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都在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據IMF統計,全球已經出臺了高達8萬億美金的刺激計劃。
但即便如此,未來依然具有高不確定性。各國政策的準備是否充足?全球疫情戰役是否能夠合作?新冠病毒是否會出現變異?疫情沖擊下的經濟金融是否會出現崩潰?衛生和經濟危機是否會引發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這些都不得而知。
五、中國需要出臺超常規的宏觀經濟政策以對沖多重下行壓力
(一)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五重下行壓力
中國目前正面臨著五重下行壓力:一是疫情本身還在持續,“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壓力將持續強化;二是中國經濟在停擺之后再重啟時需要一個強勁的外部推力以發揮“破冰效應”,重啟成本將十分昂貴;三是全球金融大動蕩所帶來的全球流動性枯竭以及國際資本的異動將產生強勁的收縮壓力;四是疫情的全球蔓延必將導致許多國家經濟陸續停擺,從而給中國外需、供應鏈和產業鏈帶來持續的超級沖擊;五是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傳統周期性下滑因素和趨勢性下滑因素將在疫情的沖擊下進一步顯化。
(二)今年是否需要制定經濟增長目標?
在此背景下,如果沒有目標,我們就沒有強勁的信心,缺少綱舉目張的行為范式,就無法在這種超級不確定的形勢和人心混亂的狀況下走出困境,因此有必要制定合理的經濟增長目標。總書記在很多場合中已經反復強調,要積極研究一攬子的宏觀政策,力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
如果我們仍將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5.5%-6%,那么就必須要推出超級刺激政策,而推出超級刺激政策可能會帶來超級后遺癥,因此我們應該調整目標,不能簡單地“唯GDP導向”,而是應該關注“保民生、保企業、保就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這場公共危機和衛生危機不會轉化為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
(三)我們需要多大規模的刺激方案?
經我們測算,如果要保持中國整體就業總量不變,那么2020年的GDP增速應該保持在4.5%左右水平。以此推算,二季度的GDP增速需要達到4%,三、四季度的GDP增速需要達到9%。
我們認為,推出3.5萬億的減稅降費、2萬億的基建新擴張以及1萬億疫情補貼,這共計6.5萬億的宏觀擴張計劃可以推動我國經濟增速進一步提升2%-3%,從而實現“保民生、保企業、保就業”的目標。
雖然刺激方案難免會帶來后遺癥,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后遺癥就拒絕刺激。如果刺激方案是我們解決目前超級沖擊下的合理方案,我們就不能拒絕。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統籌規劃以避免過高的后遺癥。
(四)刺激經濟,錢從哪里來?
刺激經濟所需的資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渠道獲得:一是可以考慮將計劃的預算財政赤字從2019年的2.8%提升到3.5%,這將能夠直接擴大財政支出1萬億;二是將實際財政赤字率從2019年3.9%提升到6%,通過調入資金和使用結轉結余資金再增加1萬億左右經費。
三是發行2萬億的疫情特別國債,通過建立疫情中小企業紓困基金、貧困補貼與消費啟動基金專門用于疫情沖擊的主體救助,同時充實國家開發銀行的資本金。1998年和2007年發行的特別國債分別達到了當年GDP的3.17%和5.56%,2020年2萬億特別國債僅占GDP的1.86%。
四是擴大地方專項債規模,從2019年的2.15萬億擴展到3.35萬億,這將直接提高1.2萬億的支出水平。當然,假設2020年GDP實際增速達到5.5%,名義增速將達到8.5%左右,所以財政收入以及政府基金收入將大大好于一般沒有擴張計劃情形下的政府收入狀況。由此可見,上述設計依然存在一定的彈性空間。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