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張斌
新冠疫情對困難群體的壓力還未解除,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壓力仍在發酵,需要紓困和托底政策及時阻斷。紓困政策是建設小康社會舉措的必要組成部分,這次疫情提供了寶貴的學習和練兵機會。托底政策集中在都市圈建設上面發力,為將近3億農民工在城市安居提供條件,這是建設小康社會最需要補上的短板。
新冠疫情對市場的破壞仍在繼續
一是外新冠疫情全球蔓延造成的外需劇烈下行;二是前期經濟停擺對企業、居民和地方政府帶來的現金流損失影響到接下來的需求和復工;三是對新冠疫情仍存在的普遍恐懼心理以及防止疫情死灰復燃的各種防控措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正常經濟活動。
市場雖然從前期的停擺轉向恢復,但是內需和外需同時疲軟會遏制供給,供給收縮又會進一步降低收入和遏制需求,市場受到的破壞并未結束,距離正常經濟活動水平還有很大距離。
經濟增長和就業面臨嚴峻挑戰。城鎮調查失業率2月較1月上升0.9個百分點,新增失業接近500萬,然而就業的壓力還并未充分顯現出來。中國城市就業人員超過5億,其中受到國際和國內疫情顯著沖擊影響的就業有3.8億人(制造業1.5億人、建筑0.65億人、批發和零售1億人、住宿和餐飲0.3億人、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0.16億人以及其他行業0.2億人)。這些行業接下來的收入很難恢復到正常水平,這必然會減少新增就業機會,威脅到現有就業,降低就業的實際有效勞動時間。根據智聯招聘的調查數據,截至3月中旬,新增就業崗位和人數同比下降32%,中小微企業下降尤其突出。
避免經濟陷入惡性循環必須有強有力的政策阻斷,需要兩類政策。一是紓困政策,幫助困難群體渡過難關;二是經濟托底政策,保住就業,保住企業生存和發展機會。政策阻斷前期越堅決果斷,經濟下行的幅度越低,政策成本越小。猶豫不決的零碎政策不足以打破惡性循環,未來救助的成本更高,整體面臨的損失更大。中國有充裕的政策空間應對當前的困難。
紓困政策需要學習和完善
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大幅波動時有發生,臨時性的紓困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是建設小康社會舉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在這方面需要進一步學習和完善。疫情危機提供了寶貴的學習和練兵機會。發達國家在新冠疫情下的紓困政策包括了為雇員提供收入補助、為患新冠或疑似隔離雇員提供社會保障、為企業提供國家信貸支持、延繳稅收、延繳社?;蛱峁┭a貼、延遲債務償付和為公民提供發放現金等多種方式。這些方式未必都適合中國,也不乏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針對此次疫情的紓困政策覆蓋面和力度還需更進一步。經濟活動和勞動力市場復蘇到正常水平還需要一段時間,近期內生活困難的群體和經營困難的企業數量還很大。我國需要在前期紓困政策的基礎上根據新的情況變化做出新的安排。我國的紓困政策組合當中對居民和失業群體的直接現金補貼仍然欠缺,發達國家在疫情后給低收入群體和失業群體直接發錢的紓困資金大概在GDP的1%-3%之間,值得我國借鑒。
政策托底要落實在信貸增長
經濟托底政策不在于追求高經濟增長目標,而在于幫助經濟恢復常態,保住就業機會。當前階段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缺少訂單,打破惡性循環的關鍵是止住需求下滑,這方面有政策空間。
提振需求需要落實在居民、企業和政府的現金流。直接發錢紓困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量級上還不夠,同樣重要的是維護全社會信貸增長。信貸增長才有相應的存款增長,才有新的現金流注入,也是變相地給居民、企業和政府發錢。美聯儲各種政策歸結為一點就是幫助居民、企業和政府貸款,改善各個部門的現金流。
基建貸款和住房抵押貸款是對居民、企業和政府變相發錢的兩個重大也是最重要的水泵。這兩個水泵與PMI、工業品價格、利潤高度正相關。這兩個水泵發力以后,各部門現金流好轉,制造業貸款和其他各種類型貸款才能跟上,需求低迷局面才能扭轉。汲取前期刺激政策的教訓,基建項目必須跟著需求走,跟著人流和產業走。基建區域布局重點是都市圈建設。推進都市圈基建建設的同時還應該配合都市圈的土地政策改革和公共服務配套改革,打開大都市的大門,讓更多人能夠在大都市圈安居。將近3億農民工能在城市安家生活,小康社會建設才真正完成。
紓困和托底都要政府舉債。需要避免“政府請客,企業花錢”,這在有些情況下是好心辦壞事,逼著企業解雇員工。避免公益和準公益建設項目從商業金融機構借錢,這是金融體系未來的炸彈,也是未來更大的財政負擔。政府舉債花錢是為了救經濟,有利于防范全社會債務風險。救經濟是在鞏固而不是破壞政府信用,經濟垮了才是政府債務真正的威脅。當前經濟環境下不必拘泥于赤字率和債務率高低,發達國家在此次危機中普遍提升政府債務率10%-20%,中國政府相比發達國家有更高的增長速度和更強的償債能力。赤字率不等于債務風險。上一輪全球金融危機以后長達十年的時間里,美國、日本財政赤字率平均7%,政府債務率持續攀升,美國和日本國債照樣受歡迎。
本文首發于財新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原主任)
責任編輯:張譯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