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奇霖、張德禮、鐘林楠
3月27日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要“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新冠疫情對內需的沖擊超預期,海外大擴散在拖累出口的同時,全球產業鏈上下游供應接近停擺也制約了中國復工、復產,而停工停產、復工緩慢和訂單收縮,惡化企業和家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
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復工緩解企業和家庭部門的信用風險,都需要財政擴張和貨幣寬松的支持。本次政治局會議,其亮點也主要集中在對財政和貨幣政策未來方向的指示上。
在財政擴張上,主要做了三點具體部署,簡單可以概括為“擴赤字托底、增專項債做基建、發特別國債促消費”。
第一,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減稅降費和剛性財政支出壓力,需要擴大赤字規模。在赤字率提高到3.5%、名義GDP增長5%的情況下,赤字規模約為3.6萬億。
從結轉結余、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的資金規模在2000億以內,假定新增專項債在4萬億,差不多有7.8萬億的債務性融資和調節資金。在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均為-5%的假設下,2020年一般公共財政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的增速為2.7%。
第二,擴大專項債規模,重點投向基建。由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是今年穩增長發力點之一。假定今年新增專項債額度4萬億、投向基建的比例為70%,那么相比于2019年,專項債投向基建的資金將有2.2萬億的增量。
新基建將是今年的投資亮點之一,在穩增長的同時還能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升對新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正向溢出效應。新基建創造現金流的能力也相對更強,未來潛在的償債壓力要小一些。
但新基建的投資體量較小,七大方向今年的投資規模約為1萬億左右,僅占2019年全口徑基建投資的5.5%.因此,穩增長壓力下,“老基建”項目同樣不可缺席。
資金來源方面,目前還沒看到隱性債務放開、房地產調控全局放松、金融監管約束打開的信號,專項債將是“老基建”項目主要的增量資金來源。具體投向方面,在繼續推出大項目的同時,預計也會向環保、公共衛生服務和應急物資保障等領域傾斜。
第三,發行特別國債。我們認為其作用可能更多是用于促進消費,以擴大消費的方式來對沖外需對經濟的拖累。
傳統基建已經有專項債的支持,特別國債如果再用于政府主導的基建,雖然執行力強、見效快,對經濟的推動更強,但帶動的多是鋼鐵、水泥等重工業行業,這些行業經過2015-2018艱難的供給側改革,過剩產能已經得到較好的去化,此時在傳統基建上發力,可能會影響去產能的效果。
因此我們預計基建雖然在穩增長中不會缺席,但可能很難再現過往的高增速。
而且與2008年不同,隨著生活環境改善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現在尋求就業的人口主要是90后與00后,他們更傾向于從事第三產業服務業,對于更需要體力的就業崗位(如建筑)多規避,第一與第二產業吸收就業人口的作用在下降。
從數據上看,2018年采礦業、制造業與建筑業等行業新增就業人口相比與2014年,分別下降了182萬、1065萬和211萬,而信息技術、金融、房地產等第三產業則多增了60萬到200萬不等。
用于促消費,不僅能將支出的選擇權交由居民部門和市場,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還可以有效切斷“海外經濟體正常企業生產與居民消費受影響—外需大幅減弱—居民收入下降—國內消費支出大幅下降—面向內需的企業收入下滑—企業裁員求生—失業增多—國內消費進一步減弱”的惡性循環,充分發揮消費的杠桿效應,帶動上下游產業的需求,更好的穩增長與保就業。
在貨幣政策層面,主要提到“引導貸款利率下降”。我們預計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更加積極、更加靈活的貨幣政策配合,使貨幣條件會進一步寬松。
引導貸款利率下降,以改革和監管的方式(比如此前的存量貸款基準切換、結構化存款納入利率自律機制約束范圍等)降低負債成本,使銀行主動讓利實體固然重要,但在我國這樣一個非常依賴銀行間接融資的金融體系下,保證銀行利潤、維持銀行抵御風險能力也同樣重要。
現在銀行的凈息差和利潤雖然總體看起來還比較健康,銀行的壓力并不大,但:
1)凈息差的穩定是建立在銀行貸款端,中小微普惠金融貸款與中長期貸款比例上漲,銀行要了更高的風險溢價的基礎之上,2020年經濟形勢要比以往更加嚴峻,這些普惠金融貸款和中長期貸款轉為不良的比例會有所提升,對銀行表內的利潤與資本金侵蝕會比較大,前景其實不容樂觀;
2)我們所看到的是總體數據和處于頂層的上市銀行數據,弱勢的中小銀行尤其是農商行,其利潤、壞賬與資本金的壓力要遠高于我們所看到的數據所顯示的;
3)金融監管依然沒有松動,最近還傳出監管層要繼續壓降非標融資業務,融資需求將繼續回表,給銀行支持實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這種狀況下,只是單方面的要求銀行讓利,引導貸款利率下降,銀行的動力與積極性可能不足,表內的壓力會更大。
因此,為了更好引導貸款利率下降,央行在未來可能會選擇加大貨幣寬松的力度,或降低存款基準利率,更大幅度的降低銀行負債成本。
落實到投資策略上,此次會議透露出來的貨幣與信用雙寬,對權益將會構成提振,但海外疫情繼續蔓延,海外金融市場的動蕩可能會繼續對國內造成擾動,建議關注和內需、逆周期調節政策相關的消費、基建、機械工程等行業的結構性機會。
債券在近幾日已經就貨幣進一步寬松與降息進行了交易定價,當前的收益率點位已經基本price in了未來貨幣政策的行動,短期應該警惕預期兌現、財政開始行動修復基本面帶來的調整風險。
但由于貨幣寬松的大方向沒有發生變化,逆周期政策能否有效對沖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尚有不確定性,利率下行的趨勢沒有逆轉,已經上車有持倉的投資者仍然可以繼續保持,但不建議繼續追漲。
(本文作者介紹: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