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湯平平
中小銀行直面疫情沖擊業績下滑,小微企業傳導風險將在下半年顯現,需要以突破性視角促進轉型與發展。
中小銀行直面疫情沖擊業績下滑,小微企業傳導風險將在下半年顯現,需要以突破性視角促進轉型與發展。
疫情對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批發零售、旅游文娛等聚眾屬性的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造成了較大沖擊。銀行業同樣受到影響,特別是占比超過八成的中小銀行首當其沖。中小銀行是推進普惠金融的重要主體,也是服務民營機構、小微企業、三農的重要力量,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促進作用明顯。而其可能存在的資本實力不足、公司治理不規范、經營模式同質化等發展難點和痛點在本次疫情中暴露。
疫情期間,銀行主要面臨信貸需求下降、部分客戶壞賬和銀行讓利三方面問題。第一,疫情造成信貸供需雙弱的格局。從需求方來看,部分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因為延遲復工,原來申請的貸款不再需要,為了避免承擔利息成本,提前還貸。從銀行供給方來看,疫情加大了市場風險,信貸投放更加謹慎,放貸規模低于疫情前預期。第二,部分企業壞賬風險將傳導至銀行。多項研究顯示三成以上企業的賬上現金余額只能維持1個月,另有三成以上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在經營收入基本斷絕的情況下,預期將會出現一批倒閉潮。雖然目前問題并不突出,但在貸款延期等政策結束后,可能會在下半年集中顯現。第三,政策引導銀行讓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銀行的壓力。
疫情對于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負面影響較小,對于中小銀行影響較大。大型銀行客戶基數大,議價能力強,業務規模穩定,線上服務能力強,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疫情的沖擊。對于中小銀行,本次疫情對其經營業績、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性等形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并且疫情延續時間越長,銀行所受的沖擊越大。零點有數疫情期間中小銀行的專題研究結果顯示,74.7%的中小銀行從業者明顯感受到“線下經營業績下滑”,44.7%擔心“小微企業經營風險傳導至銀行”。高度依賴線下網點,系統建設能力不強,使得中小銀行的對公和零售業務都難以有效開展。同時,中小銀行貸款與當地產業結構高度相關,貸款集中度較高,小微企業貸款長期占比50%左右,主要疫區以及經濟活力不足的地區受到影響較大。
對于中小銀行未來發展,應當分清緩急,制定短期、中期、長期發展規劃,有序推進。
一、疫情當下,首先要做好防疫、用好政策,減少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小銀行應靈活防疫、特事特辦,拓展原有單一的線下觸達模式,避免因疫情中斷客戶服務和交互。可以制定疫情期迅速推動業務有效開展的機制和管理辦法。如針對理財客戶開展云服務,為客戶線上講解理財知識,推薦產品;針對受疫情影響、面臨還貸壓力的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適當延貸、續貸,減少壞賬風險;針對存款到期客戶,推出自動延期、線上自動提取等服務;針對有緊急貸款需求的客戶,推出防疫專屬信貸產品,精簡貸款審批流程,開通線上綠色貸款通道等;針對有特殊需要的人群,開通手語視頻客服和老年人遠程視頻客服等服務,讓更多客戶受益于線上金融服務。總之,要最大程度減輕客戶的不便,保證銀行服務的正常提供。
同時,要充分關注、利用好國家出臺的各類優惠政策,盡量減少疫情給中小銀行帶來的損失。央行先后發放兩批專項再貸款,其中第二批的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專門用于支持中小銀行向中小微企業發放優惠貸款,可以有力提供支持;為鼓勵銀行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個人和小微企業予以優先貸款,國家降低了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貸款的融資擔保費;為減輕中小銀行的資金壓力,采取定向降準政策。雖然以上政策的支持力度相較中小銀行需要化解的風險來說,仍顯薄弱,但中小銀行仍可充分利用,盡量降低自身風險。
此外,可以借鑒電商思維、運用線上運營的思路,獲客、留客、活客。一方面,可以培養社區意見領袖,通過明星效應實現口碑傳播。中小銀行所在的社區,是典型的熟人社會,客戶愿意相信身邊熟人推薦,可以培養本地明星用戶,形成對其他人群的輻射效應。還可以邀請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人物,比如銀行行長做宣傳,形成降維打擊。另一方面,通過附加服務功能,提升線上客戶的活躍度。疫情期間很多金融機構推出了疫情專區,提供疫情查詢、免費線上問診、保障金服務、防護用品優惠購、捐贈通道、電商入口、線上教育等多種服務,是很好的嘗試。疫情結束后哪些適合留下來,又可以提供哪些具有客戶維系屬性的服務或者資訊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長期視角,線上化、數字化轉型進一步升級,中小銀行需要抓住機會
數字經濟已經發展多年,流量紅利基本見頂,細分市場的數字化轉型與場景化金融服務將成為新一輪機會,開放銀行有可能幫助中小銀行彎道超車。開放銀行強調以用戶為中心,以開放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和軟件開發工具包(SDK)等技術實現與第三方機構業務、數據、交易等方面的共享,將金融服務與客戶的生活、生產場景深度融合,從而令企業和個人享受到一種無感服務,實現獲客。近兩年,開放銀行概念持續升溫,螞蟻金服、京東數科、微眾銀行、百信銀行、工商銀行都已經逐步布局,與合作伙伴開放共享,打造銀行生態圈。其核心是數據開放和獲客方式的改變,有助于中小銀行突破地域限制,從更加高頻,更加生活化的場景中提供服務,這可能是中小銀行趕上數字化轉型潮流的最后一次機會。
開放銀行背后需要強大的數據整合、分析和應用能力,盤活數字資產,增強數字化運營能力和創新能力必不可少。首先,中小銀行應當梳理盤活內部基礎數據,做好內部數據治理,有效整合跨渠道、跨產品、跨系統、跨機構的數據信息,更加重視數據資產的盤點與數據治理體系建設。然后,綜合運用內部數據與外部大數據整合分析,預測市場環境與客戶金融行為動向。如針對高資產客群進行流失預警,通過更有針對性的產品和精細化的服務加以留存;梳理好存量信貸業務的行業分布、企業規模、經營現狀、過往貸款記錄和貸款余額等信息,形成系統的信貸風險預判數據臺賬。第三,要基于數據敏捷地組織產品迭代升級、差異化服務和精準化營銷。
三、面向未來,需敏銳感知市場變化,把握行業發展新動向
疫情帶來業績下滑、壞賬率上升等負面影響外,也孕育出一些新的業務增長機會點。其一,疫情期間,人們受限于物理空間,大筆消費減少,疫情結束后,可能會迎來一批報復性消費,由此產生消費信貸需求,中小銀行可提前布局。其二,疫情牽引出中小微企業更多個性化的金融需求,如何提供差異化服務,補足結構性金融服務短板,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如在產品創新上,可針對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周期和創新企業輕資產特征,開發以應收賬款、訂單、知識產權等動產作為抵押品的金融產品,解決企業流動性困境。
同時,危機之下也可能孕育著顛覆性創新的方向。1928年美國金融危機催生了連鎖超市,1995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后優衣庫和便利店快速發展,2003年非典時期促進了淘寶、京東等一批電商的繁榮。這次疫情可能成為什么新業態的催化劑?會不會加速實體網點消失,甚至網上銀行也不復存在,各種金融服務完全鑲嵌于各種生活場景中?會不會是無人銀行、智能銀行更多地涌現,代替傳統的金融服務……需要我們更加敏銳地感知顛覆性創新方向及新業態的萌芽,練就一雙洞察市場的眼睛,謀定后動。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零點市場調查有限公司金融行業副總經理。)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