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張瑜
展望明年,稅收收入與非稅收入的“蹺蹺板”效應值得關注。
1-11月財政收入同比3.8%,前值3.8%;1-11月財政支出同比7.7%,前值8.7%;1-11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9.5%,前值8.7%。
主要觀點
一、稅收非稅“蹺蹺板”能否重現?
展望明年,稅收收入與非稅收入的“蹺蹺板”效應值得關注。我們觀察到近十年來財政較為困難年份后的第二年,稅收同比增速均上蹺壓過非稅收入。若照此規律,明年稅收收入增速有修復空間,而非稅收入增速將下降較快。
“蹺蹺板”效應需要什么因素催化?從稅收收入角度看:
依靠經濟企穩復蘇尚具有一定不確定性。就稅收收入與工業增加值的關系來看,2018年以來本輪稅收收入增速下行速度遠快于工業增加值,新一輪減稅降費可能是重要原因
明年減稅降費壓力的邊際緩解將是高確定性催化因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更加側重結構,并未涉及增量規模。明年減稅降費難以進一步加碼,將為稅收收入的帶來邊際修復空間。
從非稅收入角度看:對明年非稅收入的判斷主要是對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也即金融央企利潤上繳的邊際力度判斷。
年內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雖高,但仍在預算范疇內。就實際預算完成進度來看,截至今年9月,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3710億,完成預算65.7%,今年四季度預計也將加速上繳完成預算目標,但年內大幅超預算的可能性已相當有限。
展望明年,一方面減稅降費難以進一步加碼,將使公共財政收入對非稅收入的依賴程度降低;另一方面,長期占非稅收入25%左右的專項收入有望得到邊際放松,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存量也有望盤活;從歷史經驗看,2015年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接近翻倍的高增過后,第二年即轉為負增長。
二、專項債將如何影響歲末年初的基建?
從專項債增量看,參考今年按80%/90%分別假設明年一季度的新增專項債占提前下達限額比例,兩種情形下明年一季度專項債發行額度分別為8000億與9000億,相對今年一季度分別有1340億與2340億左右增量。
從專項債用于基建資金增量看,明年一季度要想達到今年的資金增量,需要一季度新增專項債2640億以上流向基建。明年一季度8000億專項債發行假設下,用于基建比例需提升至33%。
三、如何看待土地出讓收入韌性超預期?
我們認為是龍頭房企與地方財政的“生存本能”持續壓過“融資趨緊”大環境的體現。雖然5月份以來地產融資持續收緊,“房住不炒”基調始終未松,但面對全年超2.3萬億的空前減稅降費壓力,地方財政囿于土地相關收入占比高達94%的收入結構,除了額外盡力通過非稅收入彌補以外,幾乎將難以避免地階段性回歸對“土地財政”的路徑依賴;而另一方面,地產政策寒流下房地產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龍頭房企話語權不斷擴大。空前困難的地方財政與“手里有糧”的龍頭房企共同促成了土地出讓的超預期韌性。
展望明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房地產仍堅持“房住不炒”表態,但在經濟下行壓力掣肘下,明年房地產政策也難進一步收緊。因此土地出讓韌性能否延續,仍主要取決于地方財政的邊際壓力與龍頭房企的戰略抉擇。
風險提示:政策執行力度不及預期;經濟大幅下滑。
報告目錄
報告正文
一
稅收非稅“蹺蹺板”能否重現?
1-11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3.8%,前值3.8%。其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0.5%,累計增幅較1-10月微升0.1個百分點。非稅收入累計增速小幅回落至25.4%。11月單月財政收入下降3.8個百分點至4.5%,未能延續此前五月連增。從收入節奏看,1-11月收入占全年預算數93%,落后去年同期1.1個百分點,收入節奏為2015年來最慢。
(一)什么是稅收非稅“蹺蹺板”
收入掣肘支出是今年財政收支的主基調,展望明年,稅收收入與非稅收入的“蹺蹺板”效應值得關注。一般認為,稅收收入增速與占比體現了財政收入質量的好壞:財政寬裕年份往往伴隨穩定的稅收收入,稅收收入同比增速傾向于上翹壓過非稅收入,而財政困難年份需要更多依賴非稅收入,非稅收入同比增速將明顯蓋過稅收收入。我們觀察到近十年來財政較為困難年份(2009年、2012年與2015年)后的第二年,稅收同比增速均上蹺壓過非稅收入。若照此規律,明年稅收收入增速有修復空間,而非稅收入增速將下降較快——10月份以來,稅收與非稅“蹺蹺板”已有拐點跡象。
(二)“蹺蹺板”的催化因素——稅收端
“蹺蹺板”效應需要什么因素催化?從稅收收入角度看:
依靠經濟企穩復蘇尚具有一定不確定性。稅收收入企穩回升的根本來源是經濟企穩回升,但僅憑11月單月數據超預期難以驗證。就稅收收入與工業增加值的關系來看,2018年以來本輪稅收收入增速下行速度遠快于工業增加值,新一輪減稅降費可能是重要原因:據財政部部長劉昆近日介紹,今年減稅降費規模將超2.3萬億,明顯超過年初預算的2萬億目標,成為影響今年稅收收入增速的主要邊際變量之一。
明年減稅降費壓力的邊際緩解將是高確定性催化因素。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財政政策的定調來看,相比2018年“推動更大規模減稅、更明顯降費”的明顯措辭,今年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更加側重結構,并未涉及增量規模。第五點高質量發展中提及減稅降費的“落實”也與8月份國務院“落實落細減稅降費”的政策指向一致。因此,明年減稅降費難以進一步加碼,將為稅收收入的帶來邊際修復空間。
(三)“蹺蹺板”的催化因素——非稅端
從“蹺蹺板”的另一端——非稅收入來看:截至前三季度,主要由金融央企利潤上繳貢獻的國有資本經營收入4792億,同比增加3812億,憑借自身3.9倍的“單腳跳”高增拉高全國非稅收入增幅21個百分點。因此,對明年非稅收入的判斷主要是對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邊際增量的判斷。
年內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雖高,但仍在預算范疇內。年初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預算5650億,較2018年執行數增加2432億。就實際預算完成進度來看,截至今年9月,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3710億,完成預算65.7%,仍然慢于預算序時進度??紤]到去年中央四季度就突擊完成了全年執行數的71%,今年四季度預計也將加速上繳完成預算目標,但年內大幅超預算的可能性已相當有限。
展望明年,一方面減稅降費難以進一步加碼,將使公共財政收入對非稅收入的依賴程度降低;另一方面,從非稅收入來源結構來看,長期占非稅收入25%左右的專項收入有望得到邊際放松,今年地方收支矛盾的凸顯、以及央地事權改革的大方向也指向以地方為主的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存量盤活;最后,從歷史經驗看,2015年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接近翻倍的高增過后,第二年就轉為負增長,今年的高基數情形使2020年與2016年相對類似。
二
專項債將如何影響歲末年初的基建?
11月財政支出負增長進一步走深,收入掣肘支出持續凸顯,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7.7%,較前值(8.7%)下降1個百分點,11月當月財政支出同比-3.4%,繼10月重回負增長后程度進一步走深。從支出節奏看,1-11月支出進度為87.9%,經歷年初大幅前傾后,財政支出目前不僅已落后于序時進度(91.7%),節奏還已與收入同為2015年來最慢。基建類支出增速持續下滑,1-11月三大基建類相關支出累計增速7.22%,續創年內新低。
支出端苦于收入掣肘之下,專項債增量將如何影響近期基建?由于10~11月均無專項債發行,目前市場對專項債的最明確信息來自11月底財政部宣布將提前下達2020年部分新增專項債務限額1萬億元。由于這部分額度規定不得用于土儲棚改(目前占比7成左右),流向基建的比例可以進一步提高。
從專項債增量看,市場普遍預期本次提前下達的1萬億額度最早將于明年年初發行,今年一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量為6660億,占2018年底提前下達量8100億的約82%;由于本次提前下達額度強調“早發行、早使用,確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見效”,按80%/90%分別假設明年一季度的新增專項債占提前下達限額比例,兩種情形下明年一季度專項債發行額度分別為8000億與9000億,相對今年一季度分別有1340億與2340億左右增量。
從專項債用于基建資金增量看。今年專項債用于基建比例按20%估算,則用于基建1320億??紤]到2018年1季度無提前發行,從增量資金角度看,2019年1季度專項債用于基建同比新增金額即為1320億。明年一季度要想達到1320億以上的資金增量,需要一季度新增專項債2640億以上流向基建。這意味著情形一假設下(8000億)用于基建比例需提升至33%;在情形二假設下,9000億專項債用于基建比例進一步達到40%,同比2019年一季度用于基建額度可多增2280億。
三
如何看待土地出讓收入韌性超預期?
1-11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長9.5%,較前值(8.7%)上升0.8個百分點。其中,1-11月國有土地出讓收入累計同比8.1%,較前值(6.9%)再度回升1.2個百分點。
如何看待土地出讓收入韌性持續超預期?我們認為是龍頭房企與地方財政的“生存本能”持續壓過“融資趨緊”大環境的體現。雖然5月份以來地產融資持續收緊,“房住不炒”基調始終未松,但面對全年超2.3萬億的空前減稅降費壓力,地方財政囿于土地相關收入占比高達94%的收入結構,除了額外盡力通過非稅收入彌補以外,幾乎將難以避免地階段性回歸對“土地財政”的路徑依賴;而另一方面,地產政策寒流下龍頭房企將加速銷售變現作為第一要務,TOP6龍頭房企占上市房企貨幣資金集中度創下歷史新高,而與此同時,截至11月末中小房企破產已超去年,房地產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龍頭房企話語權不斷擴大。
空前困難的地方財政與“手里有糧”的龍頭房企共同促成了土地出讓的超預期韌性,這種韌性在歷史上有過例證:以實際財政赤字(公共財政收入-公共財政支出)相較前一年的擴大程度作為財政困難程度的考量,可以觀察到過去三次財政困難年份(2009年、2012年,2015年)之后的第二年,土地成交款都出現了明顯上升,我們判斷今年財政的大幅前傾,可能已使這種韌性有所提前。
展望明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房地產仍堅持“房住不炒”表態,但在經濟下行壓力掣肘下,明年房地產政策也難進一步收緊。因此土地出讓韌性能否延續,仍主要取決于地方財政的邊際壓力與龍頭房企的戰略抉擇。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