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盤和林
無論效果如何,新的LPR影響會逐步慢慢釋放,可以看出,央行對市場化利率改革也沒有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是通過完善市場機制慢慢讓利率市場化透明化,促進市場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從而逐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因此效果顯現也是一個過程,也是值得期待的。
8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部署運用市場化改革辦法推動實際利率水平明顯降低和解決“融資難”問題等,確保實現年初確定的降低小微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1個百分點的任務目標。17日,央行隨即跟上,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
此次央行對LPR做出的調整,無疑是為了持續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切實解決存在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并存的“利率雙軌”問題。
LPR即貸款基礎利率,指的是金融機構對其最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央行于2013年啟動運行LPR,由于跟隨貸款基準利率變動,應用LPR定價貸款占比極低。實行近1年后LPR貸款占比僅達2%,并未起到實質性作用。
而這次央行對 LPR進行了主要四個方面的調整,提高LPR的市場化程度,一是調整報價頻率,由原來的每日報價改為每月報價一次,主要是為了提高價行的重視程度,提升LPR的報價質量。二是調整報價行,即由原來的10家商業銀行擴大到18家,增加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各2家,以提高提高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代表性。三是新增報價品種,原來只設1年期一個期限品種,改革后新增5年期以上兩個期限品種,為銀行長期貸款的利率定價提供參考。第四個也是最具有意義的調整就是改變報價方式,從原來參考貸款基準利率進行報價,現改為按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形成,實現LPR利率與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掛鉤,更具市場化和靈活性。
央行之所以要進行改革,主要是為了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通過改革報價機制,和央行公開市場利率聯結,可以在名義沒動的情況下降低貸款實際利率。過去“利率雙軌”阻礙了市場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往往市場利率下行明顯但實體經濟感受不足。
那么實際效果又會如何呢?筆者認為,一方面,的確是有助于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優質企業利好更大。LPR新機制形成后,由于市場化程度更高,打破了銀行對貸款利率的隱性下限,將對市場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在市場利率整體下行的環境下,LPR價格必定會有所回落。但是最終客戶貸款成本建立在企業自身信用狀況、實力等這一基本面還是沒有變。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在于信用利差,LPR定價機制改革對于降低優質企業信貸利率可能效果更大,而對于信用風險較大的中小企業效果可能存在不確定性。
除此之外,央行還強調一要促進信貸利率和費用公開透明,嚴格規范金融機構收費,督促中介機構減費讓利。二要強化正向激勵和考核,加強對有訂單、有信用企業的信貸支持。這些也是真正能明顯降低所有企業融資成本的,增厚企業利潤的渠道。
另一方面,LPR新機制對銀行也會形成一定的沖擊,對中小銀行的影響更大。利率并軌后銀行的信貸利率會下降,存貸款息差收窄,負債成本也會上升。這也意味著會進一步暴露質地較差的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例如盈利較低的中小銀行將面臨著更大的沖擊,因為它們不能完全按照實力雄厚的國有大行的標準行事,而需要準確核算自身資金成本、客戶的信用溢價和期限的風險溢價,才能避免虧損。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就像包商銀行,引爆這些可控的雷區,實現優勝劣汰,也是市場化改革的而必經之路。總之,銀行如何合理定價、管理風險、如何面對行業分化、如何進行戰略定位是必須要修煉的“內功”。
筆者認為,無論效果如何,新的LPR影響會逐步慢慢釋放,可以看出,央行對市場化利率改革也沒有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是通過完善市場機制慢慢讓利率市場化透明化,促進市場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從而逐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因此效果顯現也是一個過程,也是值得期待的。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著名財經評論員)
責任編輯:陳鑫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