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高聲談
許久未提筆了,確實感到無料可寫,無論是開通系列欄目的助貸研究還是消費貸方向,像是一個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更多的是回憶而沒有憧憬。
先是國家金融監管總局4月23日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股份制銀行等三類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再到8月23日的《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征詢意見稿)》,最后是網絡瘋傳的《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幾乎等同于宣布:互聯網貸款回歸銀行和助貸業務的死亡。
本期內容的靈感來自于和一位信保前輩的聊天。隨著融資性信保業務成為“少數人俱樂部”,國內有志于該業務的保司不一而同地將發展重點聚焦于非融資性信保業務。而在當今信保市場中,非融資性信保具有規模小、專業性高、險種小而散等現狀,行業發展突破點在哪里?市場后進入者應如何布局?成為困擾多數信保人的問題。本期內容我們嘗試從信保業務的本質出發,結合市場需求案例分析,幫助大家捋順發展思路,明確戰略。
非融資性信保業務的本質與主流形態
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信用保證保險的核心概念:以信用為保險標的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的合稱。
在當今經濟生活中,信用的主要形態是商業信用,表現形式是承載商業信用的合同。通俗來講,就是為確保商業流通順暢,在商業鏈條各環節上不同主體間涉及信用承諾的各類合同。其中,有涉及賒銷的原材料采購合同,有確保貨到付款的批發購銷合同,有保證產品或服務品質的保證合同,有確保中標后履約的保證合同,等等。
信用保證保險常見險種見下圖:
在諸多商業信用保證保險中,有一類規模較大的分支——融資性信保業務,即以商業借貸合同為保險標的信用險或保證險。之所以成為規模最大的分支險種,源于現代商業信用中借貸場景極為常見,借貸場景又具有受行業、地域等因素影響小、通用性較強的特點,因此發展最為發達。
作為融資性信保業務保險標的的商業借貸還款承諾只是商業信用的一種表現方式,其它的商業信用還有付款承諾、品質承諾、履約承諾等,這些不涉及借貸的商業合同,均可成為非融資性信保業務的保險標的。由于商業信用多表現在商業產銷鏈條之中,因此非融資性信保業務多嵌套在具體的商業產銷鏈條之上,具有明顯的應用場景作為依附。
商業合同按照涉及主體分類,又可以分為企業法人和個人,保險的對象組合包括:B2B、B2C、C2C。作為需要具有依附場景的非融資性信保業務,C2C的商業承諾較為少見,例如:個體工商戶與個人消費者之間的產品或服務品質信用保險以及賒銷或支付承諾保險,個人名下財產出租或出售類信用保證保險,個人間臨時用工類信用保證保險等。由于經濟社會中的商品及服務的提供方主要為企業,因此,非融資性信保業務多表現為B2B、B2C。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在尋找非融資性信保業務時,應優先將目光聚焦于商業產業鏈條的各類場景之下,關注細分行業之中的核心企業上下游商業信用需求,尤其是數字化程度高的新型產業和企業的商業信用潤滑需求。此類的需求具有單品險種市場規模大、風險類型相似度高,規模成本高遞減率的特點,應該作為優先開拓的市場方向。
其中,如從風險識別防控角度考慮,筆者認為B2C的信保場景應作為首選。原因在于:當下,對于C端的信用水平和義務履行能力的評估方法較為成熟,且線上化、數字化程度更高,更能利用“小額、分散”的大數法則原理進行風險規避。而對B端的風控難度較大,行業間風險共同性差,線上化、數字化程度較低,多數情況下只能使用線下的、人工的方式進行風險評估。
其次再考慮C2C的信保場景,并且要優先挖掘操作標準化、線上化程度高的場景。比如我們在日常展業中發現,個人房屋出租場景就具備該特點。個人房東擔心租房者會出于某些原因、有意無意地損壞房屋和家具家電,雖然合同中規定了租房者義務以及押金,但往往風險成本遠高于押金導致房東實際利益損失。網上有很多出于泄私憤而放水淹房的案例。而租戶會擔心無良房東“提燈定損”、惡意克扣押金和過度使用甲方權利的情況,也對房東的信用履行能力具有保證需求。
該場景下,針對房東的義務保證保險和針對租戶的履約義務的信用險便具備了現實需求。另一方面,個人房屋出租場景下風險的共同性高,租賃合同的標準化程度高,且行業信息被少數幾個房屋中介平臺壟斷,其龐大的房屋中介隊伍具有強大的銷售能力,中介平臺也可通過線上、線下化手段確保租賃的真實性,場景實操性與風險相對閉環。
充分利用場景風控和核心企業風控把握信用風險
商業信用主體風險分為B端和C端,風控的重點應放在識別與防控B或C的履約、支付等能力與意愿,與融資性信保業務判斷B或C的還款能力與還款意愿的方法論相通,但要更進一步地結合對具體場景、交付、貨物流通等風險的判斷,因此風險更為復雜,風控實現難度更大。
B端風險與C端風險相比,因行業特點差異大、風險暴露點更多,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場景下的風險類型、識別方式、防控手段差異巨大,需按行業打造專業化風控團隊。從這一角度講,非融資性信保業務應優先切入以判斷C端風險為主的業務類型。
B端業務在商業信用市場中占主導地位,但因行業、地域、市場格局不同,風險類型、識別方式與防控手段差異巨大,有效風控難度大、成本高。該現象與信貸業務高度相似。我們總說,信保業務發展至今,個人消費信貸的業務規模遠大于中小微企業貸款,甚至很多中小微企業貸款形式借用個人貸款實現方式,原因就在于個人信貸業務線上化程度高、操作通用型強、個人風險一致性好、行業天花板高。
簡單舉個例子,企業對公銀行賬戶目前尚無法線上化開立,也沒有二類戶、三類戶概念,支付環節無法實現線上化閉環,直接影響了中小微企業貸款的快速發展。
to B業務的切入點應為:圍繞細分行業中的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信用需求設計信保產品。在新晉保司未建立強大、獨立風控能力之前,核心風控手段要依托于核心企業的市場及產品或服務的控制手段。因為在對公信貸領域,依托核心企業的市場控制力或線上化、數字化手段的自動化風控手段的效果已通過了市場驗證,可以大幅改善人工線下審批的風控效果和操作成本。
就to C業務而言,本質上與融資性信保業務一樣,業務核心是對個人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的評估與把控,因此理論上其風險識別與把控方法可以通用。對于同一個人,該額度甚至可以和授信額度疊加,類似于某些信用卡的使用額度,比如一張信用卡的綜合授信5萬元,其中可用于透支提現的額度是2萬元。畢竟,非融資性信保業務具有明確場景,to C的保額往往較小,因此基于“小額、分散”的大數法則,其違約概率應該較借貸風險更低,因此可以在借貸授信額度上追加。
(本文作者介紹:保險信貸人,就職于國有大型保險公司,長期關注信用保證保險、線上信貸、數據經濟和隱私計算。)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