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程瑞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發展對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以來利好政策頻出,民營經濟發展春風不斷。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破除各種隱性壁壘,一視同仁給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間投資信心”。今年7月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首次提出,“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苯衲?月,中央編辦正式批復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機構。
站在金融行業視角,筆者今年也深刻體會到民營經濟的另一面——“脆弱性”。民營企業“底子”偏薄、御險能力較弱,在國際產業鏈重構、房地產行業階段性下行、內需不足等多重影響下,民營企業面臨的市場需求疲軟,導致營收減少、盈利能力降低,進而造成現金流吃緊,企業經營困難重重。此時的融資問題更易成為“卡脖子”的關鍵因素。
從貸款投放量來看,按照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民營企業貸款新增5.5萬億元,同比多增9016億元,同比增長13.1%。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已連續五年同比增速維持在25%以上,各項結構化貨幣政策、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等持續落地。多方合作努力之下,目前信貸供給已經能夠有效地服務好資產充分、資質較優的“頭部”民營企業。
但面對信用檔案薄且缺乏有效抵押物的“長尾型”民營企業,依舊存在供給短板。例如,2022年江蘇省持證小微企業貸款戶數107萬戶,按全省小微企業總數為市場主體數的95%計,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約27%;另一方面,個體工商戶貸款戶數138萬戶,相比全省總戶數989萬戶,貸款覆蓋率約14%。民營經濟相對發達的江蘇省數據是一個縮影,個體工商戶的貸款滲透率遠低于小微企業,或者說對于更加下沉的民營經濟主體,普惠金融的覆蓋水平仍有顯著提升空間。
最新公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針對此現象也明確提出了普惠金融支持以小微企業為代表的民營經濟發展的工作目標和具體舉措:一是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增量擴面提質;二是加大重點領域支持力度;三是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包括首貸拓展、信用貸提升、“伙伴銀行”行動等。
那么,對于民營企業,尤其是“長尾型”小微經濟體的信貸獲得感難題,如何破解?
高質效的信貸供給,講究用戶的“獲得感”,關鍵在于供需兩側的匹配。這包括以適應民營市場群體特征和需求的方式提供服務,采取與他們信用資質特點相符合的授信和風控手段,并且以可持續的模式確保長效、穩定的服務獲得。
第一,線上線下結合,編織全觸點的服務網絡。
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方式主要依托于網點,觸角的深度和靈活度有限。超過1億的微小型民營市場主體,基數大、分布廣、千行千面,依靠“設網點+建隊伍”產能瓶頸明顯,難以支持規模化經營?;ヂ摼W模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難題,通過嵌入線上化的生產經營場景,擴大了服務半徑,提升了作業效率。但線上模式也存在邊界:一是民營企業需求復雜多樣,經營貸產品無法像小額互聯網消費貸一樣實現標準化;二是長尾型群體的生產經營行為觸網率低、金融能力欠缺,借助互聯網方式完成信貸流程的難度較大。面向這部分群體,更需要個性化、顧問式的“身邊服務”,為客戶介紹和推薦適合的信貸產品。
針對國內民營市場主體的復雜現狀,線上線下結合——線上滲透場景,線下走街串巷,是當下高效觸達、服務民營經濟體的合理路徑。
第二,創新挖掘替代性數據,解決授信難題。
傳統金融機構擅長經營對公業務,以賬戶流水、財務報表、固定資產情況作為授信依據。一旦面對“無報表”“無信評”“無抵押”的民營企業,傳統授信模型就會不太適合。事實上,以個體工商戶為典型的民營主體,不區分經營實體與經營人,其自然人屬性和法人屬性在授信過程中均是重要的風險判別因子。同時,由于中小民營主體普遍存在企業數據不完善的情況,授信模型中對個人信息和替代性數據的依賴性更高。
近年來業內也出現了借助替代型數據的成功實踐。比如,平安普惠擔保挖掘車險數據的授信價值,保費的繳付行為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客戶的支付能力和履約意愿,且被保車輛是關鍵的資產信息,這些與信貸行為強相關的信息可以作為大額、長期信貸產品的風險判別依據。
第三,豐富風險分散機制,提高單一主體的風險負荷能力。
民營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普惠金融行業也在長期探索和豐富符合市場規律的風險分散機制,降低單一金融機構的風險負荷,從而實現長效、穩定的小微信貸供給。
普惠金融發展中涌現出不少風險分散機制的創新示范。例如,在河南蘭考模式的“四位一體”分段分擔機制中,出現了保險和擔保按比例共擔風險的模式;在安徽省“4321”政銀擔模式中,省擔保集團和融資擔保公司共同參與了風險分擔。
第四,以平臺模式推動深度專業化分工,促進市場主體優勢協同。
縱觀國內小微金融的模式變遷,能夠看到和其他行業相似的迭代脈絡——從集中化生產到專業化分工,從單主體自組織發展到多主體平臺化經營。
早期,由國家開發性銀行牽頭引進的德國IPC對傳統銀行全手工、傳幫帶的小微業務模式進行改造,建立系統化、標準化的管理、培訓和操作機制。在此基礎上,新加坡淡馬錫公司的“信貸工廠”模式開始將信貸流程模塊化、流水線化,小微信貸領域進入專業化分工的發展階段,但仍是組織內生性的演化。
數字經濟時代,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滲透推動信貸業務分工更精細化、縱深化,參與市場主體也更多元,銀行、地方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等發揮各自優勢、多向賦能,平臺化模式應運而生。無論是商業銀行積極探索的“開放銀行”,還是近年來廣受推崇的“無接觸貸款”,無不是在追尋和求證“平臺+生態”模式在民營信貸領域的應用價值,以實現高效、可持續的信貸供給。
第五,金融科技為翼,提升小微金融供給能效。
近年,普惠金融發展進入數字化賽道,金融科技的發展為金融機構打開了新局面。今天的金融科技明顯有更大的價值空間,可賦能信貸流程的多個要塞。比如:在身份識別環節采用人臉及聲紋識別等技術,無須身份證明材料即可完成借款人身份驗證;在風險評估環節中,引入視頻面談和微表情,突破空間限制實現“隨時隨地”服務,并通過智能化的欺詐識別指引提高風控精準性;在數據模型構建時,運用神經網絡、隨機森林等機器學習算法對成千上萬數據標簽交叉識別信貸風險、提供貸款決策;在貸后管理領域,AI驅動的智能催收策略能夠使貸后管理更標準化、可控化,提升客戶體驗。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做好文中五步,普惠金融在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必將起到更關鍵的作用。
本文來源:《中國金融家》
(本文作者介紹: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