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靳毅
社融對債市的指導意義減弱,我們認為源于兩個原因:(1)債市研究環境越來越“卷”,投資者對高頻指標和草根調研深入挖掘,社融已經不能滿足投資者對于領先性的要求;(2)存在“信貸空轉套利”現象,降低社融數據成色。
債市投資者無懼社融向好,推動利率進一步向下突破,背后還存在兩條宏觀經濟“主線”:(1)房地產銷售超季節性下行,地產回暖遇波折;(2)票據高頻顯示,上半年基建支撐的信貸高峰或接近結束。
但我們認為,疫情影響消退之后,消費、就業回暖是大概率事件,不支持央行進一步寬松流動性。若央行對于資金面的中性態度不改,短期內中長端利率無視較窄的期限利差,進一步向下突破的空間有限。同時還需關注資金面波動,金融監管加強帶來債市震蕩的可能性。
2023年1、2月,銀行新增貸款規模均創歷史新高。從3月末票據利率上行的走勢來看,3月信貸投放規模或依舊不差,2023年一季度“信貸開門紅”成色十足。
本周債市的關注點無疑是3月份金融數據。但有意思的是,盡管3月份金融數據超出一致預期(Wind統計口徑),社融數據連續3個月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債市投資者卻基本忽視了其帶來的利空影響,做多情緒推動10Y國債利率進一步向下突破。
為何金融數據對債市的指導意義減弱,這是否意味著債市定價體系已經出現變化?下一步有關債市行情,我們又該關注哪些指標呢?
1、為何社融意義減弱?
社融對債市的指導意義減弱,我們認為源于兩個原因:
(1)債市研究環境越來越“卷”,投資者對高頻指標和草根調研深入挖掘,社融已經不能滿足投資者對于領先性的要求。
傳統上,債市投資者相比于固定資產投資等月度經濟指標,更關注社融數據,這是因為后者對前者具有“領先性”,反映出“杠桿融資驅動經濟增長”的特性。但是在當前越來越卷的研究環境下,債市投資者已經不再滿足于社融提供的“領先性”,試圖挖掘更加高頻、更加領先的指標。
在這方面,票據轉貼利率提供了一個較好的信貸研究窗口。特別是每月末最后一周的票據利率,可以作為本月銀行信貸景氣度指標。當信貸投放較好時,商業銀行不需要通過“票據沖量”來完成信貸投放任務,票據利率隨之上行。
除了票據利率,公開市場實時更新的債券、股票發行數據,也能讓我們高頻跟蹤社融中對應項目的融資情況。
在此情況下,每月難以通過高頻數據把握的社融項目,僅剩信托貸款等表外融資項目。但近年來在金融監管高壓態勢下,表外融資規模總體呈現平穩壓縮的態勢,難以出現大的波動。
所以通過跟蹤高頻數據,投資者大體就能判斷當月金融數據的“好”與“壞”。此外,金融機構同業交流與草根調研日漸頻繁,也讓債市投資者能更快把握金融數據脈搏。
在此背景下,債市投資者在每月月末就能基本定價當月金融數據成色,無需等到下個月金融數據公布時再做交易,因此債市行情對于金融數據有所“鈍化”。
(2)存在“信貸空轉套利”現象,降低社融數據成色。
2023年開年以來,社融數據中“企業中長期貸款”項目增速上行,“票據融資”項目增速回落。在傳統研究范式里,這是社融結構好轉,社融更“實在”的跡象。但是在真實的交易體感中,不斷創新高的社融數據,并沒能扭轉2月以來債市“資產荒”的現象,主力信用債品種信用利差大幅壓縮至歷史低位。
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存在“信貸空轉套利”現象——近年來企業融資成本持續壓降,企業獲得某行低廉的信貸資金后,轉頭去買本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一來能夠幫助銀行完成信貸投放任務,二來資金回流促進本行理財產品銷售。
根據財聯社的不完全統計,4月以來已有約10家銀行因為貸款業務相關的違規行為遭遇處罰,主要是“信貸資金被挪用于購買理財”,反映出信貸資金被用于理財已成為“常態”。
在這種情況下,信貸資金并沒能用于實體經濟,反而回流至銀行間債券市場,由此造成“信貸創新高”與“資產荒”并存的結果。
在當前實體經濟信心恢復仍不充足的背景下,如果監管嚴查“信貸資金買理財”行為,剔除掉“信貸空轉套利”的這部分資金,社融數據可能并沒有像看起來的那么亮眼——這也是導致社融指導意義下降的原因之一。
2、做多情緒背后的兩條主線
除了上述因素導致社融數據指示意義下降以外,本周債市利率進一步向下突破,做多情緒升溫,背后還存在兩條宏觀經濟“主線”:
(1)房地產銷售超季節性下行,地產回暖遇波折。
從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來看,2023年2-3月份地產銷售回暖態勢較好,地產成交一度回升至2019年同期水平。但在清明節“小高峰”過后,地產銷售超季節性回落至2020年同期水平(圖4),反映出在2022年疫情期間積累的交易需求釋放后,新增樓市需求仍然不足,并成為推動債市做多情緒升溫的原因之一。
除銷售數據回暖不及預期外,年初土地成交數據斜率向下,也預示著下半年地產開工與投資回暖遇波折。2022年下半年,受房地產企業融資環境好轉與“城投拿地”的支撐,土地成交數據明顯回暖,并推升半年后——即2023年上半年新開工數據。
但本輪企業拿地,沒有充足的銷售回款支撐,因此可持續性較差。2023年一季度,百城成交土地規劃建筑面積數據斜率再度向下,預示著2023年下半年地產新開工與投資回暖將會出現波折。
在此情況下,年初以來的地產板塊融資回暖可持續性存疑,債市投資者對于后續“資產荒”有多大程度緩解,并不看好。
(2)票據高頻顯示,上半年基建支撐的信貸高峰或接近結束。
2023年初以來,基建活動帶來的融資需求,是推動社融數據持續創新高的重要因素。從建筑高頻數據上來看,近期高爐開工率、石油瀝青開工率持續向上,反映出今年春季的“基建開工高峰”已經來臨。
但是,基建開工活動與相關融資活動并不一致,歷史上看后者領先前者大概一個季度左右。另外根據2023年1月10日“信貸工作座談會”,監管部門要求銀行業加大對基建投資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并且“適度靠前發力”。
這是否意味著,今年上半年、乃至前三季度的基建融資需求,已經在一季度被相當程度滿足,相對應的二季度信貸投放可能被部分“透支”?
至少4月以來,票據利率的快速下行輔佐驗證了這一假設(圖9)。因此在“上半年基建融資高峰可能已經結束”的情緒烘托下,債市投資者敢于進一步做多,推動債市利率向下突破。
3、利率向下的制約因素
盡管地產、基建兩大板塊的高頻數據,促使做多情緒升溫。但我們認為,經濟、就業仍在復蘇階段,央行對于資金面的態度,或成為近期利率進一步向下的掣肘。
從歷史上看,央行對于資金利率的把控,與就業數據高度相關。2018年以來公布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與資金利率較為匹配。在此之前,我們用“制造業+非制造業從業人員PMI”與R007對比,也發現了較強的相關性、甚至領先性,反映出“穩定就業”是央行重要的職責之一。
傳統上,由于居民消費及相關就業波動較小,出口、固定資產投資才是造成經濟與就業波動的主要變量,并被投資者重點研究,但今年有所不同。疫情影響消退之后,消費復蘇成為主線,就業回暖是大概率事件。參考東亞地區,中國臺灣、韓國在疫情政策轉向后,受服務業消費回暖推動,就業數據均有好轉。盡管同期上述地區面臨全球經濟衰退、出口下行的“逆風”。
反觀國內,3月非制造業PMI數據創下2012年以來新高,非制造業景氣度回升將逐漸向就業市場傳導。在此情況下,央行更進一步呵護資金面的必要性降低。在4月2日《4月資金面有哪些看點?》中,我們認為不能排除4月稅期過后,資金面邊際收緊,資金利率再度回歸中性的可能性。
同時從期限利差的角度,目前收益率曲線整體走平,期限利差位于歷史較低位置,也意味著中長端利率對于短端資金面波動缺乏利差保護。因此我們認為,若央行對于資金面的中性態度不改,短期內中長端利率無視較窄的期限利差,進一步向下突破的空間有限。
此外我們還提示,在經濟總體復蘇的背景下,存在相關部門加強對“信貸空轉套利”現象的監管,從而引發債市震蕩的可能性。
風險提示:疫情波動風險、資金面收緊超預期、中國央行貨幣政策超預期、信貸投放超預期、稅收超預期、金融監管超預期,歷史數據無法預測未來走勢,相關資料僅供參考。
(本文作者介紹:國海證券研究所固定收益研究團隊負責人。)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