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夏心愉
這陣子“碳”事很熱。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昨天正式上線交易了。市場運行初期,將在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這一碳市場采取“雙城”模式,上海負責交易系統建設,并承擔全國碳交易機構建設工作;武漢負責登記結算系統建設,并承擔全國碳登記結算機構建設工作。
上周,中國寶武與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保、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總規模500億元寶武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以碳中和為主題投資的基金。
上海方面對此也高度重視。上海銀保監局、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政府指導,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一起辦了個“上海銀行業保險業踐行綠色金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倡議書發布會”。上海農商行董事長徐力代表同業宣讀《上海銀行業踐行綠色金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倡議書》。
徐力董事長表示,上海銀行業將在上海銀保監局的指導下,積極助力上海2025年率先實現碳達峰,助推上海國際綠色金融中心建設,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綠色發展,加快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加強綠色信息披露和數據共享,推動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和標準,健全綠色風險防控體系,努力探索綠色金融賦能社會治理,積極踐行綠色環保低碳運營。
用業務切口的視角解析《倡議書》,銀行業可以做的包括:
信貸、發債、資管、資產證券化,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積極發展能效信貸、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探索綠色并購融資、綠色資管、氣候債券、藍色債券、天氣衍生品、碳交易保險等產品,提高綠色信貸投放和綠色債券發行、碳交易等規模和占比,提升市場交易活躍度,形成一批有示范效應的創新型綠色金融產品。”
創新碳排放配額抵質押融資、掉期和遠期交易等,參與到碳市場中。“積極參與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創新碳排放配額抵質押融資、掉期和遠期交易、配額證券化、碳場外掉期、碳債券等碳市場交易品種?!?/p>
立足綠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投融資等方案。“積極探索生態綠色領域跨區域創新投融資模式,立足綠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高效協同,出臺具體金融服務方案,提升綠色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可負擔性和可持續性。”
從銀行業責任與使命的角度,大伙需要做的還包括加強綠色信息披露和數據共享、推動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和標準、以金融資源大力培育綠色低碳高新企業與產業集群、健全綠色風險防控體系等,同時自己的銀行的運營也可以帶頭做到更加綠色低碳。
我猜不久的將來,“愉見財經”就會有選題,去寫一寫諸如“氣候友好型銀行”這樣的新概念樣本了。
好了,說完新聞說“愉見財經”自己的想法。
一是,碳市場來了、碳中和發展大時代來了,銀行有責任其實更有機遇,這將深刻改變社會發展方式的大方向,這巨大體量的碳交易,背后肯定是蘊含巨大碳金融發展空間的。
領先的銀行其實早已布局,今年以來各行的創新產品也是緊鑼密鼓地推出。
二是,領導們的講話總是宏觀而務虛一些,我們從微觀一些的層面去看看,到底,銀行能趁這機遇尋求那些合作?釋放那些業務?領先的銀行們已經做了些什么?
其一,以開戶、結算、存管等業務為主的碳金融基礎服務。比如基于銀行系統的碳交易代理開戶系統等。
就基礎服務層面而言,其實不止對客戶,還有一批銀行是成為碳排放權交易登記結算銀行。比如據民生銀行(港股01988)介紹,今年4月22日,中碳登正式上線,民生銀行武漢分行作為系統接入銀行同步完成上線。
據環境部的官方數據,截至2020年8月,全國試點省市碳市場共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二十多個行業,共計有2837家控排企業、1082家非履約機構和超萬個自然人參與交易。
其二,資金供給。往大里說,可以合作成立相應用途的股權基金;往小里說,也有很多以碳抵押/質押貸款、碳資產回購等為主的融資業務機會。
或者干脆寬泛一點,還有整體上跟進產業動向,進行相應企業營銷的機會。
一來,碳市場起來了,交易一活躍么,企業端盤活碳資產的需求將越來越大。二來,碳指標擺在面前,進出的都是經濟利益,必然會倒逼高排放企業進行技術升級,而低碳排的新材料、新技術企業等,又會形成新的產業機會??梢灶A見的是,圍繞高排放、高耗能企業的技術升級,是會掀起一場綠色技術產業鏈蓬勃發展的。
先說成立基金。上文里說到的中國寶武聯合合作伙伴們發的股權投資基金,現在在做的是首期,后面還將有二期基金。我們聽說,中國寶武已著手與中國銀行(港股03988)旗下中銀資產共同謀劃發起設立碳中和二期基金。
再說說貸款或其它融資工具業務。其實銀行圈的朋友都知道,這里頭的關鍵是,這些業務做下去“政治正確”,所以貸款額度往往能管夠。
6月初,浦發銀行落地全國首單碳排放權、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組合質押融資。浦發銀行表示,將大力發展基于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拓展企業綠色融資渠道。
目前,建設銀行(港股00939)、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等推出了碳排放權抵押貸款、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質押貸款等產品。
其三,承銷和投資債券。
其實從年初開始,銀行們就頻繁推出以“碳中和”為主題的債券業務了。很多“首發”也引起媒體的爭相報道,比如國開行發行了全國首單、全球最大的“碳中和”專題綠色金融債券,農業銀行(港股01288)和興業銀行承銷了市場首單權益出資型碳中和債券,北京銀行發行銀行間市場全國首單碳中和小微金融債券等。
其四,碳金融理財、碳金融結構性存款等。
我們注意到,近期興業銀行和上海銀行發行了掛鉤上海清算所“碳中和”債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中信銀行(港股00998)發行了國內首只掛鉤“碳中和”綠色金融債的結構性存款產品,中銀理財發行了市場首批以“碳達峰”為主題的理財產品。
其五,未來還可通過拓展碳信托、碳托管、碳拆借、碳咨詢等碳資產管理服務,獲得中間業務收入的提升。
當然,碳金融前景雖廣闊,發展初期還是有不少需要進步和完善的地方,需要大家探索前行。比如,目前碳交易市場規模和成熟度有限;碳市場關鍵要素尚不完善;碳金融政策激勵措施還有不足;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相關人才儲備也還比較缺乏。
(本文作者介紹:財經評論員、主持人,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委會研究員,上海金融青聯委員。微信公眾號:愉見財經。)
責任編輯:趙子牛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