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陶金 付一夫 黃大智
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近兩個小時的見面會上,總理針對就業、經濟增速、宏觀政策、老齡化、市場主體、雙循環等諸多方面做出了詳細解答,信息量巨大。我們認為,以下五方面內容值得高度關注。
一、經濟增速:6%并不低
在回答經濟增速的問題時,總理認為,6%以上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不低,因為中國經濟總量越來越大,同樣的增量看起來增速會有所減小。同時,“一時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穩;只有走得穩,才能走得有力。”總理希望把預期引導到鞏固經濟增長基礎,推動高質量發展,保持可持續性,尤其是和明年、后年目標相銜接,不能造成大起大落,不然反而會擾亂市場預期。
事實上,由于2020年的低基數效應,市場普遍預測2021年GDP同比可達到8%-9%,6%的目標看起來明顯保守。但回顧2020年,在沒有設定具體的GDP增速預期目標下,政策及時支持和全國各方努力使得經濟增長潛能被充分挖掘,實際的經濟增長效果較好。因此我們不必擔心經濟會由于增長目標看似保守而達不到潛在增速。
從就業目標、財政預算安排、通脹預期目標設定以及宏觀政策制定等方面看,綜合增長目標并不保守。其中,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與2019年目標相同;財政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高于市場預期的3%;專項債限額為3.65萬億元,僅比去年減少1000億元;CPI同比預期3%,通脹容忍度較大。
具體來看,總理花了很長時間來談就業問題,只要就業好了,收入、消費和需求自然會逐步增加。對于今年的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總理希望在實際執行中還可以更高一點。這背后是今年新增勞動力供給的壓力:城鎮新增勞動力約14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909萬人,創歷史新高,同時城市化進程繼續推進,城市就業壓力長期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總理重點提到了靈活就業,當前中國靈活就業涉及到了2億多人,這部分人群將獲得更多的社保補貼,進而有效緩解就業壓力。
二、宏觀政策:工具百寶箱中還有很多“招”
6%這樣“保守”的增速目標是否意味著今年的宏觀政策要收緊?總理給出了澄清:因為去年的宏觀政策并非“大水漫灌”,沒有搞寬松政策,今年也就沒有必要“急轉彎”。換言之也不存在收緊的說法。
總理提到,今年財政支出規模較去年是略增的。因此從總量上看,不用擔心收緊。結構調整是今年財政政策的主要突破點。當前經濟復蘇的結構性分化問題仍然存在,消費復蘇相對遲緩,投資后勁不足,中小微企業脆弱性較大。面對這些問題,財政政策繼續開展提質增效的結果性調整:“一減、一增、穩中有降”,即減少中央政府本級支出,擴大直達資金范圍,結構化減稅,在穩定杠桿率的同時,引導金融企業合理讓利,使中小微企業融資更便利、融資成本做到穩中有降。當然對各類風險隱患,也會及時防范化解。這樣一來,即使總量上并未明顯擴張,實體經濟卻能感受到財稅政策力度不減。
對于地方債,總理則有個新提法:若下半年經濟持續向好,財政支出(包括債務支出)會更多地投向民生領域。這意味著一方面財政政策的目的不是為了刺激經濟,而是托底經濟,另一方面在結構性調整的背景下,債務資金投向的靈活性將較以往更大。
三、老齡產業:巨大的朝陽產業
在答記者問中,總理特別提到了老齡產業。眾所周知,我國老齡化程度正日益加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人數量為1.76億,占總人口比重為12.6%,顯著高于聯合國界定的老齡化社會標準(即65歲及以上老人占比7%);而2019年60歲及以上老人數量多達2.54億,占總人口比重高達18.1%。而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還將繼續加劇,這會給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小的挑戰。
不過,就像一枚硬幣有其兩面一樣,持續深入的老齡化為老齡產業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誠如總理所言:
“老齡產業是一個巨大的朝陽產業,它帶來了多樣化的需求。”
我們認為,未來我國老齡產業發展潛力極其巨大,而核心的增長點在于兩大方面:養老,以及由老人消費帶來的“銀發經濟”。
養老方面,整體上看,我國養老產業的供需還存在較為明顯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養老市場優質供給相對不足,且供給主體的供給能力相對有限,主要供給內容仍然集中在餐飲、護理、保健等基礎養老服務方面,尚未能形成優質、精準的產品供給和服務體系,也難以滿足較高層次的養老需求;另一方面,當前老年群體對于養老的需求已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對于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等內容的需求同樣在增加,與此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日益嚴重,并呈現出空巢化、高齡化、失能化、貧困化、慢病化等較為復雜且多元的特征,致使不同類型的養老需求激增。
而這些,恰恰正是養老產業的機遇所在。預計未來在頂層設計的強化之下,伴隨著社會資本和力量的涌入,以及對養老產品及服務的深度挖掘,養老產業將有望踏上發展的快車道。
“銀發經濟”方面,當前很多老人都在日益展現出頗為高漲的消費熱情,他們愛旅游、會攝影、能跳舞、對各類互聯網新潮應用不陌生,個性化與品質化消費大行其道,消費理念更加新潮,這些都在不斷打破人們對于傳統老年群體的固有印象。
可以預見的是,“銀發經濟”當中還有很多機會亟待挖掘,未來我們需要繼續完善并創新養老產品與服務。具體而言,在產品領域,可以針對老年人的消費偏好和新趨勢來豐富老年消費市場的產品供給,比如加大力度開發營養保健品、家用健康醫療器械、智能化設備、美妝類產品等;在服務領域,應推動金融創新、旅游產品創新和健康養老創新,在滿足老年人投資理財、出游以及養老等各方面需求的同時,讓老年人享受到更貼心優質的服務。
四、繼續推動金融合理讓利實體經濟
在財政金融方面,總理強調“在穩定杠桿率的同時,引導金融企業合理讓利,使中小微企業融資更便利、融資成本做到穩中有降”。
2020年,疫情沖擊之下,實體經濟前所未有的困難,也因此有了“金融機構讓利1.5萬億”的政策目標,從政策實施結果來看,超過目標實現,效果明顯,幫助企業渡過了難關,下半年宏觀經濟也逐漸恢復過來。
但另一方面,寬松貨幣政策下,宏觀杠桿率從2019年末的246.5%攀升至2020年末的270.1%,增加了23.6個百分點,達到階段高點。因此,保持杠桿率穩定是金融政策的一大前提。
同時,宏觀經濟雖然在復蘇,但仍然面臨著消費需求不振、中小微企業恢復困難等結構性問題,仍然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幫助,也要繼續“引導金融企業合理讓利”。當然,也必須要看到,LPR已經保持十幾個月不變,反映出了貸款利率繼續下行空間十分有限。再加上銀行面臨著資產質量下滑、經營風險加大的壓力,金融機構很難有繼續大規模讓利的基礎條件。因此,要更多從結構上讓利實體經濟,針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的便利性和融資成本下功夫,這既有利于市場主體活力的保證,也有利于經濟的進一步復蘇。
五、“雙循環”:做大國內市場,擴大國際開放
當前,“國內大循環”已成為未來國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不過這絕不等同于“閉關鎖國”或是“逆全球化”。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同樣不能少了中國。而放眼全球,幾乎所有國家的實踐都一再證明了,任何經濟體都不可能做到方方面面均獨占鰲頭,唯有矢志不渝地擴大對外開放,秉承“共贏”理念,同其他經濟體進行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共同結成一張相輔相成的關系網絡才能彼此共進,經濟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關起門來定然是沒有出路的。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還要帶上“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就如總理所言:“既是做大國內市場,也要擴大國際開放。”
事實上,我國一直都在為促進國際循環的暢通和擴大而不懈努力著,從“一帶一路”、穩外貿穩外資、自貿區試點,到自由港建設、舉辦進口博覽會,再到RCEP協定的順利簽署,這些都是極佳的佐證,而我們在吸收外資與拓展新興市場貿易上也的確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國對外開放的決心并沒有因為國際形勢不確定性的增強而有絲毫動搖。
無論是對于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還是對于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以及推動世界經濟的復蘇與增長,我國都是在一直努力做出應有的貢獻,這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才是一個真正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站在歷史的角度看,世界經濟的互聯互通、各個國家的協作分工與人員的交流往來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盡管在前進道路上會遇到波折與坎坷,但融合畢竟是大勢,特別是在風險和挑戰面前,團結合作終究是最有力的武器,相向而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人間正道。即便全球化有回頭路,恐怕也是噩夢一場。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畏浮云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專注研究宏觀經濟、大類資產配置等領域)
責任編輯:范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