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朱小黃
市場的要義是競爭,市場的最大杠桿是逐利,發展的主要目的是社會成員的財富增長,而患寡還是患不均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某種背反的規律,猶如熊掌和魚,難以兼得。患寡去創造新的財富還是患不均而維持貧困的均衡。這是一道有關倫理取向的選擇難題,或者說是橫亙著的陷阱。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孔子名言。孔子在《論語·季民第十六》 中說:“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年輕時讀此議論,十分佩服孔子的政治智慧,斯言是也,銘記于心。但人生閱歷漸多,閱讀漸廣,思考愈深,方覺此論不過劣等政客之論,官場圓滑之計,道德混淆之始作俑者。
在企業經營之道里,若依此論,則吃大鍋飯,抑制差異,平均主義最為妥當。至于改革進取,精益考核,市場競爭,人才競技等等束之高閣,才會有任期內的“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精神勝利局面。
為政一方,若依此論,則不與人為先,各方平衡,少改少動,安貧樂道,一團和氣,以寡求和,以均撫貧,維安護傾,維衡求穩最為妥當。雖然進取不足,但通世經故,一方平安穩定,抱殘守缺,棄多守一。積累時日,升職有望。只是有所作為,為民造福的宗旨恐怕難以達成。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定律時行了二千多年,今天聽來之所以仍覺得透著某種智慧,恰恰說明社會演進的結構性變化不大。反而在當代,經歷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終于奠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市場的要義是競爭,市場的最大杠桿是逐利,發展的主要目的是社會成員的財富增長,而患寡還是患不均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某種背反的規律,猶如熊掌和魚,難以兼得。卻提出了一個對社會各界管理者的倫理道德的追問:患寡去創造新的財富還是患不均而維持貧困的均衡。這是一道有關倫理取向的選擇難題,或者說是橫亙著的陷阱。
患寡者,則要打破平均,承認差異,以差異激勵進取,煥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財富由寡而漸富。但這要冒失衡的風險,弄不好,影響決策者的烏紗。
患不均者,實則患自身地位的穩固。為己之計,當然要實施以均為主的方略,至于發展,常徒嘆奈何。
兩種選擇,道德已見高下。
在社會風險管理中需要限制和防范一些以推御責任為目的的管理者防御性決策。防御性決策常常不是最優方案選擇而是次優甚至劣等的選擇。患不均的倫理出發點,為這樣的防御性決策提供了道德依據。
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具有這樣深刻的思考,的確是先賢圣師。但現代社會治理和公司治理,金融機構經營,都需要邁過孔子時代的“寡均倫理陷阱”,從這種古人的低級思維方式中跳出來,面對問題,一路前行。
(本文作者介紹:原中信銀行行長)
責任編輯:陳鑫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