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楊凱生
下一步中國一定會堅決而有序地加大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這個決心是堅定的,不會動搖的。
2018年9月28日,金融市場開放與“一帶一路”金融合作論壇在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舉辦。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以“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與趨勢展望”為題做了主旨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
Dear guests and friends, good morning.
It is delight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day, to share with you my views on the opening-up and develope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But as my English is just so so, I am afraid if I make my speech in English, some of you,even all of you will not understand what I am saying, especially my “Chinglish”accent. So please allow me to use mandarin for the following speech.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與大家一起探討并分享一下我對中國金融市場開放進程及未來趨勢的一些看法。我主要談四個方面的問題。
01
中國金融市場新一輪開放大幕已經開啟
自去年以來,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進一步加速,集中出臺了多項市場開放政策,例如:放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建立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取消QFII和RQFII多項限制、免征境外投資者中國債券市場投資收益相關稅費等。這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中國金融業的一件大事。
與此同時,發生的另一件不小的事情就是中美貿易爭端不斷升級。于是有不少的朋友問,中國這一輪的一系列金融開放政策是不是為了應對中美貿易戰而采取的措施呢?坦率地說,我認為上述開放政策的出臺不是簡單地為了應對中美貿易爭端而采取的臨時性措施,而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進程循序漸進的長期政策與安排,不僅僅是中國堅持改革、擴大開放的一種態度宣示,也是在總結了中國加入WTO以來,尤其是引入外國投資者入股中國的銀行等金融機構這些年來的相關經驗,在觀察分析2008年暴發的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變化后,而做出的一項戰略決策。中國金融市場新一輪開放大幕的開啟表明了我們堅持參與和推進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決心和信心。
02
中國金融市場改革開放歷史進程回顧
這里,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四十年來中國金融市場改革開放的歷程與成就。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作為中國整體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業的四十年來的對外開放,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78-1993年。這一階段中國的對外經濟發展還不算很快。鑒于當時資本和外匯比較短缺、國內資源相對廉價, 當時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主要是引入了一些外資銀行,開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活動,引進外匯資金,改善境內市場投融資環境。這是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起步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1994-2001年。這一階段,外商投資增加較快,外資銀行業務有了進一步發展。1994年初, 人民幣匯率改革開啟,我國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隨后,國務院頒布了《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 標志著對外資銀行經營的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1998年以后, 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大陸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結構性調整期。
第三個階段是2001年底-2006年。這一階段,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發生了巨大變化。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在更大范圍和深度上參與國際金融的合作與競爭。2006年底,當時在中國大陸的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到了8068億人民幣。2004年以匯豐19.9%戰略入股交通銀行為標志,多家外資銀行先后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中資銀行。
第四個階段是2006-2016年。2006年中國入世過渡期結束,開始履行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承諾。2006年以《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頒布為標志,外資銀行在我國的地域及客戶限制明顯減少,獲得了更多國民待遇。2008年,因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部分外資銀行收縮或退出了部分在華業務,但總體說來在這十年里,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截至2016年底,14個國家的1013家銀行在華機構的總資產約為2.93萬億元人民幣,是2006年的3.6倍。
第五個階段,即2017年以來,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今年4月習主席在博鰲論壇上宣布中國將大幅放寬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市場準入門檻。中央銀行易綱行長宣布了12項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的重大措施和時間表。近一年以來,在市場準入、經營范圍及控股比例等方面的諸多限制都已逐步放寬,多項政策已經陸續出臺并落地實施。
由此可見,近期新一輪擴大開放措施的推出,是中國根據市場化的改革取向,在客觀分析當前全球政治經濟形勢及歷史經驗后,逐步形成的一種政策與選擇,它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不是一種臨時性的安排。因此,下一步中國一定會堅決而有序地加大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這個決心是堅定的,不會動搖的。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03
外資銀行在中國已取得了長足發展
外資銀行在中國已取得了長足發展,資產及利潤穩步增長。當然市場占比仍相對較小,未來發展還需要一個了解市場、穩固客戶的過程。
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也是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在華生根發展的四十年。以外資銀行為例,在這四十年中,外資銀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既享受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也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其間有過高歌挺進,也有過收帆緩行。
1979年日本輸出入銀行在北京設立代表處, 拉開了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序幕;1981年南洋商業銀行在深圳設立分行,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家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外資銀行紛紛積極入華布局;2004年以匯豐19.9%戰投入股交行為標志性,此后多家外資銀行陸續作為戰投入股中資銀行。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外資銀行在中國已取得了長足發展,資產及利潤穩步增長,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覆蓋面與市場深度的在華服務網絡,為中國銀行業帶來了新的活力。
截至2017年末,外資銀行在華經營性機構總數達到1031家,近15年增長近5倍,年均增速13%;在華總資產約3.2萬億元人民幣,較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增長10倍多,實現凈利潤總計超過100億元,較十年前增長了近一倍。資產質量整體良好,平均不良率僅約0.7%,平均撥備率約296.88%,平均資本充足率約17.83%,表現出了良好的風險控制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
但我們也注意到,近年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有下降趨勢。有一些外資銀行的朋友對此是有一些疑惑甚至擔心和抱怨的。我認為對這個問題需要作一些比較深入的分析。從資產規模看,正如前面所說的,這些年來外資銀行資產總額是持續增加的,而且增加幅度是不小的,十多年時間里增加了十倍多,達到了3.2萬億元人民幣,但占中國銀行業比重從2007年的2.36%下降到2017年末的1.32%。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中國銀行業的增長速度實在是太快了,相比之下就顯得外資銀行的市場占比下降了。換句話說,并不是外資銀行發展得太慢,而是近年來中資銀行發展步伐非常迅速。中國是一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中國的銀行在中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資產規模隨之迅速增長。截至2017年底,我國銀行業總資產突破250萬億元,與2007年相比(當年約51萬億元)增加了近200萬億元,增長了近5倍。在這種情況下,外資銀行的占比顯得有所下降是一種正常現象。
當然,外資銀行在華經營也需要一個了解市場、穩固客戶的過程。由于受到集團經營策略、風險偏好、資本規模、網點數量及系統部署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近年來部分外資銀行在華業務規模增速有所放緩,有的外資銀行甚至關閉或退出了在中國的部分業務。2016年前后,有一些外資銀行的零售業務表現為虧損,有的干脆退出了中國零售業務。大部分外資銀行在華主要還是開展批發業務且客戶大多僅僅為與其宗主國有關的跨國公司,中國本地企業客戶數量仍較少。我們認為,積累市場經驗、培養客戶基礎、尋找自身比較優勢是外資銀行在中國經營發展的一個必經過程。這就如同我們中資銀行走向國際市場所需要經歷的情況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04
外資銀行在華發展機遇與未來合作方向
我認為,中國金融市場整體發展的穩定向好,以及金融監管不斷與國際接軌,將為外資機構在華經營帶來更多政策紅利與發展機遇。
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中國金融市場的規模及結構、廣度及深度已逐步向發達國家市場靠攏。截至2017年底,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超過了250萬億人民幣,居全球第一位,盈利水平(ROA約為0.92%,ROE約為12.56%)及資本質量(NPL約為1.74%,撥備率約為181.42%)都居于業界前列。中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居全球第二位,債券市場的市值居全球第三位,保險業按保費收入居全球第二位。未來,中國金融市場開放領域將繼續拓寬,市場準入限制將進一步取消,外資機構經營范圍將不斷擴大。中國金融市場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與投資吸引力的新興市場。
與此同時,中國金融監管機制與政策也正在隨著改革開放進程更加完善成熟,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規范。2017年11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在頂層設計上強化了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及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能。2018年3月,銀監會與保監會合二為一,成立了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在監管范圍上形成統籌合力,提升了監管力度與效能。在監管模式上,通過一手抓金融系統穩定、一手抓市場行為規范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臺,有效遏制了一些業務領域、一些地區出現的金融亂象。不難看出,中國金融市場監管體系正在更加與國際最優實踐接軌,既吸收了國外先進監管經驗又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體系正在趨于成型。
外資金融機構在國際市場上有著長期經營與發展的經驗,你們熟悉和了解國際化監管標準與要求。隨著中國金融監管體系逐步與國際監管標準接軌,以及在會計、稅務、評級等方面對國際標準及慣例的不斷采納,都將為外資機構在華發展帶來更多監管便利與政策紅利。此外,通過采取內外一致的監管標準與要求,也將有效增強市場透明度和競爭公平性,為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的合規經營營造更加良好的市場環境。相信,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擴大開放以及監管環境的持續改善,一定能夠為外資機構未來在華經營帶來更多業務機遇與發展空間。
在這里,我也要建議外資銀行的同行們,朋友們,你們下一步在華的經營發展過程中,應積極擴大與中資同業的互惠合作。
在境內市場,中資銀行在客戶資源、網絡布局、資金成本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外資銀行應利用在境外市場的比較優勢,擴大與中資同業的互惠互利合作。在人民幣資金方面,中資銀行在人民幣資金及成本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能夠為外資銀行提供優惠資金支持及流動性支持;在賬戶及清算方面,中資銀行大多是跨境人民幣CIPS系統直參行,可為外資同業提供高效的境內外人民幣賬戶及清算服務;在金融市場業務方面,中資銀行多年來積累了大量投資者及交易對手客戶資源,可為外資機構在中國資本市場投融資(熊貓債發行承銷、CIBM代理投資及交易)方面提供支持服務;在合規及風險防控方面,中資銀行對境內監管要求更加熟悉了解,且積累了大量風險監測信息,可為外資機構在華合規經營提供經驗分享或相關信息服務。比如,工商銀行的“融安e信”,它是工行利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自主研發的銀行業首個風險信息服務平臺;它整合了來自司法部門和工商、稅務、海關等政府機構以及工商銀行內部的數據信息,為金融機構及企業客戶提供風險目標識別、交易預警、風險管控及風險評估等多種信息服務。目前,工行“融安e信”已為全球多家外資金融機構提供了涵蓋境內個人及法人客戶的風險防控及反欺詐信息服務。
未來,我相信廣大中資銀行,包括我曾經長期服務過的ICBC,愿與大家攜手合作、取長補短、互惠互利,共同參與并見證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一起來為客戶提供全球及本地一體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我們真誠期待與各位一起“共享開放機遇,同創合作共贏”!
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介紹:工商銀行原行長、銀監會特邀顧問)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