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薛洪言
任何一個行業的持續發展,靠的都不是激情。激情靠刺激維系,刺激是多巴胺和腎上腺素的產物,來源于野蠻增長的大快朵頤,這種刺激,走向規范的行業注定提供不了,金融業尤其如此。
1
創業者開始離場。
幾日前,杭州某家P2P平臺創業者和我講,砥礪數年,情懷全無,他“很失落地”準備轉行,離開互金行業,去共享領域再找找情懷。
想當初,他下定很大決心轉行進入互金領域,現在“傷心”而去,免不了幾句唏噓。
這不是個案。
就網貸行業而言,全國都在做合規和備案檢查,從近日釋放的信號看,備案可能要延期,平臺需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持久戰,打到最后難免變成疲勞戰,疲于應付,無力創新,激情也就被消磨了。
據我了解,不少網貸平臺都打起了退堂鼓,更多的平臺則陷入到戰略層面的迷茫期,不知道除了合規整改,應該做些什么,才能為備案后不確定性的未來提高一丁點確定性,讓漂浮不定的內心稍得一絲安寧。
現金貸平臺的“退出”來得還要更猛烈一些。
2017年12月初的新規之后,很多現金貸平臺的業務在合規層面已經無法有效開展。有一些平臺,膽子大,依舊在邊做邊看,賭一時半會查不到自己;有一些平臺,已經轉行,比如區塊鏈和發幣,追逐“暴利”的風口;還有一些大平臺,則嘗試在業務層面轉型,降低利率,引入場景,艱難整改。更多地小平臺,本來也是草臺班子,三五個人,早早就散去了。與之相應的,還有一眾現金貸超市創業者,也都不了了之。
第三方支付行業,純粹的創業機構也越來越少。
支付具有網絡效應,市場集中度高;支付是微利行業,也很難賺到大錢。中小支付機構,業務越來越少,剩下的只是牌照價值,比較好的歸宿便是被“遲來”的巨頭收入囊中,在某一個生態中活下去。
股權眾籌的創業者,因模式整體的合規性問題,則早已零落散去,幾乎不在人們的視野中。連商品眾籌,也越來越像商品預售,終于合流到新零售的大潮中,沒有了金融的味道。
2
一朝流水落花,曾經也是轟轟烈烈。
得益于集中整改帶來的密集曝光,互金行業于2016年走入大眾的視野,全民關注。而站在從業者角度,行業的黃金期卻在2016年之前。
2010-2013年,是創業者的黃金期,當前行業內的中流砥柱們,大多成立于這個階段。隨后的兩年,互聯網金融迎來股權融資的高峰,受益的,也是成立于這個階段的平臺。資本的助力,對于平臺后續抓住風口,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2014-2015年,是打工者的黃金期。恰逢傳統金融機構迎來轉型陣痛,大批人才出走,互金迎來了第一波人才“正規軍”。這批人趕上了互金行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得以大展拳腳,成就功與名。
2016年之后,環境變了,野蠻生長的“甜蜜期”過去,一如傳統金融機構,互金平臺在學習如何習慣“帶著鐐銬跳舞”。股權融資數量快速下降,在現金貸、ICO等少數幾個回光返照式風口之后,行業開始走向規范與成熟。
規則變多、“束縛”變多、增長放緩,激情不再,不少創業者也就萌生了退意。
不過,任何一個行業的持續發展,靠的都不是激情。激情靠刺激維系,刺激是多巴胺和腎上腺素的產物,來源于野蠻增長的大快朵頤,這種刺激,走向規范的行業注定提供不了,金融業尤其如此。
問題是,對行業而言,不再靠創業者的激情維系時,就一定是壞事嗎?
3
沒有人能永遠留在青春期,行業也是如此。
當創業者萌生退意時,人才卻仍在流入。獵聘網發布的《2017年人崗爭奪戰及職場流動力大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金融和互聯網仍然是人才凈流入最多的兩個產業,互聯網金融兼二者之長,依舊是人才求職的香餑餑。
行業野蠻增長時,創業者的腎上腺素在涌動,人才在觀望;行業逐步規范發展時,創業者覺得疲憊,人才卻看到了希望。
與創業者不同,人才要的是可預期的穩定增長,是誘人的薪資,而這些,逐步規范的互聯網金融行業都可以提供。報告數據顯示,金融業的平均年薪是22.17萬,互聯網行業的平均年薪是20.03萬元,在各行業中位居前兩位。
人才的流動往往是衡量行業前景的重要標志,既然人才還在凈流入,說明行業前景仍然向好,那創業者內心的失望與無奈,又從何而生呢?
也許,是角色轉變過程中的心態調整問題。
監管環境變了,市場環境跟著變,之后客戶需求也會變,企業經營模式要變,創業者的角色也要變。
正如德魯克所說,“企業不是以改變顧客為目的,而是要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為宗旨”。對創業者而言,面對日益規范的發展環境,需要適應從創業者到企業家的角色轉變。
只是,從創業者到企業家,并不容易。
創業多由理想驅動,創業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也是創業者自我實現的過程。這個時候,很容易出現這樣的偏差,即企業成了創業者自我實現的工具,企業的方向不由市場和客戶決定,而是隨創業者的理想而動。
然而,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漸漸有了自身的生命和使命,這種使命很可能有悖于創業者最初的設想。
此時,創業者需要在自身理想和企業社會使命之間做一個抉擇,究竟是企業繼續服務于創業者的理想實現,還是創業者去服務企業的外部使命?
對創業者而言,這可能是個頗為痛苦的抉擇,可能也是決定一個創業者能否蛻變為一個企業家的重要界限。
4
我們都明白,很多事情不以人力為轉移,無論是企業發展還是個人成長,都難免會遇到很多的無可奈何。從心底認可“人不與勢爭”,這點很重要。
我個人很欣賞《基因之河》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講過的一句話,“大自然并不殘忍,只是無情地不偏不倚罷了,這是人類最難學會的課程之一,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承認事情可能既不好也不壞,既不殘忍也不仁慈。”
我想,這句話也適合所有的創業者。歷史洪流和行業規律,代表了某種客觀性和必然性,不必把太多的主觀因素考慮在內。
在進化的長河中,對于個體的存亡,DNA既不會知曉,也不會掛牽。所有的無可奈何,可能都是命中注定。
新階段,新要求,與其在情緒上傷春悲秋,倒不妨順勢開啟下一段旅程,不帶絲毫情緒。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