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任澤平:中國新基建研究報告2022

2022年02月27日09:18      

   意見領袖 | 任澤平團隊

  文:任澤平團隊

  導讀

  近年,新基建正成為國家政策和各地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實業界和資本市場的重大新機遇。

  “十四五”規劃提出: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

  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近年下達的專項債重點流向新基建。財政部提前下達2022年的1.46萬億元專項債額度,且明確今年專項債將重點用于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等9個大方向。

  新基建短期有助于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于培育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是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的重要抓手,是應對疫情、經濟下行和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辦法,具有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綜合性意義。(參考《中國新基建研究報告2020》2020年3月,《是該啟動“新”一輪基建了》2020年1月)

  “新基建”是有時代烙印的,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是鐵路、公路、橋梁、機場的話,那么未來20年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則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新能源、充電樁、特高壓、工業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保、戶籍等重大民生領域,以及發展資本市場、減稅降費、擴大對外開放、保護知識產權等制度改革領域。當然,在一般基礎設施領域,應注重通過數字化改造和升級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新基建”,關鍵在“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重走老路。未來“新”一輪基建主要應有五“新”:新的領域、新的地區、新的方式、新的主體、新的內涵。

  新基建具有強外部性、效用外溢性、公共產品屬性、受益范圍廣、規模經濟等特點,其基礎地位決定應適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走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前面,否則將制約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基建長期將推動中國產業升級、提升經濟增長潛力,中國是超前大規模基建的受益者。1930年代美國的“羅斯福新政”、198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以及1998年后的中國國債項目,都是超前大規模基建的典型成功案例。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大,韌性強,新基建前景廣闊。

  數字經濟:新經濟、新動能、新未來   

  5G: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的底層支撐,萬物互聯

  大數據中心:數字經濟(數字產業化)的基礎設施   

  “東數西算”: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的重大工程

  特高壓:建立能源互聯網的關鍵一環   

  充電樁:助力新能源汽車,迎接新能源革命

  城際高鐵軌交:推進城市群一體化、都市圈同城化

  正文

  1  新基建的內涵與意義

  1.1  內涵豐富:符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重點是“五新”

  近年,新基建正成為國家政策和各地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實業界和資本市場的重大新機遇。

  新基建短期有助于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于培育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是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的重要抓手,是應對疫情、經濟下行和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辦法,具有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綜合性意義

  “新基建”是有時代烙印的,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是鐵路、公路、橋梁、機場的話,那么未來20年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則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新能源、充電樁、特高壓、工業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保、戶籍等消費升級重大民生領域,以及發展資本市場、減稅降費、擴大對外開放、保護知識產權等制度改革領域。當然,在一般基礎設施領域,須注重通過數字化改造和升級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新基建”,關鍵在“新”,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重走老路。

  未來“新”一輪基建主要應有五“新”:

  一是新的領域。調整投資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機場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特高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新能源、充電樁、智慧城市、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大數據中心、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創新穩增長,發展創新型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新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最終是為人口和產業服務的,最大化經濟社會效益。未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比如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未來上述地區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短缺,在上述地區進行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最大化經濟社會效益。對人口流入地區,要適當放松地方債務的短期要求,進行長遠規劃,以推進大規模基建;但對人口流出地區,要區別對待,避免因大規模基建造成明顯浪費。

  三是新的方式。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制度變革。新基建大多屬于新技術新產業,需要不同于舊基建的財政、金融、產業等配套制度支撐。財政政策方面,研發支出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低稅率;金融政策方面,在貸款、多層次資本市場、并購、IPO、發債等方面給予支持,規范的PPP;產業政策方面,納入到國家戰略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

  四是新的主體。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事實上華為、騰訊等企業已經大力投入新基建。政府、市場和企業相互支持配合,區分基礎設施和商業應用,前者政府和市場一起,后者更多依靠市場和企業,市場能干的盡可能交給市場,更有效率,政府提供財稅、金融等基礎支持。

  五是新的內涵。除了硬的“新基建”,應該還包括軟的“新基建”,即制度改革:補齊醫療短板、改革醫療體制、加大汽車金融電信電力基礎行業開放、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改善營商環境、減稅降費尤其社保繳費費率和企業所得稅、落實競爭中性、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新激勵機制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等。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提出新基建主要包括三類: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如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二是,融合基礎設施,即新技術和傳統基建的融合,比如智能交通系統、智慧能源系統等;三是,創新基礎設施,即用于支持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比如大科學裝置、科教基礎設施等。

  當前,資本市場聚焦七大領域:1)5G基建;2)特高壓;3)城市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4)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大數據中心;6)人工智能;7)工業互聯網。

  1.2  國家高度重視新基建,各地積極布局

  新基建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被第一次提及,2019年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面對疫情沖擊、經濟下行壓力、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及外部技術“脫鉤”風險,2020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中央深改委會議、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持續密集部署。

  面對疫情沖擊,我國出臺了“新基建”領銜的擴大消費、投資、內需的一攬子宏觀對沖政策,數字經濟和新能源表現亮眼、發展全面提速,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智能應用、智慧平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產業快速推進,成為拉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以5G為例,2020-2021年,5G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分別達8000億元和1.3萬億元。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十四五”規劃提出: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

  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近年下達的專項債重點流向新基建。2020年新增專項債券額度3.75萬億元,主要用于交通、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職業教育和托幼、醫療、養老等民生服務領域;以及生態環保、農林水利、能源、冷鏈物流等領域。2021年新增專項債券額度3.65萬億元,重點投向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領域。今年,財政部已提前下達2022年的1.46萬億元專項債額度,且明確今年專項債將重點用于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等9個大方向。

  受益于新基建投資,我國新經濟呈現出蓬勃生機: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自2015年以來我國新能源乘用車產銷量連續7年排名世界第一,2021年創歷史新高,達到352.1萬輛,增長1.6倍。近年來,裝備和高技術制造業保持高速增長,疫情期間更是逆勢增長,成為拉動生產和投資的主要亮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快發展。“東數西算”等重大工程積極布局。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十四五”期間我國新基建投資將達到10.6萬億,占全社會基礎設施投資10%左右;2021-2023年,數據中心產業投資或達1.4萬億元;2020-2025年,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超過3.5萬億元。

  1.3  新基建意義重大,兼具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綜合性重大作用

  從長期高質量發展來看,新基建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要求,能促進科技創新、綠色環保和消費升級,這是新時代對新基建的本質要求,也是新基建與老基建最大的不同。從根本上講,基礎設施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為人口和產業發展服務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鏈要邁向全球中高端,新時代對基礎設施產生了新要求。

  因此,我們認為,“新基建”是有時代烙印的,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是鐵路、公路、橋梁、機場的話,那么未來20年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則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新能源、充電樁、特高壓、工業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保、戶籍等消費升級重大民生領域,以及發展資本市場、減稅降費、擴大對外開放、保護知識產權等制度改革領域。當然,在一般基礎設施領域,須注重通過數字化改造和升級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新基建將為中國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創造基礎性條件。新動能是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形成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包括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等。新舊動能最大的區別在于,從依靠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依靠創新驅動,從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向綠色環保的集約型增長方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實力的關鍵。從科技發展方向看,從日不落帝國到美元霸權,不論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無一不是依靠抓住某次關鍵的產業革命機遇而成功崛起,最終成為世界的科技與經濟中心。

  比如,人類在18世紀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進入電氣時代,20世紀進入信息與互聯網時代,隨著未來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成熟,21世紀將步入智能時代。智能社會由三個戰略核心組成:1)芯片/半導體,即信息智能社會的心臟,負責信息的計算處理;2)軟件/操作系統,即信息智能社會的大腦,負責信息的規劃決策、資源的調度;3)通信,即信息智能社會的神經纖維和神經末梢,負責信息的傳輸與接收。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產業是智能社會的基石,對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明顯的輻射作用,也是當前及未來各國科技競賽的制高點。能否抓住智能時代變革的機遇,是中國建設現代化科技強國的關鍵。

  從短期穩增長來看,2021年下半年以來,經濟面臨新一輪下行壓力,在“房住不炒”和出口存在不確定性背景下,新基建開始挑大梁并成為各方共識。當前中國經濟處于增速換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刻,2020-2021年,受疫情影響,全年經濟增速分別為2.3%和8.1%(兩年復合5.1%)。從三駕馬車來看,2021年中國投資、消費、出口兩年復合增速分別為3.9%、3.9%和16.0%。其中,消費受居民收入、就業、疫情等多方面影響,難以在短時間快速提振經濟;出口主要受全球外需影響,不確定性較大。在投資中,房地產、基建、制造業投資分別同比增長4.4%、0.4%、13.5%。基建和房地產曾是中國經濟逆周期調節的主要拉動力量,但2021年下半年,房地產投資受金融政策收緊以及人口置業需求長周期峰值出現的疊加影響,房地產投資持續下滑;而傳統基建又受到地方隱性債務、地方政府財力的制約,表現乏力。因此,新基建成為各方共識,開始在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中挑大梁。

  不僅長期意義重大,新基建短期可拉動大量投資和消費需求,對沖經濟下行壓力。2015年以來,中國高技術制造業保持高速增長,疫情期間更是逆勢增長,成為拉動生產和投資的主要亮點。2020年和2021年,中國高技術產業分別增長10.6%和17.1%,快于整體投資7.7、12.2個百分點。分產業看,中國新能源動力電池進入全球第一陣營,裝機量實現8年80倍增長;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售352.1萬輛,增長1.6倍,滲透率突破13%,產生一批“蔚小理”等有競爭力的本土造車新勢力;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2005-2020年,中國廣義數字經濟規模上漲14.1倍,占GDP比重高達38.6%。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大,韌性強,新基建空間廣闊。中國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14億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4億人群),且中等收入群體還將不斷擴大;中國城鎮化率(64.72%)距離發達國家仍有10幾個百分點的潛力;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近9億人,就業人員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總量約2億,2021年大學畢業生近1000萬,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和工程師紅利;中國的新國潮、獨角獸正在興起。這都為中國的新基建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新基建具有強外部性、效用外溢性、公共產品屬性、受益范圍廣、規模經濟等特點,其基礎地位決定應適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走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前面,否則將制約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基建長期將推動中國產業升級、提升經濟增長潛力,中國是超前大規模基建的受益者。1930年代美國的“羅斯福新政”、198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以及1998年后的中國國債項目,都是超前大規模基建的典型成功案例。

  1)1929年大蕭條之后,美國總統羅斯福推出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其中一項重要政策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提高了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還為后期美國經濟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通信基礎設施是信息互聯網時代的“高速公路”,為數字經濟提供基礎設施底層支撐,是世界各國發展高科技和保障戰略安全的必爭之地。1G到4G曾是歐美主導的時代,2010年美國率先開啟4G商用,隨后帶動了一批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4G的領先地位累計為美國帶動1萬億美元的產出、每年為美國GDP增長貢獻4750億美元,為美國鞏固科技領先地位貢獻巨大。我們現在使用的在線辦公、新零售、互聯網金融等帶來的便利都受益于新基建。

  3)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增發特別國債加強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中國推出“四萬億”投資,盡管當時爭議很大、批評很多,但現在看來意義重大,大幅降低了運輸成本,提升了中國制造的全球競爭力,釋放了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巨大潛力。而作為對比,印度受制于基礎設施短缺等因素,工業化進程緩慢,經濟發展潛力和人口紅利無法有效釋放。根據IMF數據,2017年印度公共資本存量9.8萬億美元,排名第三;人均公共資本存量7305美元,排名102位。

  2  數字經濟:新經濟、新動能、新未來

  在經歷了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后,世界正式邁入了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經濟有狹義(數字產業化)和廣義(產業數字化)之分。

  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中國廣義數字經濟規模39.2萬億元,占GDP比重38.6%,增速9.7%,位居世界第二。2005-2020年,中國廣義數字經濟規模從2.6萬億元增長到39.2萬億元,上漲14.1倍,復合增速19.8%,同期名義GDP復合增長12.8%;占GDP比重從13.9%上升到38.6%。其中,2020年數字產業化規模7.5萬億元,產業數字化規模31.7萬億元。

  根據國務院《“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GDP比重要從2020年7.8%的水平上提升至2025年的10%。同時,進一步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并提升數字產業化水平。

  2.1  5G: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的底層支撐,萬物互聯

  5G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領域深度融合,將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能力。在數字經濟浪潮下,5G就如同“信息高速公路”,為龐大數據量和信息量的傳遞提供了高速傳輸信道,補齊了制約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在信息傳輸、連接規模、通信質量上的短板。人工智能如同云端大腦,依靠“高速公路”傳來的信息學習和演化,完成機器智能化進程;工業互聯網如同“橋梁”,依靠“高速公路”連接人、機、物,推動制造走向智造。大數據則更像是擴容版的倉庫,大批量的將使用者的數據分層儲存,在擴大了儲存容量的同時加快了存儲和調取的速度。

  5G網絡比4G具有高傳輸、低延遲、廣連接的顯著提升。5G技術具有跨界融合的天然屬性,與新一代ICT技術、傳統行業、新興終端的融合,未來將產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工信部《2021年通信業統計公報》顯示,從基站數量看,截至2021年,我國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142.5萬個,建成全球最大5G網,實現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城區、超過98%的縣城城區和80%的鄉鎮鎮區。5G基站總量占全球60%以上,每萬人5G基站數較2020年提高近一倍。從用戶規模看,5G移動電話用戶達到3.55億。據市場調研機構Dell’Oro Group統計,中國5G網絡將迎來爆發式增長,預計到2024年中國5G用戶規模達10.1億人,市場規模達3.3萬億元。從投資規模看,2021年5G投資1849億元,占電信固定資產投資比達45.6%。據中國信通院預測,到2025年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此外,5G網絡建設還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預計到2025年將累計帶動超過3.5萬億元投資。從政策和成長性看,5G潛力持續增長,應用場景廣闊。工信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等10部門發布的《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每個重點行業打造100個以上5G應用標桿。

  新興信息技術的應用場景主要包括:一是增強型互聯網,應用于8K視頻、3D視頻、云辦公、云游戲增強現實等;二是海量連接物聯網,應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家居;三是超低時延、高可靠通信,應用于工業自動化、自動駕駛等。

  2.2  大數據中心:數字經濟(數字產業化)的基礎設施

  狹義的數字經濟,即數字產業化,簡單來看可分為基礎層和應用層兩部分。基礎層指大數據中心,應用層包含了智慧出行、智慧家居、泛娛樂、新零售、智慧醫療、金融、電信、工業、精準營銷等方面。

  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產要素,需要強大的數據中心作為支撐。數據中心的整體產業鏈包含眾多行業;其中上游包括服務器、交換機、路由器、光模塊、配套軟件、電力設備以及運營商等。產業中游包括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工業物聯網、IDC、云服務、IAAS、SAAS、數據安全以及數據交換。產業下游包括智慧出行、智慧家居、泛娛樂、新零售、智慧醫療、金融、電信、工業以及精準營銷等行業。根據發改委的數據,我國目前已經建成約500萬架,相對2015年的124萬架同比增長303%左右。同時,2015-2020年間,我國數據增量年均增速超過30%,預計2021年后仍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新增。

  具體來看,產業鏈上游主要是為算力中心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的行業,也是數據中心投資資金的主要流動方向。從投資占比看,服務器投資額占比最大,為69.28%。其次為交換機,占比為8.31%。第三是光模塊,占比為8.31%。整體看,數據中心投資拉動最大的行業為服務器相關行業。其次為交換機,最后為光模塊以及供配電系統。其次是產業鏈中游的部分企業,主要是涉及數據中心的生產、建造商和管理系統,包括電信運行商,第三方IDC以及云廠商等。其中IDC系統由于涉及眾多相關行業,難以對其進行投資占比細分。但其中供配電系統占整體IDC系統及機柜投資的46.82%,占整體投資額的6.05%。產業鏈下游主要是數據中心使用者。其中云計算、互聯網、金融、電力以及政府等均處于產業鏈下游。未來隨著去中心化金融、互聯網以及元宇宙等領域的數據不斷擴容升級,數據中心的產業下游需求有望進一步提振。

  2.3  “東數西算”: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的重大工程

  2022年2月17日,發改委牽頭聯合多部門印發通知,正式啟動重大戰略部署工作:“東數西算”工程。將建設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在內的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同時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東數西算是我國繼南水北調、西電東輸后的又一個重大跨區域資源調配政策。

  東數西算指的是將東部大量需要運算的數據(數)通過光纖信息通道傳輸至西部,并使用西部的算力樞紐進行計算(算)后將結果返回東部供分析研究使用。“東數西算”實施后,城市中心的算力中心用作“邊緣算力”,對一些對網絡要求較高的業務如:工業互聯網、金融證券、災害預警、遠程醫療、視頻通話、人工智能推理等,進行實時低延遲運算。同時,工信部也對全部數據中心的上架率以及PUE(能源使用效率)進行了嚴格限制,防止了盲目發展。

  東數西算能夠優化算力中心布局,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帶動西部地區整體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的發展。由于我國目前數字經濟產業多集中于東部地區,導致東部對數據中心的需求旺盛,因此大部分數據中心集中在算力成本高昂的東部。而西部對大數據中心的需求較低,數據中心分布少、上架率低。根據《2021中國數據中心市場報告》的數據,2020年中華北、華東以及華南三地機柜數量占全國機柜總數量的79%,上架率約在60-70%之間。但東部土地稀缺,生活成本高昂,能源相對稀缺,導致東部算力成本高居不下。與此同時,東北、西北、西南以及華中四地機柜數量只占總機柜數量的25%,上架率約在30-40%之間。

  此外,“東數西算”相對于“西電東輸”能夠在保證成本的前提下更好地執行“雙碳”目標。由于數據中心電力消耗大,未來對清潔電力需求增強;而使用特高壓等技術對清潔電力進行遠距離傳輸的損耗相對使用光纖進行數據傳輸來說,損耗較大。“東數西算”可以避免電力傳輸損耗過大的問題。

  3特高壓:建立能源互聯網的關鍵一環

  特高壓是建設能源互聯網、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的關鍵一環。雖然中國發電量、能源生產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耗能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未來還有較大提高空間。并且,以5G基站、大數據中心為代表的信息新基建領域均是耗電大戶。從區域看,中國80%以上的煤炭、水能、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區,70%以上的電力消費集中在東中部地區,資源分布消費嚴重不均。上述情況就迫切需要進一步開發新能源以保障能源供應,而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的隨機性、波動性特點推進建立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大范圍配置、高效利用的能源互聯網,即“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

  特高壓能更好連接電力生產與消費,并變輸煤為輸電,是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關鍵一環。特高壓指電壓等級在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輸電技術,其輸電能力是現有500千伏直流電網的5-6倍,具備輸送容量大、送電距離長、走廊利用率高、線路損耗低的特點。一是,特高壓將電力生產與消費更好“連接”起來,優化資源配置。二是,特高壓能夠有效消納清潔能源,將“三北”地區的清潔能源輸送出去,通過建設大容量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有助于提高綜合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三是,核電、風電、水電、太陽能點等清潔能源大部分產生于中西部地區,目前支撐新能源裝機發電輸送的通道較少,需要大力發展特高壓,形成完整高效的特高壓電力輸送體系。此外,特高壓作為世界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工程建設能夠推進包括換流閥、電力電子、新材料等高端裝備制造的發展,符合國家產業轉換和升級的趨勢。

  中國的特高壓電器標準已經成為國際特高壓標準,已成為繼美、德、英、法、日之后第六個國際電工委員會常任理事國。此外,特高壓領域核心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各項技術指標全面超越歐美等傳統電氣強國,已成為最具全球競爭力的領域之一。通過制定標準搶占技術制高點,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特高壓電器標準的核心技術標準,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升。根據國家電網數據,中國特高壓工程累計線路長度從2011年的0.25萬公里提升至2020年的3.59萬公里,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4.2%。目前,中國在運在建工程長度達到4.6萬公里,已投運的特高壓線路累計形成“15交13直”的龐大體系統。中國特高壓輸電不僅實現了技術上對國外的趕超,更率先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

  特高壓工程投資規模大,增加就業崗位多,在穩增長與惠民生中作用力十足。“十四五規劃”提出,提高特高壓輸電通道利用率;加快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電力系統互補互濟和智能調節能力。“十四五”期間,南方電網規劃投資6700億元以加快數字電網建設和現代化電網進程,推進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國網規劃建設特高壓工程“24交14直”,投資規模約3800億元,涉及線路3萬余公里,計劃未來五年投入3500億美元,推進電網轉型升級。從上下游產業鏈來看,特高壓產業鏈包括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產業鏈長而且環環相扣,帶動力極強。根據賽迪智庫的《“新基建”之特高壓產業發展及投資機會白皮書》預計,到2022年,中國特高壓產業及其產業鏈上下游相關配套環節所帶動的總投資規模將達到4140億元。到2025年,全社會用電量預計在9萬億至10萬億千瓦時之間,年均增速4%~6%,以新能源為發電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將持續構建。屆時,特高壓產業與其帶動產業整體投資規模將達到5870億元。

  4  充電樁:助力新能源汽車,迎接新能源革命

  現在正處于第三次能源革命,動力裝置是電池,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能源載體有電和氫,交通工具是電動汽車。第一次能源革命,英國超過荷蘭。第二次能源革命,美國超過英國。第三次能源革命中國有望換道超車。

  目前新能源產業主要包括四大板塊:1.新能源車 2. 光伏和風電 3.儲能產業 4. 電力設備(新基建充電樁等)。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自2015年以來我國新能源乘用車產銷量連續7年排名世界第一。2020年新能源產銷分別為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2021年以來更是連續創歷史新高,達到352.1萬輛,增長1.6倍

  為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我國充電柱行業發展一直頗受重視。早在“十三五”規劃中,就提到“按照因地適宜、適度超前原則,在城市發展中有限建設公共服務區域充電基礎設施,積極推進居民區與單位停車配建充電樁”。2020年,充電樁更是被納入新基建領域、并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再次提及,要求加快擴建充電樁。

  受益于國家政策激勵和下游需求拉動,我國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據中國充電聯盟披露,我國充電樁保有量從2015年6.6萬臺增加到2021年的261.7萬臺,累計增長超33倍;其中,公共樁和私人樁保有量分別為114.7、147.0萬臺。據公安部披露,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從2015年42萬輛,增加到2021年的784萬輛,累計增長超18倍。對應車樁比從2015年6.4:1下降到2021年的3:1。

  但距離車樁比1:1仍有很大缺口,未來將加速建設以確保公共需求。根據工信部2020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征求意見稿,預計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6420萬輛。按照車樁比1:1的建設目標來計算,未來十年我國充電樁建設將存在6300萬的缺口,預計將形成1.02萬億元的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顯然,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也將成為重中之重。

  未來充電樁前景廣闊,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不同類型充電樁的配置需求高。《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指出,要積極推廣智能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居民區充電服務模式;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即建立以交流電慢充為主的私人充電網和以直流電快充為主的公共充電網,形成科學合理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這需要加快私人充電樁建設,支持社區改造、私樁共享、將充電樁設備納入新建小區建造規劃等,逐步提高私人樁配建率;同時,優化公共充電樁現有配置,增加快速充電樁數量,提高公共充電樁利用率。

  二是具備“跨站”、“跨運營商”、“跨城”等充電需求的集合式平臺市場前景廣闊。充電市場供給側呈現分散狀態,存在著眾多品牌的充電樁運營商。根據《中國電動車用戶充電行為白皮書2021》,超86%用戶有跨運營商充電行為,且每位用戶平均使用6家運營商、最多跨50家;超95%用戶具有跨站充電行為,平均跨站14座、最多跨站數量達162座;有19.9%電動車用戶具有跨城市充電行為,平均跨城3個,最多跨城數達18個。因此,能滿足用戶“跨站”、“跨運營商”、“跨城”充電需求的第三方互聯互通充電平臺將具有更大的市場前景。

  三是服務場景升級充電基礎設施。同等建設基數下,用戶傾向于有充電配套設施的場景。中國電動車用戶充電行為白皮書2021》顯示,現階段僅有30.3%的充電場站匹配衛生間、餐飲、休息室、便利店等配套設施,選擇有配套設施的充電場站用戶占比達到43.4%。

  四是提前布局充電樁的出口。國際能源署預測2030年,全球充電樁總數將達到2.15億臺。未來可以配合電動汽車整車出口增加隨車裝配的充電樁出口量,增加國際市場份額。

  5  城際高鐵軌交:推進城市群一體化、都市圈同城化

  傳統的高速鐵路建設并不陌生,是我國逆周期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極為明顯。2020年中國高鐵營運里程約3.8萬公里,實現十年5.7倍增長,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全球占比超2/3。據國鐵集團《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到2035年,中國鐵路網將達到2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約7萬公里。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現代化鐵路強國。

  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作為新基建的一大領域,具有逆周期調節、拉動經濟的作用,同時又與傳統的高速鐵路建設不完全相同。它的“新”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

  第一,從應用層面來說,城際高鐵軌交是指服務于相鄰城市間或城市群,為其居民和旅客提供的一種新型交通模式;因此,城際高鐵、城際軌道交通是推進城市群一體化、都市圈同城化的“血脈”。從國內外經驗看,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是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群都市圈更具生產效率,更節約土地、能源等,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是中國當前以及未來發展的重點。

  第二,從技術層面來說,數字經濟革新智慧交通體系、賦能鐵路發展,推進前沿技術與鐵路的深度融合;推進大數協同共享,提升鐵路智能化水平。結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加強智能鐵路技術研發與應用,提升鐵路運輸服務全數字化與無縫銜接水平,支撐交通強國綜合交通體系的構建和升級。

  2020年中國軌道交通城市運營線路網長度7354.7公里,同比19.2%,高鐵營業里程3.8萬公里,同比7.2%。中國高鐵里程、城市軌道交通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較低,未來仍有發展空間。2019年9月國務院發布《交通強國建設綱要》,要求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通過加強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建設投資,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的基礎。《“十四五”規劃》提出,推進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體化,加快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建設,構建高速公路環線系統,有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計劃新增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運營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網,新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3000公里。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王婉瑩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文章關鍵詞: 新基建 中國經濟 資本市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網絡文學盜版一年損失近60億 侵權模式“花樣百出” 香港診所被曝給內地客人打水貨疫苗 給香港人用正品 鐵路部門下發買短補長臨時辦法:執意越站加收50%票款 優速快遞董事長夫妻雙雙身亡 生前疑似曾發生爭執 澳大利亞房價暴跌:比金融危機時還慘 炒房團遭趕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廣州重慶靠前 五一假期國內旅游接待1.95億人次 旅游收入1176.7億 華為正與高通談判專利和解 或將每年付5億美元專利費 游客在同程藝龍訂酒店因客滿無法入住 平臺:承擔全責 花650萬美元進斯坦福當事人母親發聲:被錄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