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國證監會對外公布了兩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是,2019年6月以來,證監會啟動了對86家首發企業的現場檢查,截至目前,84家企業已完成檢查,累計有30家企業撤回申請終止審查,證監會根據問題性質和情節輕重,共對61家企業作出分類處理。
第二組數據是:2019年以來,證監會累計對22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立案調查,對18起典型案件做出行政處罰,向公安機關移送6起財務造假涉嫌犯罪案件。
財務造假一直是資本市場上的頑疾,監管不可謂不嚴厲,媒體監督不可謂不細致,處罰也越來越重。但是從當年“銀廣夏”偽造出口造假,到“藍田股份”用永遠算不清的水下魚蝦和龜鱉當資產,再到令人窒息的“樂視”,還有把扇貝折騰得死去活來的“獐子島”,包括賬上有錢卻沒錢花的“二康(康美藥業和康得新)”
不容易上市的,IPO材料造假;上市后想高位套現的,搞業績造假,搞市值管理;牛市來了,虛增利潤炒股票,高位套現,熊市末期,財務洗澡,把虛增的利潤一次性減掉,重新來過。循環復始,樂此不疲,只要不被發現,三五年走一輪回,鈔票大大的有。
可是,最后受到傷害的都是中小投資者,也傷害到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
話又說回來,為何造假屢禁不止呢?我總結幾點,希望拋磚引玉,大家積極討論:
造假動機一,造假成本低,上市收益高。沒上市有可能一文不值,一旦上市大富大貴。把半死不活的業務,找投行高手、會計高手、法律高手,再加上第三方中介寫寫可研報告,弄點兒閉門造車的文字工作,成本幾百萬,最多上千萬,一旦上市,幾億幾十億的收益。比如當年的黃酒類造假公司“勝景山河”,園林類造假公司“綠大地”,農業類造假公司“萬福生科”,上市前區區幾千萬資產,估計實際控制人或者股東隨時有無法經營或者破產的可能,可是一旦股票上市了,立馬進入富豪榜,這個吸引力太大了。
造假動機之二是上市收益高,違規成本低。上市收益是高,但是如果被發現是造假上市,罰個傾家蕩產,甚至會有多年的牢獄之災,估計很多人也會投鼠忌器。一直以來我們的違規處罰的力度還是不夠,我曾經在節目中評論和舉例過,如果造假收益可以達到億級,而被發現了,處罰往往是頂格罰款60萬,最多市場永久禁入,或者入刑也就3到5年,這一本萬利的買賣,估計很多人愿意鋌而走險。因為即使東窗事發有幾年牢獄之災,可是迅速掙到了幾輩子用不完的錢,是你,是不是心里也會撲通撲通的,小激動一把?
資本市場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如果投資者掌握不了真實的信息,把資金投給上市公司,風險是最大的。因此在全球來看,對于上市公司造假監管和處罰也是最嚴的。在美國的“安然事件”里面,造假的參與方,要么重罰,要么同時被判重刑。給公司提供16年審計服務的,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最終被解散,這種處罰有足夠的威懾力。
相比之下,我們對造假的處罰,一個字,輕;兩個字,輕了;三個字,太輕了。
制度建設,任重道遠,現在注冊制來了,市場的供求關系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市場的整體估值也會逐漸下降,上市的收益可能會減少,不像以前那么暴利,造假的動機也會降低。同時,如果監管部門,立法部門繼續從嚴立規,從嚴處罰,用重典提高,讓威懾力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估計造假者會越來越少,越來越不敢伸手。
(本文作者介紹:CCTV財經頻道主持人,財經評論員)
責任編輯:陳志杰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