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參與傳聞不確
減持公司名單令人連蒙帶猜
【記者凌華薇北京10日報道】最近,財政部的部長們頻頻為國有股減持吹風,努力營造正式方案出臺前的良好氛圍,也可窺見其一再試探市場反應的苦心,與1999年被指責為要“殺雞取卵”的做法大不一樣。
4月28日,財政部部長項懷誠透露減持方案已經成熟很快要出臺,市場反應不跌反微漲,于是5月9日,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又在上海發表了更詳細一些的談話,但具體方案仍未敢涉及,所述信息似乎更近乎于利好,引發市場的很多聯想,大盤開始多云間晴。
誰在決定國有股減持方案?
樓的講話中指出,有關國有股減持的方案正在五個部委會簽。
記者了解到,這五個部委指的就是財政部、證監會、經貿委、社會保障部和前不久成立的直屬國務院領導的社保基金管理處。財政部作為國有股權的代表者、管理者,在方案的制定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方案最主要的制定者。
具體的減持方案據稱已醞釀成形,在這份正在“會簽”的減持規則中,據記者了解,方式應有配售、增量發行、協議轉讓、回購4種。樓在講話中提及國企海外上市已減持國有股獲得收入100億元,正是“增量發行”的做法。而配售的方式和價格的確定,將采取更為市場化的手段。
如何理解“外資參與”?
樓的講話中被媒體摘出赫然做成標題的就是“外資參與國有股減持”。有市場人士猜測,這是否是要引進香港盈富基金的做法。
但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外資參與國有股減持并不是要把國有股賣給外國人,而是國有股減持下來的錢進入社保基金。具體的運作,可以委托富有市場運作經驗的資產管理公司,包括外國的此類機構,投資證券市場。樓部長提到的將部分不良國有資產出售給外國投資者的做法,更多的指的是像今年4月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把蚌埠熱電廠出售給一美國公司的舉動,其實和證券市場并沒有多大關系。
誰會是第一批試點公司
這是市場中猜測最多也撩人心思的話題。
當然,可以從研究的角度去推測哪些公司最有可能入選試點名單:比如,根據公司法規定,發起人的股份上市三年后才能流通,推出試點公司至少應是1998年5月以前上市的公司;比如,按常理,似乎是應從國家股比重偏大(超過70%?)的公司入手,由此又可將范圍鎖定一部分公司。
再比如,從1999年試點失敗情況看,有關部門即使從“放長線釣大魚”的角度,也應在這次的試點里選擇盈利情況良好、市場表現不錯的公司,以奠定國有股減持試點的“信譽”。
因此近日上海本地股類似電器股份一類的公司走出強勢正在情理之中。
記者就此詢問有關官員,回答是這只是反應了市場的預期而已,但試點名單屬絕密。
試點名單應盡早公布
在1999年的那次試點中,兩家試點公司的名單是連財政部的有關司長都不能提前知道的絕密,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從已經公布的十家預選名單中秘密選出兩家,作為絕密文件直接送到國務院公布。那次試點的失敗并不出在保密工作上。
這一次,財政部和證監會及有關部委已經達成一致,國有股減持不能影響證券市場的繁榮,給人的暗示似乎是減持條件會比較優惠,這當然更激發了人們對試點名單的興趣。
但從市場公平的角度來說,名單只有百分之百的保密,或是百分之百的透明,才不至于讓國有股減持試點再次成為一小部分特權者暴富的機會。
因此在關注國有股減持方案怎樣出臺的同時,值得敦促的還有,如若確定試點名單,有關部門應盡早公布于眾,并且有關監管部門應該密切關注這一“絕密”是否有被泄露的可能。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