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平均不到100萬元的手續費收入,靠著用資本金打新股,期貨經紀公司又度過了一個艱難的年頭。進入2001年,期貨市場露出了一絲曙光,“忍饑挨餓”了多年的期貨公司,也開始盤算:這苦日子,是否終于要到頭了?
瘋狂的代價
幾天前,又有15家期貨經紀公司被注銷期貨經紀業務許可證,離開了期貨市場。這是近幾年來,中國期貨經紀公司關門潮的最新延續。
說起歷史,中國期貨市場并不比證券市場短。1990年10月,鄭州商品交易所在糧食批發業務中首次引入期貨機制,由此邁出期貨市場的第一步,這比證券市場的誕生,還要早一個月。然而,由于對期貨的功能、風險認識不足,法規監管嚴重滯后,中國期貨市場誕生伊始便患上“虛胖癥”,市場規模迅速過度擴張,陷入無序狀態;品種重復,設計不合理;地下市場泛濫,盲目開展境外交易;運作不規范,欺詐投資者等等。被認為是金融市場最高級形式的期貨,一時間竟淪為過度投機的工具。
從1993年起,監管部門開始對期貨市場進行治理整頓。然而,1995年,先是發生了“327”事件,再是國債期貨停止之后,大量游資流入商品期貨市場,膠合板、綠豆、紅小豆、咖啡、天然橡膠等期貨品種,相繼發生惡性投機事件。瘋狂的投機,讓期貨市場再一次進入整頓:期貨交易所被撤并,從15家(已是從50多家壓縮而來)減少為3家;期貨交易品種被壓縮,從35個減少為12個;交易制度重新審定,期貨公司被清理,等等。
數據顯示,新一輪整頓開始時,期貨經紀公司有320余家,到1999年,全國只有213家期貨經紀公司通過了年檢。到2000年,在對期貨經紀公司的注冊資本要求達到3000萬元之后,只有184家期貨經紀公司通過審核。
同樣糟糕的是,瘋狂的行情和不規范的運作,讓期貨公司惹了一身騷。客戶輸了錢一走了之,因連續停板、強制平倉等因素造成的不可控損失,卻不得不由期貨公司承擔;從1996年到1998年,幾乎所有的期貨公司都在忙于應付各種訴訟,而判決的結果又往往對期貨公司不利,許多公司元氣大傷,一些公司因此銷聲匿跡。
認購新股成主業
過度投機和清理整頓,令期貨交易量走上了長達5年的下降通道。從1995年開始,期貨市場每年的交易量,以平均30%-40%的速度滑坡,市場從極度亢奮進入了極度低迷的狀態。1995年,期貨市場的成交量達10萬億元,而到了2000年,成交量萎縮到只有1.6萬億元,市場上的交易資金也只有40多億元。
期貨市場的現狀,令從業人員不斷逃離期貨業,特別是與期貨經紀類似的證券業的火爆,更是吸引期貨從業人員紛紛奔向證券業。有人估計,5年中,期貨從業人員已經流失達七成之多,其中多半流向證券業。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常清說,由于期貨交易量少,期貨公司能夠收到的手續費也十分有限。按去年的交易量計算,全國180多家期貨公司分攤的手續費,一個公司甚至不到一百萬,顯然,靠手續費“吃飯”是不可能的。因此,他認為,90%以上,甚至95%的期貨經紀公司主營業務,即期貨經紀業務是虧損的。從2000年期貨交易量的排名來看,居于前20名的期貨公司主營業務尚可維持,也就是說,是盈利的。而排名居20名之后的期貨公司,主營業務幾乎肯定是虧損的。
不過,期貨經紀公司的整體財務狀況,較之主營業務要好一些,如上海的期貨公司,甚至有八、九成是盈利的,那么,這中間又有何奧妙呢?常清說,期貨公司現在要賺錢,就得“不務正業”,靠股本金在一級市場上認購新股。這項利潤,目前在期貨公司利潤中的比重很大,也比手續費收入更穩定。按規定,期貨經紀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必須不少于3000萬元,而且在這3000萬元資本金中,還必須至少有1800萬的現金。因此,無法靠手續費養活自己的期貨公司,便紛紛去打新股了。老實說,這項收入,才是期貨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也是它們能夠活下來的關鍵。
春天還有多遠?
今年以來,中國期貨市場的交易量有明顯的回升,帶動了期貨公司盈利的增加。一項統計表明,今年一季度,上海期貨經紀公司的代理交易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3%,盈利水平更是增長了4倍。
應該說,期貨業的回暖已經有了越來越明顯的跡象。2000年12月29日,注冊已經5年的中國期貨業協會正式成立,業內人士將此看作是中國期貨業走出低谷的標志。期貨業協會會長田源說:“協會的成立,使期貨業無組織狀態走向有組織狀態,也是期貨業走出初級階段的標志!
在今年2月28日至3月1日召開的全國期貨監管工作座談會上,中國證監會副秘書長汪建熙指出,期貨市場監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期貨市場已進入新的規范化發展階段,市場信心在增強,人們對市場的認識在深入,隨著我國即將加入WTO,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期貨市場面臨巨大發展機遇。
中國證監會期貨部負責人也透露,今年要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探索組建綜合性期貨公司,允許部分金融機構參股期貨機構和參與期貨交易,適當放寬期貨公司經營業務范圍。此外,今年還將加強對期貨品種開發及日常工作的研究,適時上市玉米、白糖、棉花等期貨品種,研究金融期貨品種交易的可行性。
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吳何清認為,2001年中國期貨市場將出現復蘇行情。
在期貨市場清理整頓取得顯著成績,期貨法規體系初步建立之后,應該說期貨業打破堅冰的時機已經成熟了。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初整頓期貨市場的手段雖然有力,在1995和1996兩年間,過度投機也仍然是此起彼伏。今天,要讓期貨市場重新步入發展的軌道,顯然也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中國期貨界權威人士田源也承認,期貨業至今還沒有恢復元氣,他對期貨業的發展謹慎樂觀。
由此,對于期貨公司來說,它們雖然已經走過嚴冬,但春天,也不是近在眼前。(記者 許峻)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