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儒16日在證券市場十年論壇上發表講話指出:
一、成就和問題
從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歷史來看,1981年7月重新發行國債,1987年開辦國債二級市場,80年代初一些企業開始發行股票,1986年在沈陽出現自發的股票交易市場;1985年開始發行金融債券。1990年上海,深圳兩個交易所相繼建立,股票市場自此轉入集中交易,規范發展階段。截止到今年10月底,兩個交易所的A股上市總公司數已達1063家;B股上市公司決數113家,其中82家也發行了A股。投資者開戶數為5600萬戶,機構投資者近年來成長也比較快,目前11前基金管理公司共發行了31只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為505億元人民幣。股票,基金,債券已全部實現無紙化發行和交易,深滬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網絡覆蓋了全國各地。這十年實踐最基本的成就是,在完全沒有理論禁區,初步形成了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資本市場的發展道路。
理論體系
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突破了理論禁區,初步形成了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資本市場的理論體系。一是解決了“姓資姓社”問題。股份制和股票市場,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二是解決了所有制問題。三是解決了社會主義國家融資渠道多樣化問題,改變了過去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輔的原則,而適應融資市場化的要求,體現市場決定,市場制約的原則,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它對資源優化配置,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存量資產調整)和促進企業機制轉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規體系
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資本市場的法律法規體系。
發行和交易體系
初步建立社會主義資本市場的發行和交易體系。
監管體系
初步建立了以政府監管,自律監管和社會監管為核心的監管體系。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期貨監管體制不斷完善。
國際化進程
初步實現了證券市場與國際慣例接軌。目前,中國證券市場的法律制度,會計制度,發行與交易技術已經開始與國際慣例接軌,先后發行了B股,H股,中國的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
人才隊伍
培養了一大批證券業人才,數量大幅增長,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年輕有為而且專業水平較高的證券業隊伍。
當然,中國的證券市場畢竟是一個新興的發展中的市場,依然存在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二、經歷和體會
(一)思想認識的轉化是發展證券市場的先導認識轉化與理論突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艱難的。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資本市場當然會有經濟風險,但更重要的是政治風險。在整個金融體制改革中,資本市場是最敏感的部分,也是爭論最多的部分,所以我們把它放在金融改革的最后一步。認識發展的第一階段是要不要建立資本市場,解決“姓資姓社”的問題。90年股票市場熱起來以后,各地股份公司發展很快。雖然交易所建立了,但認識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正在此時,小平同志在南方發展了講話,其中關于股票市場、證券交易所,明確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持試。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關,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么,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這實際上是對股份制和股票市場試點進行了肯定。
認識發展的第二階段是如何看待風險,解決好規范和發展的關系。股票市場規范與發展的關系是一個時期以來困擾我們的問題。我認為,正確的認識人應該是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二者不可偏廢。只講規范而不講發展,市場無法發揮作用,進而萎縮,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風險。只講發展而不講規范,泥沙俱下,良莠不分,遲早會出問題。發展與規范是辯證統一的。認識發展第三階段是如何看待發展中的問題,解決好發展和監管的問題。
黨的十五大和<<證券法>>通過以后,全黨全國上下都明確地肯定支持證券市場的發展。當然,認識差距仍然存在,原有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或者是原有的認識差距又在新的條件下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了。
(二)提高市場化水平,增強透明度是防范風險的要害所在證券市場,尤其是其中的股票市場,是風險最大的市場。風險永遠存在,不可能根除。如何防范風險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證監會成立以后,我請海外朋友幫我收集了有關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以來全球范圍的、局部地區的股災的過程和經驗教訓的資料,以便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國情,探索自己的道路。從中國十多年的實踐來看,大家共同的認識就是,要健全法規,依法運行,嚴格監督。信息披露成為重要。
還有價格。證監會成立后堅持一條原則:不干預價格。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市場。討論<<證券法>>時,有兩種意見,有人主張發行價格應該報批。我說,這怎么能報批呢?價格不透明,一切都不可能透明。為了增強透明度,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應該是:政府必須嚴格監管。監管得越嚴格,得當,市場就越能穩定發展,廣大投資者利益就能得到保護。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看到,政府不能與市場貼得太近。
(三)、在證券市場迅速發展的同時應下大力氣培養和發展投資者隊伍證券市場迅速發,規模增大以后,我們關注的重點應轉向資金來源,投資者隊伍的形成和壯大,因為要求上市的企業多了,出現了投入證券市場的資金供不應求不平衡的問題。要重點研究機構投資者,包括保險基金,社會保障基金和投資基金等。從國際經驗來看,市場走向成熟的標志是從散戶投資者投資短期投機為主轉向機構投資者長期投資為主。目前,國際上變化很大。第一,投資基金在金融市場的地位顯著上升。第二,基金持有的證券比例也在上升。第三,從資金來源說,機構投資者,特別是養老基金已成為共同基金的重要性資金來源。中國要借鑒國際經驗,大力發展投資基金,特別是要發展開放式基金。
(四)、上市公司的質量證券市場穩定發展的基石我在證監會工作時說過一句話:股市猛漲,上面有意見,怕出事,股市猛跌,下面有意見,怕被套住,股市既不漲也不跌,所有人都有意見,說這不是市場。第一,要真正實現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第二,國有企業改制的上市公司要真正轉制。第三,企業改制為股份公司后,必須依法運行。第四,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第五,企業要運用新技術,發展新品種,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和占有率,否則會被市場淘汰。第六,重組,改制,收購,兼并發展很快,是企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渠道,還要研究上市公司被淘汰,退出的機制和出路。
(五)、中介機構是證券市場的橋梁和民間警察
(六)、證券市場的結構要適應經濟發展的變化關于二板市場,原來討論過柜臺交易。我們反對,因為這種交易形式很難監管。NASDAQ這種反價系統交易倒是可以考慮的,但前一段條件不成熟。當然,上市企業不應完全限定于高科技企業,應該包括成長型企業。至于條件的寬松問題,不能說二板市場的條件就降低了。此外,如何防止過度投機違規操縱市場,如何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機制等都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關于期貨市場。如果條件具備,期貨還是應該發展。
(七)、進入國際資本市場,遵循國際規則運行關于H股,這是在國務院領導下,我們專家小組研究了一年1993年股才出臺。H股比B股前進了一步。關于紅籌股,企業和市場都在境外,透明度較高,境外投資者比較喜歡,問題是多數企業的經營業績上不去,跟不上市場的變化。
三、未來前景:定位和目標我國的證券市場即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新的階段,證券市場的定位和目標都要進行相應調整。證券市場已成為中國現代化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今后十年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具體而言:它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出路,這在十五大以后已經明朗了。它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民營經濟擴大規模需要低成本融資,要從家族式企業轉變為現代企業,這都要依賴資本市場。證券市場的目標應調整為:逐步完善,走向成熟與國際接軌。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