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系:中國醫生嚇跑病人 外國醫生尊重患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4日 12:55 環球時報 | |||||||||
11月3日,衛生部部長高強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指出:全國的醫療機構每年為20多億人次提供醫療服務,即使做到99%的和諧,只有1%不和諧,那也意味著2000萬人次不滿意。而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是主導方面。 高強部長的這段話可謂非常及時。前段時間,中華醫院管理學會對全國270家醫院的調查顯示:73.33%的醫院發生過病人及家屬毆打、威脅、辱罵醫務人員;76.67%的醫院發生過
培訓:外國醫生更扎實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魏崗之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長老會醫院進修,談到中外醫生差別,他舉了個例子:在美國,一個醫生要想取得神經內科專科醫生的執照,從醫學院畢業后先要在大內科輪轉實習,然后到與神經內科相關的輔助科室實習,再到神經內科干3年,才能取得專科醫生考試資格。此時已經是畢業五六年以后了,但還是得通過考試才能取得專科醫生證書。而中國的情況是:5年本科教育前4年學基礎知識,最后一年到各科輪轉。畢業后學生被分到哪個科,就在那里干下去,更具體的專科知識到科里再學。 曾在英國威爾士大學附屬醫院做過交流學者的北京醫院皮膚科副主任常建民告訴記者,國外的醫生培訓全國統一,只要達到主治醫師水平,到哪里都是這個水平。而中國的醫學教育院校差別大,地域差別也大,一家醫院的主治醫師可能不如另一家的副主治醫師。而且,醫生從業后幾乎沒有再教育體制。這些都導致中外醫生在理論和對疾病認識上的差距。 技術:中國醫生臨床經驗多 說完培訓,自然要談到技術問題。專家們認為,中外醫生各有千秋。 哈佛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盧春玲告訴記者,她感覺,美國的醫生在病情判斷上更倚重具體的操作規程和儀器檢查結果。例如,她的一位朋友有婦科病,在美國做了大量檢查,一直沒找到病因,后來回國把癥狀講給一位做醫生的親戚聽,這位親戚根據臨床經驗,一下就指出可能是什么病。朋友回美國后一檢查,果然是這種病。魏崗之教授也遇到過一個從美國回來看病的女士。她因為上眼皮下垂,被新澤西州的一所醫院診斷為重癥肌無力。但魏教授和同事發現,患者以前做整形手術時在額頭注射了肉毒素,這才是眼皮下垂的原因。他認為,國內醫生見得多,臨床經驗豐富。而在美國,像重癥肌無力這樣的病,一個醫生可能幾年也見不到一例。 不過,雖然中國醫生在臨床經驗、技巧上好一些,但常建民大夫認為,由于國外醫生根基打得牢,后期培訓到位,所以,他們對于領域內疾病的認識往往比中國醫生深刻。魏崗之教授還指出,美國醫生會對病人進行長期追蹤和隨訪,這便于整理資料進行統計,對疾病的發展進行了解。這些對于解決疑難病癥以及推動醫學研究,無疑更加有利。 態度:中國醫生有待改進 在醫患關系中,醫生的態度是非常關鍵的。本報駐日本記者對在國內看病的一個總體印象是:很多醫生對病人總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一些醫生還會顯得不耐煩,根本不解釋病情,只告知結果。她曾領著親屬去一家大醫院看病。醫生說是腳部感染導致脈管炎,必須截掉半條腿,然后就不再解釋了。結果親屬半信半疑,第二天從醫院逃跑了。其實,醫生的診斷沒錯,后來還是進行了截肢,但這件事說明了醫生與患者交流時方式、態度的重要性。常建民大夫最大的感受是,國外的醫生把患者當成平等的人看待,甚至對他們來自己這里看病抱有感恩之心。而國內的很多醫生把病人"看低了"。他告訴記者,在英國,醫生看到患者進來,都會站起來問好、握手并且做自我介紹,而不是像國內很多醫生那樣冷冰冰地直接問病情。事后,醫生會主動解釋治療方案,告知復查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