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貸瞄準白領
2001年各商業銀行紛紛瞄準月收入5000元左右的工薪族,個人消費類信貸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一個有穩定的職業和經濟收入的白領,倘若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最多可以獲得40萬元的住房貸款,同時他還可以獲得最高貸款額不超過15萬元的個人住房裝修貸款;假如想買電腦,首付20%,根據北京市商業銀行與方正科技電腦公司聯袂推出的“方正家用電腦消費貸款業務”,可以把方正電腦搬回家;如果需要家用電器、家具、健身器材、衛生潔具、樂器,可以申請不超過10萬元的大額耐用消費品貸款;還可以向中國銀行申請最高限額為10萬元的小額信用消費貸款、還款期限不超過10年的商業性教育助學貸款以及到王府井百貨大樓、燕莎友誼商城、百盛購物中心等大商場享受北京市商委和市商業銀行聯袂推出的無擔保信用消費信貸項目等。 根據這些信貸項目,一個信譽良好的白領,如果運籌得當,一年可以申請到近百萬元的個人消費類貸款。
白領不把“借錢”當回事
面對品種多樣的個人消費類貸款,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的白領一族很難無動于衷。
中關村某網絡公司,一個辦公室的10個職員中,有6人已經申請了住房貸款,住進了理想的居所。有4人貸款買車,有2位既貸款買車又貸款買房的職員聲稱正打算貸款出國留學。該辦公室平均每人欠銀行貸款20萬元。
一些白領由于工作穩定,加上追逐時尚,越來越不把借錢當回事了。在某報社工作的女記者劉小姐,已經貸款買下兩處房子,總面積加起來240平方米,另外還買了一部中檔車,并正準備貸款去歐洲一游。劉小姐雖然過上了有水準的日子,卻整天黑著臉工作,每月工資幾乎全部用于歸還銀行的利息。雖然開著名車住著闊屋,卻經常要向同事借幾百元錢“周轉”一下。
伴隨著各商業銀行不斷挖掘白領一族個人信用貸款消費的潛力,像劉小姐這樣號稱“為銀行努力工作的白領隊伍也正迅速膨脹著。
潛在危機不可忽視
各商業銀行推出的個人消費類信貸產品盡管五光十色,基本要求卻是貸款的個人要具有穩定的職業和經濟收入或易于變現的資產,足以按期償還貸款本息。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的都市白領卻普遍面臨著“跳槽”、轉換工作、失業,或諸如IT業由于泡沫經濟所帶來的企業裁員等職業風險。一個在銀行負債累累的白領一旦失業,或失去了高薪待遇,按期償還貸款本息將對他構成沉重的壓力。
業內人士稱,今年將是消費信貸發展最快的一年,那么商業銀行如何防范由此帶來的金融風險呢?記者采訪了一位業內人士。這位業內人士介紹說,目前商業銀行的住房貸款業務,主要通過抵押房子。在房子沒有建成之前,開發商向銀行提供回扣擔保。房子建成后,貸款人將房產證抵押給銀行,銀行有了房子就不怕了。
銀行的汽車貸款業務,要求有第三方擔保,可以由家人擔保,汽車銷售公司擔保,或保險公司擔保。實際上銀行承擔的風險是很小的。至于小額信用消費貸款,由于是用于消費,比較好控制。一般的貸款人都會在貸款時盡量讓花錢和收入成正比。也有一些銀行,要求有存款單、外幣作抵押。
這位業內人士說,對商業銀行來說,個人消費貸款是個方向。目前整個銀行界對個人消費貸款的市場判斷,積累的數據都很有限。銀行也需要積累經驗。就銀行自身來說,用于個人消費類信貸的呆帳準備金很少,國家財政規定,銀行只能提1%的呆帳準備金,這就制約了個人消費信貸的發展。銀行出了壞帳,只能用利潤去沖消它。目前銀行有1億元的利潤,只能提100萬元去沖消個人消費信貸造成的窟窿。如果銀行個人消費貸款的不良率超過1%,財務處理就沒辦法了,銀行的信用風險轉嫁不出去。 這位業內人士說,即使這樣,個人消費信貸也必須要搞。這個市場太大了。我們盡可能絕對限制個人投資性貸款,比如買股票、買古玩,風險很大,也與個人正常收入不成比例。但我們鼓勵消費貸款,比如一個月薪5000元的白領,他買一個20000元的消費品,他完全能夠很有計劃性地分幾個月償還。貸款人自身也能正常控制,一般的消費貸款不會出現大的波動。 本報記者曹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