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北京市商業銀行推出的助學貸款,全年只貸出五百九十二萬元;由北京市商業銀行和旅行社聯合推出的旅游貸款總共只辦成三筆,而婚慶貸款則無人問津。
有關專家稱,社會保障體制的不健全和個人信用體系未建立,加之剛剛有些積蓄的百姓憂慮未來的收入,放貸者又擔心有貸無回,大大妨礙了居民的超前消費。
業內人士稱,銀行對貸款者缺乏了解,緣于中國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為了規避風險,銀行不得不對借款人采取原始的資信審查手段。而另一方面,借款費用過高,也是制約信貸消費的因素之一。按照有關規定,目前辦理消費信貸業務,不但手續瑣碎,而且每一項所需要交納的費用不低,令許多人望而卻步。
中國的信貸消費,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終于在近幾年步履蹣跚地走進尋常百姓家。
信貸消費在通貨膨脹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那時提倡節約,“要一分錢掰成兩瓣花”,政府對消費采取抑制態度;而銀行則利用各種手段,采取高利息全力吸引百姓和社會閑散資金,此皆因生產力低下,人們收入微薄,生活水平不高所使然。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大幅提高。按理來講,社會需求也應同比增長,可是,下崗、待業、房改、醫療改革、子女上學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卻又困擾著錢包剛剛鼓起來的普通百姓,從而抑制了消費,使社會出現了產品相對過剩,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凸現。于是,國家采取擴大內需等積極的財政政策,鼓勵消費。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種種信貸消費的理論,希望通過信貸消費,來擴大國內居民的消費,進而扭轉通貨緊縮的不利局面。然而,中國的信貸消費緣何“雷聲大而雨點小”?
一位金融界專家認為,一些銀行目前推出的信貸類型過于花哨,而且辦理起來比較煩瑣,費時費力,對本來就難以有沒有活力的信貸市場,不是雪中送炭,而是又設藩籬,影響了消費者的興趣和信心,令一些剛剛富裕的人們,紛紛在信貸消費上持觀望態度。
雖然如此,信貸消費對普通居民已不陌生。人們注意到,一些申請手續相對簡單、限制條件相對較少的信貸品種受到了百姓的青睞。比如,北京莊勝崇光百貨去年信貸銷售額達到四千萬元。便是得益于與中國銀行聯合推出的一種無抵押、零首付、免付息循環信用卡。
隨著社會保障體制和個人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有理由相信,信貸消費必將會啟動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中新社記者劉長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