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李根 發自瑞士達沃斯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科技創新的記者,有時會過于高估科技變革的速度和作用。之前與大家說過,利用人工智能的自然語言理解和機器實時翻譯,我已經覺得科技可以無障礙解決不同族群之間最基本的交流問題。
但這可能只是一種表象,就好比只是入鄉隨俗地通過當地服裝搞得像模像樣,但實際上為什么這么打扮,或者真正“起范兒”,距離還差火星到地球。
各位可能已經通過無所不在的信息流知道,在達沃斯期間,阿里巴巴成為了奧委會頂級贊助商,這家來自中國的電商巨頭,將讓奧運會開啟“云上”生活,并且讓剁手成為奧運會的新項目。
不過如果你跟我一樣在現場,就會覺得還有更加令人警醒的啟發。這種啟發來自新聞發布會現場,一家中國公司和一個全球組織,在一個全球化叫得最響亮的經濟論壇上,該如何展現國際化的樣子。
國際化還得講英文
其實樣子很簡單,完全丟開同聲傳譯,并且最重要的是主角本身可以完全具備英文無障礙溝通的能力。
這也是馬云在國外的演講如此受歡迎的原因,老外覺得這個人說話不用翻譯,想法交流上不會打折扣,并且整個效率并不低,所以比起王健林,馬云的演講更吸引人。
但在此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樣,誤將馬云之前的英語老師的身份過分放大,所以當阿里現任CEO張勇也能流利地用英文溝通并回答問題時,才會覺得阿里這樣的企業之所以總被外媒當做中國代表,邏輯也是顯而易見——沒有哪家企業更比阿里具有全球化的范兒了。
難道只有說英語才有國際樣兒嗎?會不會沒有秉持語言自信的盲目自信呀?如果你有這樣的疑問,那在達沃斯這樣聚集全世界各地政治人物、商業大佬、學術專家的論壇現場,不會英語基本和跟團旅游沒啥兩樣。
一方面是只能聽傳譯,而且可能還傳譯得不好,失掉演講人的思想和邏輯。另一方面是不太能問,能問一個可能也不能連續追問,失去交流的核心基礎。
所以這雖然是中國代表團規模最大的一次,但如果你看到我們的企業家多半只能跟國內的同胞交流,參加個滿是中國企業家的“中國之夜”聚會,那這種飛越萬里、克服時差的參會價值,或許也要打折考量。
如果在中國就能辦個“中國之夜”,那又何必不遠萬里來到處處有困難的達沃斯?或許是我限于身份和格局,不太理解這種耗時費力缺乏效率的方式。但是,從現場主會場的細節來看,如果希望能夠獲得更多新想法、結交更多新朋友,會一門國際通用的外語簡直太重要——你能理解別人,也能讓別人理解你。
更為傷感的是,主會場也能聽到幾位中國企業家就這個話題談笑風生。他們暢談想象著什么時候真正讓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可惜啊,他們生得還是太早了。
真誠總比裝X要輕松
另一個感觸頗深的是互聯網企業家和“傳統企業家”的區別。新浪財經的記者在達沃斯期間不少次跟我一起協作采訪,讓其感受最深的是這些互聯網相關的企業家身上那種真實和自然。
她甚至驚異于記者可以和大佬之間有微信上的互動,而在傳統領域的企業家那里,對于媒體和記者的策略逃不開嚴防死守。
所以當我們采訪阿里巴巴CEO張勇時,對于張勇先生表示平時也熬夜看球,并直白相告自己是阿森納球迷時,新浪財經的記者王茜覺得互聯網氛圍真是簡單,如此大的公司CEO,對于自己的喜好竟然毫不掩飾。
但“真誠總比裝X要輕松”這個道理,在不少傳統企業家那里卻行不通,他們奉行更愿意當一個別人看不透的人,以希望看起來身價更高一些……但是然并卵,現實往往適得其反。
雖然從大比例上來看,科技互聯網方面的企業家總是要更開明一些,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有位地域性質強烈的科技大佬,這次著實也是讓我學到一課。一方面帶不了助理,另一方面手機電話聯系艱難……卻還對微信之類的溝通滿懷戒備,如果你問我點什么,我只想建議那些東北的年輕人:先走出來,再考慮去投身互聯網。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李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