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亞洲金融危機十年 歷史不能重演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3日 08:20 每日經濟新聞
10年前的7月2日,泰國政府被迫宣布放棄盯住匯率制度,當天泰銖兌美元匯率下跌20%,亞洲金融危機由此點燃。 10年后的7月2日,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時,我們發現,通過改革和合作,亞洲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已經增強。 當年的中國,不僅所受沖擊極小,還借機對宏觀經濟進行了深幅調整,更在危機中扮演了“非常負責任”的角色,對其他國家克服困難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的中國,通過財政、貨幣政策構筑的經濟安全門已發揮其應有功效,但仍面臨著內外經濟失衡的挑戰,經濟體系內部仍存在著許多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 因此,在金融開放已是大勢所趨的當前,從其他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防范金融危機并且增強自身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就更顯得迫切而重要。 為此,本報今日推出“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特別報道,旨在回顧歷史、探尋前路。下面,就讓我們從一個泰國人的傳奇故事開始。 他,這樣走出危機 10年前,他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而家產喪盡,負債累累;10年后,他靠勤勞與智慧重新打出一片天地,成為泰國家喻戶曉的“三明治人”。他就是詩里哇,在經歷了股市浮沉后,成功走出了金融危機。 “黑洞”吸干了我的一切 回顧10年前,詩里哇依然心有余悸。他回憶說,當年他在泰國熱火朝天的股市上摸爬滾打了好幾年,掙下了數十億泰銖市值的股票,當時的匯率是1美元兌換25銖。誰想到1997年7月2日那天,泰國突遇金融危機,泰銖短期內大幅貶值,股市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他投在股市上的數十億泰銖家產立時打了水漂,而他在另兩處房地產項目上的投資則因資金不繼而成為爛尾樓。 面對這種情況,詩里哇不得不向銀行申請破產,他自己從億萬富豪突然變成窮老百姓。詩里哇說,他當時的感覺就像被黑洞吸干了一切,只剩個一無所有的自己逃出生天,不知今后往何處去。 6小時賣出20個三明治 不過,詩里哇并沒有就此沉淪。他勇敢地放下億萬富翁的架子,走上街頭,加入了沿街叫賣和擺地攤的行列,主打產品就是他自制的三明治。開頭幾年,曼谷繁華商業街的路口經常能看到一個背著醒目黃箱子的中年人叫賣三明治。詩里哇總結說,在素昆逸路、是隆路最好賣,這些路段上班族多,沒空吃午飯,就經常買三明治充饑。 “我永遠忘不了第一天。”詩里哇說,“那天我背著三明治箱上街,心里做好了一個也賣不出去和被人嘲笑的準備。但想到我還有妻子和三個兒女,還有40名失業員工的生活要照顧,我想,我無論如何也要成功。那天,我在街上站了6個小時,賣出去20個三明治。我想,這是我人生的第二個開始。” “我現在的經濟沒有泡沫” 就這樣,每天,詩里哇都會背上那只載滿全家人希望的黃箱子,走上街頭叫賣。由于已經破產,他無法從銀行得到任何貸款幫助,只能憑借自己的雙手打拼。5年的時間過去了,詩里哇終于攢了一筆錢,在曼谷開設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咖啡店,去年,詩里哇還開了一家分店,店里出售咖啡和快餐。 盡管成為兩家咖啡店的老板,詩里哇如今的家產與10年前相比仍是九牛一毛。不過,詩里哇對現狀很是滿意,他說:“我眼下是在做‘實業’,我的個人經濟沒有任何泡沫存在,是我一步一步闖出來的,我對自己非常滿意。”提起金融危機的教訓,他說,事實證明,普密蓬國王倡導的“自足經濟”是非常有用的哲學,用穩固的收入來源來逐漸擴大經營規模是最可靠的方式,不僅有利于個人,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穩定也很重要。據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10 年前 危機突發 第一張骨牌倒在泰國東南亞經濟遭受重創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于泰國、后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第一波·泰國】 這場危機首先是從泰銖貶值開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鉤,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天泰銖匯率狂跌20%。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沖擊。7月11日,菲律賓宣布允許比索在更大范圍內與美元兌換,當天比索貶值11.5%。同一天,馬來西亞則通過提高銀行利率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印度尼西亞被迫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貶值了14%。 【第二波·中國臺灣】 隨后,中國臺灣的臺幣貶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機第二波。10月17日,臺幣貶值0.98元,達到1美元兌換29.5元臺幣,創下新低,相應地當天臺灣股市下跌165.55點。10月20日,臺幣貶至30.45元兌1美元,臺灣股市再跌301.67點。臺灣貨幣貶值和股市大跌,不僅使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且引發了包括美國股市在內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跌554.26點,迫使紐約交易所9年來首次使用暫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股市分別跌4.4%、7.6%、6.6%、6.7%和6.3%。特別是中國香港股市受外部沖擊,香港恒生指數10月21日和27日分別跌765.33點和1200點,10月28日再跌1400點,這三天香港股市累計跌幅超過了25%。 【第三波·韓國】 11月下旬,韓國匯市、股市輪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機第三波。11月,韓元匯價持續下挫,其中11月20日開市半小時就狂跌10%,創下了1139韓元兌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韓元兌美元的匯價下跌了30%,韓國股市跌幅也超過20%。與此同時,日本金融危機也進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數家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或倒閉,日元兌美元也跌破1美元兌換130日元大關,較年初貶值17.03%。 【第四波·印尼】 從1998年1月開始,亞洲金融危機的重心又轉到印度尼西亞,形成金融危機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對美元的匯價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從事巨額投資業務的中國香港百富勤投資公司宣告清盤。同日,香港恒生指數暴跌773.58點,新加坡、日本股市分別跌102.88點和330.66點。直到2月初,亞洲金融危機惡化的勢頭才初步得到遏制。NBD 10 年間 總結應對 【世界銀行 東南亞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卡齊·馬丁:關鍵是資本定位】 發展中國家應該從10年前的金融危機中汲取三個教訓。其一,保持金融流動性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對資本進行定位。這才是最關鍵的因素,才是決定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東南亞國家最應該從金融危機中學到的教訓。 其二,加強金融監管,如果有突然的外匯資本流出,應該對此進行及時的控制。其三,重視對普通投資者的管理,尤其要對他們的短期借款提高警惕。 【新加坡 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主任黃朝翰教授:根本原因是金融制度不健全】 亞洲金融危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許多亞洲國家的金融制度當時還不健全,存在很多漏洞。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制度多年來都很開放,泰國的金融制度也相當開放,資本項目流通很容易。而且泰國那時經濟多年過熱,尤其是股票和房地產,許多本地發展商向外國銀行貸款太多,而泰國中央銀行監管不夠嚴格,一旦發生外國銀行撤資情況,就造成金融恐慌,全部制度隨之崩潰。這種崩潰局面被國際投機者利用后,就造成了更加嚴重的后果。由于全球化的影響,從泰國開始的金融危機影響到馬來西亞、印尼,最后直至整個東南亞地區。 另外,造成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原因還有國際金融組織的一些相關政策不符合亞洲地區的實際情況。他說,金融危機初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采取的政策不適用于東南亞,結果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他說,IMF采取的政策是早期南美洲金融風暴的應對政策,而東南亞國家情況不同,它們本身的經濟發展沒有問題,財政沒有大的差距,另外通貨膨脹率不高。 【日本 經濟產業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小林慶一郎:必須強化國內金融機構機能】 日本經濟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一直不景氣,到了95、96年雖然稍有好轉,但是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銀行已經擁有巨額的不良債權。因此到了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由于日本金融機構力量太弱,所以無法保管信用貸款,一方面沒有能力去緩和金融危機,另一方面在亞洲市場上的日本企業收益下降,經濟愈益惡化,互相之間造成了不良影響。 最大的教訓的是,在開放資本市場的時候,如果不采取政策強化國內金融機構的機能,很可能會產生不良債權并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還有一點就是企業的會計制度,換句話說由于企業信息不透明不開放,才導致不良債權的產生。整個市場的整體信息透明化對于經濟環境來說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礎上政府應加強對銀行的監管力度,可以有效防止不良債權或者不良投資項目的產生。 外國專家:中國起了重要作用 亞洲金融危機已經過去10年,中國在那場危機中負責任的表現,特別是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做法迄今仍為外國的專家和學者所稱道,認為中國為緩解亞洲多國的金融危機、幫助它們走出這場危機起到了重要作用。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經濟系教授李昌鏞就表示,中國在亞洲國家克服金融危機過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亞洲很多國家為了恢復經濟發展,紛紛讓貨幣貶值以謀求通過增加出口來克服金融危機。如果當時中國也像其他亞洲國家一樣,讓人民幣貶值,加入出口競爭行列,那么,亞洲很多國家經濟將遭受更大的打擊。而且,當時中國不僅沒有加入出口競爭,反而通過經濟的快速發展,進口亞洲國家的產品,對其他國家恢復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談到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的表現,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主任黃朝翰教授表示,如果中國當時讓人民幣貶值,將會加劇東南亞地區的不安定,使該地區動蕩局勢“火上加油”。正像中國領導人所講的,中國當時的做法“非常負責任”。應該說,中國在那場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好”。據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10年后 居安思危 中國:新的金融脆弱性正在出現 對中國來說,雖然在那次金融危機中成功抵擋住了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制止危機蔓延。但專家們認為,目前新的金融脆弱性正在出現。這集中體現在經濟發展不平衡上以及貨幣政策操作空間狹窄。 有國外專家認為,中國在宏觀經濟增長方面有一些不平衡,太過依賴于出口,投資也增加很快,因此導致了相當多風險。大量的貿易順差不僅會導致歐美等國家的貿易制裁,而且也帶來國內流動性過剩和資產價格泡沫以及通貨膨脹。 曾任索羅斯集團分析師的Rodney Jones說,當前面臨兩大主要風險:一是通貨膨脹,另一是資產泡沫。他建議,要研究借鑒上世紀80年代中國臺灣、日本當時的情況。那時的中國臺灣經濟比日本更極端,臺灣當局購買了大量外匯,到1988年,45%的銀行儲備都由中央銀行來控制。然后出現了資本市場的泡沫。臺灣股市從1985年的700點漲到了1990年的1萬2千點。據中國證券報 劉鶴:從化解內部失衡入手促進中國經濟均衡 著名經濟學家劉鶴日前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舉辦的“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研討會上建議,我國應該從化解內部失衡入手認識中國內外經濟失衡問題,然后促進經濟均衡。 劉鶴指出,在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面臨的主要挑戰就是內外經濟的失衡。外部失衡主要是國際收支雙順差,內部失衡主要是儲蓄和消費比例的失調。對待這個問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是貨幣主義的思路,一種是結構主義的思路。 他說,第一種思路更強調通過匯率調整,匯率機制的完善實現外部平衡,進而促進內部平衡。后一種思路強調更多的是通過改革、制度安排逐步解決內部失衡問題,促進內外平衡。 劉鶴認為,在實踐中,兩者要相互結合,但從政策設計的角度,應該更多地從后一個視角認識中國經濟失衡的問題。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內部失衡是造成外部失衡的重要根源,如果僅僅做匯率的調整,并不能解決中國經濟內部失衡的問題。二是因為大幅度的匯率調整可能會帶來外部振蕩。中國作為制成品的主要供給國,在整個世界制造市場又沒有接手的前提下,會對全球物價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又會折射到中國,對中國經濟產生壓力,使失業、產能過剩問題凸顯。新華社 NBD綜合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