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泰國:十年后 一切才剛剛開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 08:45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劉兆瓊 泰國曼谷報道 一場不到一年的危機可以毀掉一個國家的十年,卻再難靠另外一個十年來重建。 從機場到泰國曼谷的市中心MBK商業區,高架道路兩旁到處是廢棄的建筑物,建筑物上還隱約可見褪去痕跡的英文字體,工地現場雜草叢生。 高架上跑的大多是日本車,進入市區后,摩托車漸多,摩托車后座上帶著人,穿梭于曼谷傍晚的擁擠當中。很難想象,曼谷曾是亞洲金融中心城市之一,曾經聚集了眾多跨國公司的亞太地區總部,曾因為自由的匯兌、通暢的物流和航運而著稱。不過,這一切只是昔日輝煌。十年后的今天,泰國的恢復才剛剛開始。 泰華農民銀行的十年漫漫長路 泰華農民銀行,泰國第四大商業銀行。它的總部在曼谷并不起眼,門前道路不夠寬敞,“泰華農民證券”和“泰華農民銀行”標識并列矗立著。 6月20日,泰華農民銀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伍萬通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帶領泰華從亞洲金融危機的泥沼中一路走來,他如今變得相當謹慎。 “泰華是在1997年之后,很快就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融資,1998年集資,發行股票,是泰國為數不多的沒有靠政府救濟的商業銀行。不過在印尼發生金融危機之后,整個國際市場就對泰國關閉了。”他說。 泰華開始了漫漫的自救之路:1999年1月,泰華農民銀行率先在泰國發行混合證券(稱為SLIPS,即捆綁式有限利率優先證券),在保持原有股東的股權不被稀釋的前提下實現了銀行的增資。接著,于1999年10月推出了另一項創新性的舉措——大幅折扣券發行,并成立兩家資產管理公司來重組本行的不良貸款。 與此同時,銀行對整個組織機構進行了重新調整。“在最困難的2-3年內,泰華農民銀行都是以債務重組,沒有任何的放貸,員工人數不斷減少,無法派發股息,僅靠僅有的資本金勉強維持生存。”如今談起這段歷史,伍萬通仍顯得沉重。 如今,泰華農民銀行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家全新的商業銀行。截至2006年底,泰華農民銀行的合并總資產為9355億泰銖 (約合人民幣2126億元),凈利潤為137億泰銖(約合人民幣31億元),在全泰國設有568家分行和支行,還在海外設有8家分行和代表處。 “這十年里,我們學會了風險管理,對于各項貸款審批有嚴格的要求和程序;公司治理,更加明確董事會的角色;對房地產貸款的特別警覺。” 只是,泰華仍然沒有恢復到1997年的水平,股價只是1997年的2/3。 被重創的 不僅是泰華,整個泰國的銀行業都在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至今陰影尚存。 在談到對于房地產的貸款時,泰國盤谷銀行中國區副總裁蔡偉民對記者說:“金融危機之后,我們對房地產貸款變得非常謹慎,特別是開發性貸款,要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以前是貸款權力下放到地方,現在統一上收到總行進行管理。現在比較看好的是制造行業。” 金融危機打破了房地產只漲不跌的神話。 金融危機爆發前,泰國每年的新房供應量達到170000單位,大大超過了每年60000單位的需求量,各家商業銀行對于房地產貸款實行零首付、低利率,整個銀行業的房地產貸款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從1991年到1996年,銀行向房地產發放的貸款超過160%。 1993年12月,泰國股票指數達到巔峰,比1991年高出137%,同一時期的房地產股票指數上漲了145%,金融類股票更是大漲289%。 金融危機之后,政府成立資產處置公司,將銀行的不良貸款劃轉到該公司進行處置。而迫于國際國內的壓力,也在危機之后將部分商業銀行股權出售給了外資。 目前,泰國的銀行共分為幾種類型,第一類是本地泰國人經營的商業銀行,比如盤谷銀行、泰華農民銀行;第二類是由外資完全收購的銀行,例如現在的渣打銀行就是在危機之后全資收購的本地泰國銀行;第三類是合資銀行,特別是阿拉伯人和當地人合資的銀行,外方占25%的股權,而最近外資一再呼吁泰國政府將外資進入銀行的上限擴大到49%;第四類就是國有商業銀行,比如匯商銀行,該銀行直屬國王,經營皇室家族成員的財產;第五類就是完全經營零售業務的商業銀行,不過最近這些中小銀行也有被其他大行并購的情況。 泰國 銀 行 業 協 會 秘 書 長TwatchaiYongkittikul說,“危機之后,政府要求商業銀行首先核銷,然后進行增資,但是商業銀行卻并不愿意這么做,核銷相當于資產減少了,再增資就攤薄了權益;直到后來才成立了TMC,采取債轉股的方式,這個公司主要是通過向商業銀行發債,同時來購買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 目前,TMC的回收率大約為43%-45%,而從商業銀行購買的不良貸款是按照3折的價格,扣除費用,基本沒有盈余。 出口拉動經濟 目前,泰國全年GDP增長率僅為4%左右,“這些年,泰國經濟的增長一直都低于其增長潛力。”泰華農民銀行研究中心副主任 CharlKengchon對記者表示。 1998年之后,由于泰銖貶值,泰國出口呈現出強勁增長,特別是向日本、美國的出口增長。“這段時期的增長主要得益于泰銖的貶值。金融危機之前,泰國央行實行固定匯率制度,1美元等于25泰銖,而后來則大幅貶值,1美元等于40泰銖,在金融危機時期,央行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度,1美元等于56泰銖,也就是說泰銖貶值一半還多。所以那時候的出口增長是比較被動的。”CharlKengchon稱。 2000年到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美國經濟衰退,也拖累了泰國經濟的發展。2001年前后,泰國的出口下降了7%左右;2002-2004年間,美國經濟復蘇,泰國經濟也跟隨開始恢復,同樣也是出口的拉動。當時泰國的出口占到整個GDP的60%。逐步的,消費也有所上升。 但是到了2005年,由于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達到60美元一桶,泰國經濟隨之受累。泰國是石油消費大國,石油開支在GDP中的占比大約為10%,在全球名列前茅。由于石油價格的上漲,又使得剛剛有所企穩的泰國經濟蒙上了陰影。 接下來就是2006年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結束的政局不穩定。前總理他信政府下臺,造成的政治真空,也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不明朗因素。這些都干擾了市場對泰國的投資信心以及居民消費。“目前為止,泰國還沒有完全釋放出它的經濟潛力。泰國經濟的潛力大約應為每年5%-6%的增長,但是從金融危機之后,一直沒有恢復到該水平。2005年是4%-5%;2006年5%,今年也是維持這樣的水平。”CharlKengchon表示。 目前,泰國政府也在采取各種措施以恢復泰國經濟的活力。首先是低利率政策,通過持續降息來刺激經濟:2006年的泰國基準利率為5%,今年為1.5%;其次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環境來鼓勵投資。泰國的外匯儲備情況良好,從金融危機時期的3200萬美元上升到80億美元,而外債則大幅下降,從90億美元下降到60億美元,其中80%為長期外債,20%為短期外債,期限結構匹配較好。 2007年一季度,受政治不穩定的影響,泰國的投資下降了兩個百分點,而受到低息的政策環境,消費則上升了一個百分點。出口大約增長了18%左右,“這對于泰國來說是非常好的數字,高于去年17%的年增長率。” 尾聲 在采訪中,泰國大部分人士都認為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幾乎是泰國惟一的增長方式,投資和消費水平恢復到1997年之前幾無可能。 “金融危機的時候,泰國的金融體系不完全,對外資資本管制過于放松,使它們能夠自由地進出;從內部金融業的管理和治理也都沒有經驗。”泰國盤谷銀行中國事務部副總裁蔡偉民對記者表示。 “目前,泰國的銀行業和整個經濟的發展都面臨著新的競爭,新的國際形勢,作為一個小國家,一個小的銀行,我們每往前走一步都需要謹慎。”泰華農民銀行首席執行官說。 外向型的經濟結構、自由的匯率兌換制度、較低的關稅、成本相對較低的成熟勞動力,這些都成為泰國經濟下一步發展的引擎,但是面對金融危機劫后重生,泰國的黃金十年在哪里?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