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救市
事實上,在9月20日美國政府拋出巨額救市方案前,美國政府早已積極干預市場。
諸如2008年3月,在次貸危機剛爆發不久,美聯儲宣布向金融系統注資2000億美元;4月,美聯儲支持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旗下業務;7月,美聯儲決定延長主要信貸機構及中間交易商的信貸期限;該月,美政府宣布救助“兩房”,9月,美政府宣布接管保險巨頭美國國際集團。
細究其救市行動,美政府的主要方法是注資。
“巨額資金注入,一方面避免股市崩盤的風險,另一方面防止了金融機構的連環垮臺,而這兩個現象幾乎為歷次金融危機所共有,在這個意義上,目前,美聯儲的超常救助行動挽救了市場。”陳勇表示。
一位金融專家持相同態度:“美聯儲敏感地嗅覺出一季度財報透露出來的危險信息,采取的救助措施防止了金融市場毀滅性的自我調整。”
他進一步分析稱,縱然美政府采取單一的注資方法,但極其考究。
“3月間,相比于以往當局直接注資銀行系統,美聯儲選擇定期證券借貸機制,按照這一機制,美聯儲每周向20家美國國債的一級交易商借出28天期國債,作為交換,交易商將把相應價值的房貸支持證券抵押給美聯儲。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影響基準利率。”上述專家表示。
據《上海國資》采訪,大多數金融專家對美政府積極救市均表認同。
“美國是最大的市場經濟國家,一般來說,市場本身產生問題應該靠其自身消化,但是這場金融危機如果單依靠市場修復,恐怕代價將非常昂貴,不若政府出手。”郭田勇認為。
他進一步闡述,盡管政府救市,但顯然美政府對問題區別對待。“雷曼兄弟是私人投資公司,全面商業運作,不會承擔社會責任,其最終破產倒閉,政府對其仍是商業運作的態度,但‘兩房’和國際集團牽涉到公眾利益,政府自覺有義務接管。”
郭田勇認為,政府干預市場有利有弊,可能會打亂市場秩序,但若聽由“兩房”和保險公司倒閉的話,結果將直接損害實體經濟和公眾利益。
華民亦認為如此:“世界上找不到一個不需要成本的救助辦法。”
他表示,從目前的手法上看,美國政府顯然希望先止血。“國會最終批準方案,顯然加強干預是必須的。”
“如果不強行干預,金融危機造成的龐大損失將無法得到控制。目前市場有救市需求,政府就應該救市,市場經濟不是把政府排斥在市場之外,而是不讓它凌駕于其上。”證券之星總經理洪榕對《上海國資》表示。
注資固然能填補虧空,但是弊病亦很明顯。
注資后患
至少從目前來看,美國政府選擇注資方法非常堅決。頻繁投入資金且金額一次一次增大。
大量資金進入市場,一個明顯的后果是增大美元流動性。
“大量注資增加了貨幣的供給。目前,雖然融體系的額外資金尚未體現在銀行儲備數據中,這僅僅是因為信貸危機阻塞了傳統貸款渠道,一旦信貸緊縮狀況得到緩解,這些流動性可能不僅導致新的資產泡沫,還可能會威脅美國來之不易的物價穩定,這種額外的流動性若不得到控制,將會導致危險而具破壞性的普遍通脹。”陳勇表示。
更重要的是,美國財政赤字會進一步加劇,財政狀況可能惡化。
“美國財政本有巨額赤字,如果進一步增加,未來投資者對美元信心將減弱,美元長期貶值,財政惡化。”陳勇分析稱。
比如,財政注資挽救“兩房”,短時間內固然提高了投資者對相關美元信用債券的信心,使得資本流入美元資產,助推美元上升。但是,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可能因挽救“兩房”和減稅在2008年年末上升到占GDP4%—5%的水平,這將接近美國財政赤字的歷史最高水平,并在長期對美元匯率構成壓力。
除了這些巨大的成本以外,美國金融機構資產狀況是否得到徹底改善,金融危機是否能就此見底尚在兩說之間。
并且,過多金融機構將因此輕松地逃脫懲罰,從而加劇了道德風險問題。
“這些銀行越來越陷于監管框架之外的經營活動之中。它們這么做,是通過將部分風險更大的活動甩給對沖基金。從事此類活動的銀行,如果沒有認識到要為這種做法付出代價,就不應指望自動享受到央行提供的保險。”一位經濟學家公開表示。
美國政府權衡利弊之后仍主要選擇注資方式保護金融機構,顯見其認定接受這些風險仍比聽任金融危機發展造成的損失小。“一切都要等穩住局勢再說。”華彩咨詢公司總裁白萬綱表示。
何時見底
事實上,在目前狀態下,何時見底絕難斷言。但市場有聲音認為,雷曼兄弟破產,美國銀行并購美林,如此之大的金融動蕩應該意味著尾聲。
海通證券研究所提供給《上海國資》一份研究報告表示:“目前預言見底反彈,即便不是不負責任,也顯得過于樂觀。”
此份報告認為,一個曾經因為房地產泡沫急劇膨脹的金融市場,在泡沫破滅后急劇收縮是自然的。1933年前后的美國銀行危機期間,每年倒閉的銀行接近200家。目前美國的房地產市場調整依舊在持續。以此預期,雷曼兄弟和互惠銀行不會是最后倒下的一個。“一直要到市場信心和房地產市場趨于穩定,相應的機構和人員的縮減才會停止。”
即便考慮到政府救助,因為美政府財政赤字已高企,“可實質性改善資產負債情況的財政部顧慮太多,而美聯儲最多只能改變金融機構的資產和負債結構。”報告稱。
據《上海國資》采訪眾多金融界人士,對目前見底保守居多。
證券之星總經理洪榕表示,鑒于房地產市場還在繼續下跌,而且金融機構間相互資本關聯度高,來源復雜,所以極難預言何時見底。“現在很多保險公司聲明,沒有受到次貸危機直接影響,但有可能是間接卷入。”
但亦有專家認為,美國金融機構已把風險轉移至全球,且目前沒有影響到實體經濟。“程度不會再惡化。”
不管成敗如何,美政府愿意孤注一擲。
金融危機10年輪回?
從1987年的美國股災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直至2007年的次貸危機,每隔10年,歷史在重演。金融危機是否10年必來一次?
多數專家在接受《上海國資》采訪時認為,沒有明顯痕跡證明此規律。
“此前的亞洲金融危機是在新興國家,金融制度有明顯漏洞,當時發達國家并未受到沖擊,而此次金融危機波及到了全球,在美國本土發生金融危機的次數非常少,且幾次金融危機的形態不一樣。”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夜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海通證券研究所宏觀高級分析師陳勇亦認為,發生金融危機和當地市場一個時期發展繁榮到泡沫破滅的規律有關,不能絕對而論。且亞洲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產生很大傷害,但美國的次貸危機并未傷及到實體經濟。
但他們承認,根源類似。
陳勇表示,雖然不能說金融危機必定10年輪回,但與1997年金融危機相比,一個共同點是游資的泡沫破滅。“只不過一場發生在世界的經濟中心,一場發生在外圍。”
郭田勇則認為,亞洲金融危機和此次的次貸危機,非常類似的地方在于起因都是房地產泡沫和銀行職能最大化。到最后,都是貸款不能收回而風險不能轉嫁出去。“目前來看,美國金融危機可控的程度相對要高。”
還有一個更大的根源是流動性過剩。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表示,與10年前相比,導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因素在今天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加重了。他認為,全球化中,流動性泛濫呈現愈演愈烈之勢。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全球大量的資金充斥在債券、股票等金融市場上,而M1+M2僅占全球貨幣總供給的14%,這意味著大部分的流動性已經脫離了中央銀行的控制,而掌握在市場手中。這將使得市場的波動性風險加大。
事實上,雖然每10年輪回的金融危機尚難斷定,但看來繁榮與衰退的輪回始終是全球經濟發展中無法逃避的宿命。
次貸危機的“五浪”
第一波始于2007年7月,大批與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有關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
第二波,從2007年底至今年初,花旗、美林、瑞銀等因次級貸款出現巨額虧損,市場流動性壓力驟增,各國聯手干預;
第三波,在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美聯儲緊急注資,并大幅降息75個基點;
第四波,2008年7月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其股價被“腰斬”,同時美國股市劇烈震蕩,標準普爾、納斯達克和道瓊斯三大股指已全面跌入熊市;
第五波以在華爾街擁有158年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為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