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美國問題食品出口商泰森公司調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09:48 21世紀經濟報道
上海報道 見習記者 屠明星 全球最大的肉類加工商、美國泰森食品有限公司(Tyson Foods Inc。,下稱“泰森公司”),近日卷入了中美食品貿易紛爭。 6月,國家質檢總局的一紙禁令激起軒然大波,七家美國肉類加工商的產品被查出含有中國違禁的沙門氏菌、萊克多巴胺等,其中之一,就是泰森公司的凍雞肉產品,而這些雞肉的去向是國內的一些賓館、飯店和肉類加工企業。 7月19日,泰森公司上海辦事處,泰森公司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James Rice向本報記者承認,的確有個別幾家工廠的肉類產品被查出含違禁病菌或添加劑,但是他強調中方并沒有停止進口該公司的所有肉類產品,泰森公司167家工廠中的35家仍在繼續向中國市場供應肉類產品,不存在被“停止進口”一說。 那么事實到底如何呢? “停止進口” 記者拿到了國家質檢總局于2007年6月6日呈交給美國駐華大使館農業處“關于通報輸華動物源食品發現質量衛生問題的函”。 函文指出:“2007年6月4日,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采用ISO6569-2002檢測方法從貴國進口的以下2批凍雞產品中檢出沙門氏菌:出口商為TYSON FOODS INC,注冊廠號為P-7100,衛生證書分別為MPG-185481和MPG-188527,貨物數/重量分別為1150箱/20865.6Kg和450箱/8164Kg。” 關于停止進口的說法,函文上是這樣表述的:“中方已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考慮到因類似問題,我方曾在2006年8月通報P-7100企業,并已給予了45天的整改期,現決定暫停該企業的肉類產品進口。” 以上函文至少可以表明兩個方面,一是泰森公司的問題食品數量巨大,深圳檢疫局一天的查處量就接近了3萬公斤;二是泰森公司的問題食品由來已久,一年中已是第二次查出。 對此,Rice的回應是:這家注冊廠號為P-7100的企業是泰森公司位于阿肯色州Nashville的一家工廠,該工廠目前已經停止向中國出口;另有一家工廠出口到中國的凍豬肉產品也在此前被查出含有中國禁用的添加劑萊克多巴胺,也已停止出口到中國,但這并不意味著泰森食品的其他工廠不能向中國出口。 而在美國大使館農業處發給泰森公司的一張此次受影響的美國肉類公司的表單中,在泰森公司編號為7100P的條目后寫著“Nashville, AR”字樣,而在編號244WM之后寫著“Waterloo,IA”(愛荷華州)字樣,這印證了Rice所講只是某地幾家工廠被禁的說法。 記者咨詢相關檢驗檢疫專家,她表示如果僅從函文措辭考慮,禁止的應該只是被指定的注冊廠號的企業,一個出口商可能會有多個不同注冊廠號的企業,這并不代表出口商被禁。 此次禁令涉及的另一家美國公司是嘉吉公司下屬的嘉吉肉制品公司(Cargill Meat Solutions Corporation),嘉吉公司的中國企業事務部總監黃菊輝介紹,國家質檢總局給予這家工廠自2007年7月5日開始45天的觀察期,然后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但是與此前大量的媒體報道不同,并沒有禁止或者暫停嘉吉的這家工廠向中國出口肉類產品。據介紹,45天觀察期的設定是依據中美兩國政府于2006年12月簽署的合作備忘錄。 禁令涉及企業,多為美國知名廠商,何以會出現食品品質問題呢? Rice認為是國家標準差異所致。美國的標準是允許雞肉中含有一點沙門氏菌,而中國的標準是零;而泰森食品的工廠分布在不同地方、養雞條件不一樣,且每周的屠宰量達到4500萬,難保不出問題。 黃菊輝則表示,鹽酸萊克多巴胺是美國禮來公司研發的一種營養成分分配劑,是在農場養殖/喂養過程中使用的飼料添加劑,可增加瘦肉比例,鹽酸萊克多巴胺已經在24個國家批準使用,禮來公司正在尋求在其他國家包括中國注冊鹽酸萊克多巴胺。 泰森公司身世 Rice用“百密一疏”來解釋這次問題食品,但是作為擁有多道質檢工序的全球最大的食品加工商,這并不具有說服力。 美國泰森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于1935年,總公司位于美國阿肯薩州, 2001年與美國IBP公司合并,目前是世界最大牛肉、豬肉及雞肉的生產商。2006財年,泰森食品的全球銷售額大約為256億美元。 2001年,泰森公司與山東諸城外貿有限公司(下稱“諸城外貿”)攜手創立山東泰森大龍食品有限公司(下稱“山東泰森”),主營肉雞深加工業務,但由于該企業未能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因此盈利能力有限,未能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據Rice介紹,由于諸城外貿已經是很大的禽肉產品企業,合作后,山東泰森只擁有一條生產線,生產雞塊等類別產品,供給KFC、麥當勞、德克士等公司;現在增加到兩條生產線,每月有800-1000噸的產量。 目前,泰森公司與中國相關的業務以向中國出口為主。在進口到中國的泰森公司產品中,80%是雞爪類產品,其他為腿類產品,“美國消費者和中國的需求不一樣,美國人一般不吃雞爪,而中國消費者喜歡;主要提供給飯店、賓館等地方。”Rice介紹。 據美國農業部對外農業服務處今年3月1日發布的禽肉及產品年中報告顯示,預計今年中國要向全球進口430,000公噸(MT)肉雞,其中預計將從美國進口392,836公噸,而泰森食品預計占到15%。同時,記者從泰森公司今年6月26日發布的投資者報告中發現,去年泰森公司的總出口銷售額為20億美元,其中中國占到7%,大約為1.4億美元;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在中國本土生產的泰森肉類產品卻只占到其全球非本土生產總額9.93億美元中的2%,大約1986萬美元。 同“荷美爾”等一些上世紀九十年代進入中國的美國肉類品牌不同,泰森食品雖然在美國國內有良好的認知度,但在中國則遠沒“叫響”,而這次問題食品的曝光,也可能影響其品牌。 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合伙人崔凱認為,這可能與泰森公司對中國的戰略有關。最初泰森公司并沒想大舉進入中國,其優勢在于雞肉類產品,但中國的主流肉類品種是豬肉;泰森公司在美國常用的收購戰略,在中國也實行得不順利,本土化程度較弱,因此錯過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這段肉類企業“圈地”的黃金時期。 據介紹,泰森公司曾和中國大約30多家肉類企業談過合作,但因改造成本太高而作罷。Rice透露,今年泰森公司將在中國北方的某個玉米生產地,建立在飼養、屠宰、生產一體化的工廠,“目前正在談判過程中,但我希望今年會有進一步的動向;我們將仍舊主做雞類產品,因為中國的豬肉產品市場已經成熟”。 【相關】中美食品紛爭 由于此前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強硬表示“中國對其出口產品的安全負有責任”,因此外界對中國政府禁令的出臺解讀為兩國在食品領域的新“貿易戰”的開始。 “兩國各自在檢驗檢疫階段發現問題,并通報企業進行檢查和整改,這在貿易關系中是很正常的,我認為并不是外界傳說的‘貿易戰’。而中美雙方也已經準備就食品安全標準問題進行商討。”Rice表示。 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告訴記者,總體而言,中美食品貿易的合格率非常高。根據中國方面的統計,2004 ̄2006年間,中國對美國的食品出口合格率分別為99%、99%和99.2%;美國對中國的食品出口合格率分別為99.01%、98.85%和99.09%,但食品安全案還是存在的,原來就不止一次。以美國出口食品/保健品為例,2003年有美國牛肉瘋牛病問題、2006年有美贊臣(Mead Johnson)公司嬰幼兒奶粉安全事件、2007年5月有青島機場美國進口螺旋藻營養片事件。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從事中美貿易研究的宋國友博士則表示,今年之前,中美食品安全的事件只是零散見之于報端,尚不成為問題;但今年卻全面爆發。 梅新育認為,對今年中美之間爆發的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看待。一方面,事情鬧得這么大,背后肯定有“中國威脅論”者和中國企業競爭對手推波助瀾;另一方面,我國出口食品的安全問題已經暴露得不少。 在中國出口商品質量風波之后,中國近日暫停進口美國8種凍肉,但這種措施還談不上是貿易戰中的報復措施,因為貿易報復措施具有兩個特征:并非日常性措施,而是額外采取的措施;選擇對對方打擊更大的商品、產業作為報復對象。 但是梅新育也表示,中美的食品安全問題可能激化,中國也有可能以此為契機建立更完備的農產品貿易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屠明星)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