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英要建300萬套買得起的房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 07:20 新京報
英國首相布朗承諾,年均興建20萬套;包括社會住房和平價私有住房 布朗建房計劃: 1.保證在550個公有場址興建10萬套新住房。 2.精簡住房規劃流程,提高住房建設速度。 3.保證社會住房良好的建筑標準。 4.在5個“環保城鎮”建10萬套“綠色住房”,實行嚴格的建筑標準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最低。 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在11日披露的立法規劃草案中承諾,未來十年內政府將興建300萬套“買得起的房屋”,幫助成千上萬初次購房者實現安家夢想。 三年內100億英鎊建房 按照英國慣例,首相的立法規劃通常由女王在秋季議會開幕時的典禮上宣讀,但此次布朗卻擯棄傳統,提前四個月公布了立法規劃,而住房興建計劃將是布朗施政議程的核心。 據英國媒體報道,布朗政府將以年均興建20萬套住房的速度,爭取在2020年前為英國民眾供應300萬套住房。這將意味著,布朗將在未來三年留出100億英鎊,用于針對低收入人群的社會住房的建設。這些新房將被建在公共部門的土地上,比如國防部或衛生部擁有的土地,政府正在研究投入更多的公共部門土地興建房屋。英國財政部門將鼓勵貸方提供更多的25年定期利率按揭,以保護購房者不受利率浮動影響。 英國住房部長伊薇特·庫珀將于下周發布一份綠皮書,列出住房計劃的詳細措施以及納稅人將為此計劃花費多少錢。政府消息人士透露說,目前規劃的新建住房場址集中在英國中部和北部地區,新建的住房既包括社會住房,也有一些平價的私有住房。 布朗在下議院辯論時說:“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也不是在一夜之間就能解決的問題。政府要保證住房惠及大多數民眾,而不僅僅是少數人才有資格購買。這一計劃既能滿足民眾對擁有住房的渴望,也能保障英國有更好的未來。” 開發更多“褐色地帶” 除了公共部門的土地,英國政府正考慮開發更多的“褐色地帶”修建新房。褐色地帶是一些廢棄的、閑置的或未利用的工業或商業設施,因為環境污染使得擴建或開發變得復雜。開發“褐色地帶”也是為了避免在受保護的城郊綠色地帶建房。 但環保人士則依然懷疑布朗能否恪守承諾。保護英格蘭鄉村運動(CPRE)是英國一個慈善組織,目的是爭取保護英格蘭的郊野區域,該組織政策主管尼爾·辛登警告說,此次住房興建計劃要避免重復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興建社會住房時的超高層建筑風潮。他說:“我們不希望在城鎮外圍看到那些設計糟糕的劣質超高層建筑。”英國經濟連續十幾年的穩步增長、失業率較低和銀行利率低等因素,刺激了房產市場的“高燒不退”。從1993年至2001年,8年增長了180%;2001年—2004年,房價的年增長率都在20%以上。為了減少房產市場的泡沫,英國政府和英格蘭銀行采取了多項措施降低房價,如連續小幅調高貸款利率、大量擴建廉價房等。(吳妮) -解讀 布朗志在“一石三鳥” 本報訊(記者謝來 實習生吳妮)中國社科院歐洲所研究員田德文認為,布朗提出的此項住房計劃志在一舉三得。一是應對英國住房供不應求的危機,二是為體現與布萊爾的政策有所區別,三是為2009年大選爭取政績。 田德文研究員介紹說,此次新建的社會住房有可能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民眾,這對降低住房成本,抑制房價有一定作用。英國近年來房價高漲與中國雖有一定相似之處,但并不完全可比。 兩國房價過高都是因為經濟增長速度快,政策干預力度不夠造成的。但是,中國還面臨著城市化過程,大量農民成為市民意味著更強大的住房需求。 布萊爾相信通過市場解決住房問題,也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政策干預,導致大量的工薪階層買不起房。 與布萊爾不同,布朗此舉偏向于回歸工黨重視“社會福利與社會和諧”的政策,也是為2009年大選造勢。布朗在個人魅力和政績上都沒有什么優勢,工黨2009年選舉敗勢明顯,急需利用這段在位時間樹立政績。住房改革跨度十幾年,布朗希望利用選民們期望繼續改革的心理獲得選票。 -背景 布萊爾時期“便宜”房不夠 在英國,住房系統可以分為私人住房和公共住房:私人住房在房地產市場上自由流通;公共住房在當今英國又稱社會住房(SocialHousing),后者由地方政府和“非盈利機構”———住房協會(Housing Association)擁有和管理。 現在的社會住房主要用于保障低收入者。住房協會為有住房需求的人群提供低價的“社會住房”,在交易中獲得的盈利用于維持現有的房屋和注資建設新的房屋。 從19世紀末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社會住房都是英國福利社會的支柱。到1979年,公共住房已達到近650萬個單位,占全國住房總量的三分之一。 由于公房建設速度太快,房屋質量較差,維修養護負擔很重,1980年,撒切爾政府開始通過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縮減社會住房開支。隨后在1988年開始了把社會住房轉讓給住房協會的改革。 為了進一步減輕負擔,英國政府鼓勵非盈利性質的住房協會購買這些公房,協會依靠租金收入負擔起這些公房的維修和管理。這兩個事件成為英國社會住房發展歷史上的轉折。 在布萊爾任首相期間,英國房市隨著經濟的發展一路高歌猛進,但是“公眾買得起”的社會住房體系卻在衰退。 自從1997年以來,社會住房數量下降了45%。英國國家住房協會戰略通信部主任麗茲·阿特金斯說:“問題是缺少可負擔的房屋。非盈利性的房屋協會已經把能做的都做了,但是我們不能建造足夠的房屋,滿足需求。”2002年,英國全國共有社會住房約520萬套,占到總房產的20%。 其中約1/3由住房協會所有,地方政府所有的住房占2/3。 2001年,英國地方政府建造了487套社會住房,而住房協會建造了2.2萬套住房,并有1.5萬套社會住房被私有化,新增的社會住房不到1萬套。 (綜合) -鏈接 高房價逼英國年輕人“啃老” 二十出頭的詹姆斯·阿爾本出生在倫敦東區萬斯特德的瑞恩大道,在這里購買一套兩居室的公寓現在要花費35萬英鎊。阿爾本很想留在這個自己生長的地方,但是他買不起這里的房子。 在過去的五年里,英國的房價翻了一番,大大超出了收入的增長率。在萬斯特德,一套1978年價值3萬英鎊的房子現在可以賣到50萬英鎊。 一家房屋中介機構的蘇珊·埃利斯說,在這一地區買房的人大部分不是首次購房者,許多人在這里買房并非自己住,而是為了出租。 阿爾本說:“這里的房價太高了,即使那些收入豐厚的年輕人也很難承受。我的父母在我這個年紀就在這里買了房子,現在我卻買不起,和我一起在這兒長大的朋友們大部分也承受不起。許多朋友不得不去南部買房或租房,還有一些仍然和他們的父母住在一起,我們不得不搬離這個生長的地方,這確實令人沮喪。”高房價使得許多有購房需求的年輕人轉向父母求助。 英國抵押貸款理事會的研究顯示,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有46%找父母或親戚借錢買房,比1995年增長了10%。 (吳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