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近日意外的宣布,將維持現行的寬松貨幣政策不變,暫時不削減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3)規模(每月85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在美國就業市場大幅改善之前,美聯儲將維持現有的貨幣政策刺激力度。
這一決定令新興市場松了一口氣,自5月美聯儲官員表示今年可能開始縮減刺激舉措后,引發了亞洲貨幣和股票大規模的拋售,人們甚至懷疑亞洲金融危機會卷土重來。當美聯儲暫緩削減Q3規模之后,包括印尼、印度、土耳其在內的貨幣和股市做出了強烈的反彈,這些國家也是因削減預期遭受沖擊最大的國家。
據統計,過去4年來,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促使3.9萬億美元的西方資本流入發展中國家。現在,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如果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開始撤出,跨境資本就會流出新興經濟體,回流美國,會造成新興經濟體資本市場動蕩,如股市下跌、匯市貨幣貶值等等。在整個夏天,新興市場國家已經按照這個劇本表演過了。
現在的問題是,美聯儲暫緩退出對中國的影響。事實上,即使5月份美聯儲宣布即將退出的消息后,中國是新興市場國家幾乎唯一沒有受到沖擊的國家,因為與東南亞等中小經濟體不同,中國經濟早已不依靠外資,相反,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并且實行資本管制。
中國過去一段時間曾出現過資本短期內集中外流的現象,但那不是外資撤出,主要是國內資本尋找更安全的去處,其中有一些是企業跨國投資,這是政府所鼓勵的,另外一部分則是個人對經濟預期悲觀而轉移資產。因此,決定中國境內資本去留的是本國的經濟形勢與對未來的預期,而不是美聯儲的政策。
但是,美聯儲的政策會沖擊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而在2008年發達國家金融危機后,中國出口遭受打擊,實行刺激政策與外來資本流入的新興市場,成為中國出口增長的新推動力。如果依賴外資的新興市場國家遭受嚴重沖擊,中國出口也將受到影響,進而影響中國的實體經濟。因此,中國經濟是否受到沖擊,關鍵是自身增長是否健康與穩定,是否能更多的依靠內部投資與消費。
這也是投資者所擔憂的,中國經濟并不穩定,在上半年逐月下降之后,中國采取了實際上的刺激政策,目前,經濟開始反彈。但這也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經濟繼續增加了杠桿,結構問題可能更加惡化。而且讓人憂慮的是,這種刺激政策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短,這就意味著,維持增長可能需要更大規模更持續的貨幣投入。
正是這種實際的刺激措施,放大了人們對通脹的恐慌。就像采取刺激措施之后的2009年一樣,當前中國房價、地價開始暴漲。通脹將提高中國出口商品的成本、推高融資成本,這會使得很多債務難以維持。與此前不同的是,中國當前的增長并不能提高企業利潤率,而僅僅是去庫存或維持運轉,這使得通脹的危害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大。
如果美國經濟好轉導致美聯儲在10月或者更晚一點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美元將會變得強勢,而人民幣資產不再有吸引力。即使沒有外資流出,中國的人民幣資產也有遭受拋壓、國內資本可能出現流出現象。這會導致中國貨幣政策陷入困境,從而讓形勢更加復雜。
事實上,應對美聯儲退出風險的唯一做法,就是逐步去經濟杠桿,打擊資產泡沫,夯實實體經濟。但是,由于中國無法接受較低的增長率,只能反其道而行之,提高自身的風險水平,這樣以來,本來對中國沒有多大影響的外部因素,可能成為真正的風險來源,而且無法預測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