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睡覺的時候都會做夢,既會有突然中了千萬大獎當場退休的美夢,也有令人汗流浹背、久久不能忘懷的噩夢。
說到噩夢,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一段夢境:
你正在奮力奔跑,背后有個看不清的追趕者,可能是個怪物、一個可怕的人,甚至一股模糊的威脅感。
有時候你可能僥幸逃脫,而有時候你越是跑,越是感覺自己步履蹣跚,速度越來越慢,而追趕者的影子越來越近。
眼看著你即將被追上,你才驚恐地醒來,大汗淋漓,心跳加速,甚至一時間分不清現實與夢境。
更讓人不解的是,對有些朋友來說,這樣的夢好像重復播放一般,每隔一段時間,還會再次夢見類似的被追趕的情景,這往往讓人困惑不已。
那么,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究竟為什么會做夢,這些夢又意味著什么。?
我們為何會做夢?
讓我們先考慮一個基本的問題,我們為什么會做夢呢?
從現代心理學對于夢境的研究來看,夢的產生與大腦的睡眠機制密切相關。我們的睡眠分為兩個主要階段: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REM)。
在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我們的大腦活動會逐漸降低,此時通常不會做夢,而是主要對身體進行修復和恢復。
到了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大腦活動會突然變得很活躍,類似于清醒時的狀態。眼球快速運動,心率加快,呼吸變得不規律,同時會有大量的神經信號在大腦皮層中傳遞,特別是與情緒調節和記憶整合相關的腦區,如杏仁核和海馬體。
我們都知道,即使是在夢中我們也會想起很多以前的人或事情,還會感到快樂或害怕等情緒,正是因為相關的大腦區域變得活躍,才為我們做各種各樣的夢提供了機會。
所以大多數夢境,尤其是生動的、情感強烈的夢,就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
快速眼動睡眠是情緒和記憶加工的重要時期,也是做夢最為頻繁的時期,所以很多與夢境相關的理論也集中在這一階段,但是不同的理論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分歧。
不過了解了夢的基本原理我們就會發現,夢只是我們睡著了以后大腦搞的“小動作”,并不能預測吉兇。
心理學怎么看待做夢這件事?
關于做夢,心理學上有很多不同的理論作出了解釋,下面就簡單介紹其中的一部分,了解了做夢的功能和解釋,有助于我們更輕松地面對噩夢。
情緒調節理論(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認為夢境有助于我們調節和處理負面情緒。
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時期的夢境,通過激活與情緒調節相關的大腦區域,能夠幫助我們在睡眠期間處理和整合日常的情緒體驗,特別是那些未能在清醒狀態下得到充分解決的負面情緒。
所以,我們會發現當自己白天壓力很大、很焦慮的時候,晚上好好睡一覺,第二天情緒就會變得好很多。
同時,該理論還認為夢境讓大腦以一種非威脅性的方式重新體驗創傷性事件或情緒沖突,這種無意識的情感處理方式,使我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應對類似情境。
研究發現,快速眼動睡眠能夠幫助個體從創傷性經歷中恢復,減少情感沖突對個體心理的負面影響。
記憶整合理論(Memory Consolidation Theory)則認為夢境是大腦在整合記憶和經驗的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
快速眼動時期的夢境尤其與情緒性記憶的整合有關,我們的大腦會將白天經歷的情感體驗進行歸檔和處理,使其成為長期記憶的一部分。
通過這個過程,夢境幫助我們“消化”那些充滿消極情緒的經歷,降低它們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激活-整合假說(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則認為夢是大腦在睡眠中對過去經歷的隨機神經激活進行整合的結果。
簡單來說,夢境并不是一種有目的的心理活動,而是大腦在處理睡眠時神經元隨機放電的產物。
夢中的追趕者到底是個啥?
接下來咱們就要具體分析這類“被追趕”的夢了,而說到夢的解析,就不得不說說精神分析學派,其基本觀點是認為夢是潛意識的窗口。
精神分析學派的鼻祖弗洛伊德提出了夢的愿望滿足理論,認為夢是潛意識欲望的滿足,尤其是那些在清醒狀態下被壓抑的欲望,但是在夢中,由于意識的監督作用減弱,這些欲望就可能會以各種象征、隱喻或者通過偽裝的形式出現在夢中。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被追趕的夢”可能有以下幾種象征性元素和解釋:
· 未解決的內在沖突:
可能說明我們內心有著一些未能被解決的內在沖突,而追趕者則代表著我們一直試圖回避的某個問題,或者內心的一部分,例如壓抑的情感、未處理的創傷、道德責任等。
· 逃避現實壓力:
這種夢的核心情節是逃跑,這在精神分析中常常象征著逃避,意味著我們可能正在逃避現實中的某些壓力,或是對某些重大決定的恐懼。
· 潛在的恐懼和焦慮:
有些情緒可能過于隱晦,難以在清醒狀態下直接面對,因而被壓抑在潛意識深處,例如內心深處某種潛藏已久的、難以解開的恐懼和焦慮,于是以夢境的形式浮現出來。
· 未達成的愿望或目標:
夢中追趕者可以被理解為個體內心的欲望或未達成的目標在“追趕”自己,這可能意味著個體的自我價值感受到了威脅。
這些夢的反復出現,通常意味著以上問題持久地存在于內心之中,或是在生活中又再次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夢可以看作是潛意識對這些未解決問題的提醒,也是一種自我暗示,促使我們正視長期逃避的困擾或情緒。
盡管弗洛伊德的理論在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中受到了不少的批判和修正,但是很多心理咨詢師,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仍然將夢境視為一種象征性語言和治療性工具,通過鼓勵來訪者表達對于夢境的想法和感受,幫助他們識別和解釋夢境的象征意義,從而洞察自己在潛意識層面的想法和沖突。
最后總結一下,“噩夢是厄運的前兆”只是一種迷信。從現代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來說,做夢的原因,是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大腦皮層相關區域的活躍,這不僅激活了我們的情緒和記憶,讓我們體驗到栩栩如生的夢境,也讓情緒和記憶得到了相應的處理和整合。
總之,即使做了噩夢,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倒大霉。正規的心理咨詢師,要做的事情也不會是“用玄學解夢”,他們往往只會將夢作為一種治療性工具,幫助人們洞察內心的情感沖突,從而解決現實中的心理困擾。
如果自己經常重復性地做一些噩夢,甚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你的日常生活,你也可以嘗試醒來后用紙筆記錄下夢境的內容,試著回想和反思“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什么讓你感到焦慮或壓力的事情,是否有未完成的任務或未處理的情感?
通過反思和正視這些被自己無意中忽略的問題,找出壓力和消極情緒的來源,并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減少類似噩夢的出現。
最后,祝大家天天有好夢。
參考文獻
[1] Sharpe, E. F. (2018). Dream analysis: A practical handbook of psychoanalysis. Routledge.
[2] Vandekerckhove, M., & Wang, Y. L. (2018). Emotio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leep: An intimate relationship.AIMS neuroscience, 5(1), 1.
[3] Walker, M. P., & van Der Helm, E. (2009). Overnight therapy? The role of sleep in emotional brain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5(5), 731.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