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法務太高調,到底是好是壞?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作者:Hernanderz,編輯 : LIN,創業邦經授權發布。
因為近期爆發的一系列維權事件,比亞迪、蔚來、零跑、理想等汽車大廠的法務部先后成為輿論焦點。
這一邊,比亞迪怒噴博主“龍豬-集車”長期發布大量不實消息、惡意詆毀比亞迪,要求對方刪除不當言論、公開道歉并賠償500萬元。那一邊,蔚來也對“蔚蔚收容所”賬號運營人發起訴訟,要求后者注銷相關賬號、公開道歉及賠償相應損失。
當然,最活躍的還要數理想。進入7月后,理想已經先后以貼膜店商標侵權、發放不實消息等為由向多個博主、企業發出控訴。
企業維權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更何況是汽車這種涉及大量技術專利的行業。走向臺前的大廠法務部火力全開、為維護品牌形象殫精竭慮,也合情合理。
然而,這種高調且激進的態度,也讓這些品牌被打上了“不好惹”的標簽,某程度上削弱了用戶的好感度。
積極維權,根本目的是維系品牌形象。但凡事最忌過猶不及,大廠法務部還需要改善方式方法,平衡各方利益。
翻看各家大廠的法務部微博,進駐時間都不算長,大多是在今年二季度才開始發布內容。
其中,蔚來法務部在5月10日發布了第一條維權聲明,并面向全網征集黑公關線索;小鵬法務部則是在5月9日正式入駐,6月中旬發布首條維權內容;比亞迪法務部更是7月24日剛剛上線,目前只發布了一條內容。入駐時間最長的,要數理想汽車法務部。該賬號在2022年9月發布了第一條微博,但隨后潛水許久,直到今年5月再次活躍起來。
在此之前,并沒有多少人關注這幾個大廠的法務部賬號。理想法務部的粉絲量是最高的,但也僅有3549人,蔚來、比亞迪、小鵬都在1000-2000之間,零跑甚至尚未破千。
當然,車圈頂流特斯拉是一個例外。截止發稿時,特斯拉法務部官方賬號的粉絲數已經突破了1.2萬。不過特斯拉法務部已經清空了所有微博,明顯是想改走低調路線。
而汽車大廠法務部近期的行動之所以受到額外關注,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維權事件集中爆發,二是因為法務部們言辭一個比一個犀利、態度一個比一個強硬,和過往只躲在身后發布官方通稿的形象截然相反。
總的來說,車企法務部對侵犯名譽權的博主們控訴力度最大,言辭十分犀利,提出的要求也很苛刻。
比亞迪法務部在7月24日開通微博后發布的首條內容,就直接點名博主“龍豬-集車”長期發布大量不實消息,并提出了三個要求:刪除相關侵權言論、公開道歉、賠償500萬元。
蔚來5月至今連續對“小牛說車”、“蔚蔚收容所”兩個博主發出指控。對前者的要求是刪除抖音賬號相關視頻、公開道歉和賠償500萬元——和比亞迪對“龍豬-集車”提出的要求如出一轍。針對后者,蔚來法務部沒有公布索賠金額,但最新消息是“蔚蔚收容所”負責人已經正式公開道歉并注銷相關賬號。
相比之下,財務壓力最大的零跑算是維權最溫和的了。
5月15日,零跑汽車法務部發布首條維權信息,起訴自媒體賬號“優視汽車”故意唱衰零跑、打擊投資者信心和品牌聲譽,要求后者刪除相應內容、賠禮道歉并賠償50萬元。7月初,零跑法務部發布了對自媒體“紫財經”的訴訟結果,法院的判罰是后者需要糾正言論并發布致歉聲明,但沒有提及索賠事項。
另一個爭議較大的事件,是理想法務部有關起訴汽車貼膜店侵權一事的回應。
7月24日,山東臨沂一家名為“臨沂新理想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的貼膜工廠收到理想汽車訴訟通知,后者以“侵犯商標及不正當競爭糾紛”為由索賠120萬元。該事件被曝光后,有部分網友、媒體認為理想小題大做、漫天要價,加上貼膜店老板公開“喊冤”,法務部只能親自下場解釋。
但理想法務部的回應態度,也相當強硬。其表示,起訴原因是該店“冒充理想汽車官方”進行銷售、團購等商業活動,并收到車主舉報,理想汽車將堅持采取法律手段維權。理想法務部傳遞的信息很明確:本次訴訟并非小題大做,一切交由法院判定,理想絕不會輕易妥協。
貼膜店事件爆發僅僅兩天后,理想汽車法務部又因為自媒體傳播“被理想遠程鎖車”、“強制在官方服務網點維修”等新聞發布了澄清公告,可以說是這段時間最忙的大廠法務部了。
而在法務部們的高調和忙碌背后,大廠自然有自己的無奈:沒有人想長期陷于爭議,但新時代的汽車大廠,維權需求真的和之前不一樣了。
汽車大廠的法務部如此高調且兇猛,既和自身發展歷史、企業文化、品牌運營策略息息相關,也受到大環境的影響。
先看主觀因素。
汽車工業誕生一個多世紀,從來不缺維權事件。但從上文可以看到,以造車新勢力、轉型新能源的傳統車企為首大廠們,維權重心都放在名譽權、品牌形象,而非知識產權上。
這背后的邏輯是,造車新勢力都以互聯網企業的方式經營自身品牌,重視用戶運營、積極打造個性化標簽,希望借此提高品牌的溢價能力。
造車新勢力的新,部分體現在品牌經營和內部管理層面。從特斯拉到“蔚小理”,都不再是一家單純的車企,而是一個帶有人格的IP。比如蔚來一直堅持寵粉人設,小鵬給用戶冠以“鵬友”稱呼,理想要給大家打造一個“幸福的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特斯拉的車主更被戲稱為“馬斯克信徒”。
既然IP越來越值錢,自然不能讓其蒙上污點,造車新勢力對負面言論的敏感度、接受程度自然比傳統車企更低。加上蔚來、小鵬等車企內部組織架構、工作方式都和互聯網行業有不少相似之處,對法務部的重視也繼承了互聯網大廠的基因,法務部高調下場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說客觀因素的影響,主要有兩點。
其一,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太快、太雜,大部分用戶缺乏信息過濾、辨別的能力,不加以把控可能會導致輿論失控。
在紙媒、電視媒介占據話語權的時代,公關部門是車企和媒體交流的主力。這時候,媒體圈還只是一個小圈子,真正有影響力的媒體和車企都不多。車企在新品發布的時候需要媒體提供熱度,媒體也想拿到一手資料、獨家新聞,雙方基于利益原則達成微妙平衡,不會把關系弄得太僵。
但在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時代,媒體的去中心化大勢所趨,自媒體博主準入門檻幾乎為零,車企再想靠傳統公關手段維系媒體關系難于登天。這時候,唯有拿起法律武器“殺雞儆猴”。
其二,造車新勢力是從爭議中走來的,周遭輿論環境一直相當苛刻。
這一點上,老大哥特斯拉是深有同感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特斯拉的召回次數只有2次,奔馳、寶馬分別有8次和5次,但傳播熱度遠不及前者。流量為王的年代,IP熱度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提升品牌形象和溢價能力,也會將車企置于顯微鏡中,每一個“黑點”都有可能被放大。
傳統的公關手段似乎無法扭轉輿論方向,那就只能拿出更強硬的手段了。但問題是,車企法務部這番操作,真的能收到預期效果嗎?
大廠法務部成為輿論主角,不過數周時間。維權事件會否對其品牌形象產生消極影響,還需時間觀察。但從輿論導向來看,理想起訴貼膜店、蔚來和比亞迪起訴自媒體博主等事件,并沒有受到所有用戶歡迎。
比如理想起訴貼膜店一事。有博主爆料,在起訴貼膜店和法務部親自下場回應后,不少網友在理想直播間調侃索賠120萬的訴求:“我想開個理想垃圾回收站,要準備120萬嗎?”、“賣不到120萬,不買”。
蔚來、比亞迪等大廠向自媒體博主發出的控訴,同樣不乏爭議。
比亞迪起訴“龍豬-集車”一事曝光后,有不少汽車博主轉發了比亞迪法務部的微博。從這些汽車博主,再到評論區的網友們,態度都是兩極分化。在博主“李勇岐”發布的動態下方,前排高贊回復都認為“龍豬-集車”并非空口無憑,其發布的比亞迪新聞有不少都是事實。
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龍豬-集車”提交的所謂比亞迪侵權證據根本經不起推敲。汽車大V“叨哥胡侃”更是調侃道,這500萬怕是賠定了,還希望大廠趕緊去抖音、B站等平臺排查類似賬號。
總的來說,作為利益相關方的自媒體博主和普通網友之間,對這一系列維權事件產生了微妙的分歧:前者更支持大廠法務部重拳出擊、清除害群之馬,凈化行業環境;后者則習慣性站在弱者這一側,不滿大廠的強硬作風。但尷尬的是,車企最關心的還是客戶,對網絡上的黑料如此敏感,也是為了給用戶樹立正面形象。
大廠法務部何以弄巧反拙?說到底還是立場的問題。
在用戶眼里,車企是提供產品、服務的一方,但也是強勢的一方,被起訴的博主、貼膜店老板們則是和自己一樣的弱勢群體。他們最擔心的是,日后車企法務部會像對待自媒體博主一樣對待自己,給維權增加難度。畢竟特斯拉的“車展維權案”,蔚來更改車主權益等事件還歷歷在目,誰也不想這些事情日后發生在自己身上。
用戶的擔憂有自己的道理,車企也不能左右用戶的思想。但無論如何,在合理的情況下,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絕對沒有錯。更何況,維權的積極效果也是很明顯的。
索賠金額對于大廠來說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給自媒體博主樹立了強硬的法務形象。比亞迪起訴“龍豬-集車”一案,光是收集資料就花了一年時間,投入的資源、人力不在少數。這種投入,車企耗得起,博主耗不起。那些刻意制造黑料搶流量的博主,日后自然不敢繼續放肆。
除此之外,法務部開通微博也給用戶提供了另一條反饋渠道,加強了和用戶的溝通。瀏覽微博可以發現,不少網友、博主都熱衷于@法務部而非車企官方賬號,舉報和求證各種謠言。
從這個角度看,用戶對大廠法務部的敵視、不理解,并非無法消除。只是需要更多時間,了解對方,走近彼此。
事實上,比起法務部們,這幾家車企的創始人更是社交媒體上的話題人物。從李斌、李想、何小鵬到王傳福,每個人都曾留下不少驚人言論。
比如蔚來那次震驚全行的數據泄露事故中,李斌表示“賠到破產都絕不妥協”,王傳福多次在公開場合唱衰自動駕駛,李想曾和團車CEO聞偉、魏牌CEO李瑞峰等大佬打過口水仗,更不用說活在熱搜上的馬斯克了。和這些大佬們相比,法務部看似犀利的言辭也正是小巫見大巫了。
車企法務部維權,當然沒有錯。但想在震懾自媒體博主和討好用戶之間取得平衡,恐怕還需要改進一下方式方法。畢竟最終為車子買單的,是用戶——只有獲得用戶的認可,這一切努力才不會白費。
風險提示: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