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劍
在當下人們對ChatGPT海嘯般的熱議中,新技術帶來的驚喜與震撼讓很多人失去了深入思考的興致。
在目前圍繞ChatGPT的各種討論中,關于其與人文學科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其帶給人文學科的挑戰與深遠影響,人們討論得很少,還遠遠不夠。在我看來,作為一項新興技術,ChatGPT的出現帶給人文學科的將是不可逆轉的革命性變化。
“請問,你對人文學科有何影響”
我在思考ChatGPT會給人文學科帶來何種影響時,自然要去問問這個聊天機器人。
最開始,我的問題很簡單,“請問ChatGPT,你對人文學科有何影響?”我得到了以下的三段話——
“作為人工智能語言模型,我對人文學科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提供大量信息和資源,供該領域的研究人員、學者和學生使用。我接受過各種文本的培訓,包括文學、哲學、歷史和社會科學,我可以快速、準確地回答與這些主題相關的各種問題。”
“此外,我還可以協助創建人文學科各領域的自然語言內容……我還可以用作語言學習的工具,提供正確語法和句法示例,并協助將文本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
“總之,我對人文學科的影響是促進信息、資源和語言工具的獲取,這可以幫助該領域的研究人員、學生和教育工作者擴展他們對我們周圍世界的知識和理解。”
意識到此答案只說了好的一面,未提不利的一面,我繼續提問:“你對人文學科的影響是什么,包括積極面與消極面。”這次,我得到了一個看上去更為客觀的答案——
“正面影響:我存在的主要積極影響之一是我提供了對大量信息的快速、便捷訪問,這些信息對于人文學科的研究、教育和個人知識獲取很有用……我還可以通過生成寫作提示或為創新研究項目及藝術活動提供建議,幫助培養人文學科的創造力和靈感;我處理大量數據并快速提供準確響應的能力,還能幫助研究人員提高工作效率和生產力。”
“負面影響:我們提供的大量信息有時會讓人不知所措,甚至會產生誤導,尤其是當用戶沒有批判性地評估我們提供的來源或信息時;人工智能語言模型的另一個潛在負面影響是它們可能無意中強化現有偏見或刻板印象,特別是如果它們接受過有偏見或不完整數據的訓練;還有人擔心,我的存在可能導致人文學科對人類專家的需求減少,尤其是在學術研究、寫作和翻譯等領域。”
此外,該軟件還提醒人們既要對其探索性利用,也要注意潛在陷阱,這尤其令人滿意。但同時,我們需要對它作進一步闡釋。
面對ChatGPT,人文學科是哭還是笑
從上述回答中,我們知道ChatGPT對人文學科的積極作用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文獻信息資源豐富;二是能生成寫作文本,既提供建議,也給人啟發和幫助;三是提高工作效率。至于負面影響,一是信息有可能產生誤導;二是相關信息可能強化現有的偏見與刻板印象;三是有可能導致一些學科專家人數減少,特別是學術、寫作與翻譯等領域。
不難發現,除了可能導致某些專業人士“失業”外,ChatGPT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所涉及的都是閱讀、寫作和闡釋,而這三方面恰恰是人文學科最基本的核心素養。
有趣的是,在現代社會,人文學科似乎走不出一個怪圈。每當科技進步,人文學科就在倒退。科技的步伐邁得越大,人文學科似乎倒退得愈加厲害。如果說科技是在不斷擴大自身領地,那么人文學科的地盤則是在不停萎縮,以至于連某些人文學者都懷疑自己安身立命的學科價值與意義。
由此,不僅導致學習人文學科的學生人數下降,學生乃至社會也在不斷質疑人文學科的價值與意義,很多高校將一些人文學科關停并轉。這樣的事情,在近30年來的世界高校中愈演愈烈。
當ChatGPT出現時,很多人文學者對人文學科的未來更加悲觀了。就學術界而言,支持者看到了ChatGPT的成功,更看到了它將給人工智能乃至信息產業帶來的革命;消極者更多的卻是擔憂與抵制,也有不少學者對此不屑一顧,不僅認為ChatGPT經常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還存在很多事實性錯誤。而在對ChatGPT持消極認知的群體中,人文學科的學者占比似乎更大一些。
我當然理解悲觀者的出發點。首先,由于ChatGPT可能造成專業人士失業,這對行業來說自然是滅頂之災;其次,ChatGPT和人工智能對人文學科改變最大的就是寫作,而作為人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寫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文學科是根據論文來評判本科生的,也是根據碩、博士論文的質量授予相應學位的。當這兩個過程都能借助ChatGPT完成時,人文學科的價值自然就會遭到嚴重質疑;最后,人文學科通常被認為極少需要技術支持,但在ChatGPT時代一切都變了,過去要學習多年的論文寫作技能,現在通過技術觸手可及。這自然令人文學者感到失望與悲觀。
人文學科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我對上述現象以及部分人的悲觀態度有不同看法。
首先,從現象上看,在新技術時代,新技術手段更突出了與人文學科及其核心素養的聯結。比如,沒有語言學者對于語言與語言處理的研究,各種新技術(包括ChatGPT)就難有大發展。各種海量信息也都更加需要人們掌握人文學科的核心素養——闡釋、言說、辯論的能力。當然,更需要批評性思維能力。
其次,從本質上看,新技術時代加劇了人們對于人文學科所追求核心問題的思考。比如,在以技術為中心的世界中,語言、聲音和風格、歷史、道德體系都很重要,這就要求人文學者去解釋它們為何重要,而不是讓那些技術展示出來的學科品質成為不斷破壞自身學科知識基礎乃至學科聲譽的實錘事例。
再次,從技術上看,以ChatGPT 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改變了寫作,但它們無法模仿人文學科的創造力、倫理道德和精神氣質。創意論文讓學生能表達自己,展現其個性和身份,這是任何機器都無法真正復制的。
最后,從教育上說,以文學教育為例,我們教給學生的基本訓練是閱讀經典文本、理解與闡釋的能力,以及富有人性與社會關懷的能力。這些是ChatGPT所沒有的。后者能給出正確答案,但文學教育乃至整個人文教育,賦予人的并非正確答案,而是通過不斷追問和思考去培育人、塑造生命,使其面對多元世界具有一種開放的人生觀。
總之,ChatGPT的出現讓我進一步看到了人文學科的不可替代性。
ChatGPT帶來的更多人文思考
事實上,ChatGPT所帶來的很多現實問題,科技是無須考慮或無法作答的,需要人文學科給出答案。
第一個問題:用還是不用。對ChatGPT,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禁止使用和支持使用,而前者無異占據大多數。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設法對此制定規則,限制學生使用。
在我看來,應該更多地從積極方面認識這一問題。現在所有人都在享受現代技術與媒體帶來的各種便利,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無論是計算器還是搜索引擎,人們都曾因它們的出現對于學術的影響產生過困惑,但今天這些疑問早已不復存在。
我還想到,反對學生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自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學生將其作為修改與完善的工具,即學生把所寫文章交由人工智能修改,這該如何界定?依據我的試驗,拿一篇不太通順的英文作文交由ChatGPT修改,修改后的文章不但在語言上有很大提高,還會增加一些與內容有關的總結性文字,提升了文章的質量。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一現象?
如果對此也反對和抵制,那么教師首先很難對此作出察覺,單純依靠學生的自覺與學術誠信也不可能有保障。而且,如果對此限制,我們該如何對待那些專門針對論文寫作修改與完善語言的智能軟件乃至人工服務?
再極端一些,照此邏輯,教師要經常幫助學生修改論文,包括逐字逐句地修改,那么最后完成的論文與文章似乎也難以逃脫作弊的嫌疑,盡管我們沒有人會這么認為。
第二個問題:說還是不說。如果我們使用了ChatGPT,會遇到“說還是不說”的選擇。如果說了,你很誠實,但別人會覺得你能力差,甚至認為你作弊;如果不說,一旦被發現,你就會給人留下不誠實的印象。這些關于真實性、欺騙和信任的問題,未來會越來越重要。
第三個問題:道德還是不道德。人文學者更關心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倫理道德問題,包括不能允許學生使用人工智能作弊,這其實也是所有教師的職責所在。
現在的智能機器人看上去更像智能人。就ChatGPT來說,人們甚至無法在對話中區分對方是人還是機器,這自然帶來了操縱和欺騙的風險。現在,有許多學術論文表明,人們很難區分智能機器人生成的文本與人類所寫的文本之間的顯著區別。對此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在一個越來越被具有模仿人類自然語言能力的人工智能工具所主宰的世界里,誠實和真實意味著什么。
此外,人們也注意到,ChatGPT是設置了道德準則的。一旦它收到的問題與信息有違道德乃至具有犯罪傾向,它會拒絕提供答案。如此,人們自然應更多關注并培養和提高學生在使用現代技術時的道德能力,這種道德能力要與其專業能力相匹配。
人文學科關注的是人的生存境況。我們必須認識到的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已經并將繼續得到廣泛應用,會持續對政治、經濟、社會、教育,乃至人類的自我認知、自我理解產生重大影響。對此,我們既不能視之為洪水猛獸,也不能置若罔聞。
就人文學科而言,人們需要更多思考: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意義與價值何在?我們可以向學生提供何種教育?
在我看來,教育應朝著培養學生更加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方向發展,讓學生富有創造性地探討和解決問題。這種創造力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要讓學生更多利用技術,而不是規避技術并限制技術服務。事實上,無論你如何看待和使用它,人工智能都在那里。如何讓學生用技術解決人類在現實中面臨的問題才是關鍵。也就是說,應把ChatGPT當作我們的支持性工具,而非僅僅視為作弊的工具。
人工智能的興起挑戰了我們的一切,但我們還要記住——人類與機器是有區別的!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