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財經 吳碧慧/文
在近期某運營商內部高層會議上,一高層領導發出了嚴厲警告,在產業數字化快速發展的當下,企業的產業數字化業務發展相關的核心能力必須自主打造,不能“靠買、靠要”。
此事源于三大運營商過去的政企業務很多都是外包給其他企業,而不是自己開發。甚至有的運營商連云業務平臺等基礎平臺都直接采購阿里、騰訊等企業的。
這實際上是將生命線交給別人,別人通過大量做政企項目,研發能力越來越強,反而來直接與三大運營商搶政企大單。
華為就是典型例子,以往是三大運營商政企業務的技術合作伙伴、供應商,如今經常直接與三大運營商同臺競標,三大運營商現如今其實還面臨著外部強烈的競爭壓力。
再以具體數字來做對比,2022年上半年,三大運營商的資本開支合計達到1620.6億元,按年增長28.1%;研發費用合計達到124.41億元,較去年大幅增長41.5%。由此可見,三大運營商加起來,去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只有幾十億,每家運營商平均一年的研發費用也就幾十億。
而華為2021年研發費用支出為1,427億人民幣,約占全年收入的22.4%。
也就是說,三大運營商花1000多億去采購別人的設備,自己一年只有幾十億來搞研發,結果當然是錢都給別人賺了。華為2021年人均薪酬70.3萬元,月薪平均5.86萬,而三大運營商2021年人均薪酬都只有20多萬元,跟華為的待遇比,相差太大。所以,有員工苦笑:“三大運營商在給華為打工”。
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營商還不靠自身的研發能力和核心技術,只能淪為這些科技互聯網巨頭們的“管道”。
好在三大運營商意識到了這一點,這兩年,三大運營商紛紛加碼在產業數字化領域的投入。其中各自成立了數字科技相關的專業子公司,其根本目的就是進一步強化集團科技創新能力。
所以,上述運營商高層還強調,行業BG的科研費用要真正用于科研領域,才能不斷推動科技核心能力的提升,并且對產業研究院不能采用簡單外包管理模式,要進行真正的行業研究,只有持續的研發投入才能產生效果。
也難怪三大運營商紛紛開始重視研發投入,要想實現真正的業務轉型,最根本的只能靠自主技術的研發來提升核心競爭力,還靠買、靠要是不可行的。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