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3月7日,在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學者Ranga Dias宣布在近1萬個大氣壓下實現了室溫超導。該研究瞬間出圈引發熱議。
3月9日晚,在科學網的微博直播活動中,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羅會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導、科普作家,主要從事高溫超導和磁性材料的中子散射實驗研究)和@Angela火星小姐姐、中國科學報孫滔探討了熱搜話題“室溫超導真的來了嗎”。
?
以下為直播內容整理(有刪節)。
問:室溫超導在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火”了,除了科學家,很多投資人也都在議論這個話題。請羅老師講講,它真的是個帶有科幻屬性的未來嗎?這個未來到底是什么樣?
羅會仟:說到室溫超導,大家可能很難一下子想象它是什么。
第一部《阿凡達》電影里有這樣一個場景,潘多拉星球上的山是飄在天上的,在該星球室溫下,山里面有一種神奇的礦石可以讓整個山懸浮起來,特別壯觀。地球上沒有這種礦石,于是地球人為了獲取這種室溫超導礦,就和外星人起了沖突。
超導材料有兩個特殊的性質,第一,它的電阻是零;第二,它有完全的抗磁性。它的本質是熱力學的相變,而且它是宏觀的量子現象。
將來磁懸浮列車可以變成超導的,速度會很快,也比較穩定。很多磁鐵可以用超導體來做,能做得很強、很均勻,可以用來做人工的可控核聚變,甚至污水處理。還有很多量子的應用,比如量子計算。如果我們找到室溫超導材料,可以想象我們的生活到處都會是超導體,就像今天我們離不開半導體一樣,手機、電腦、燈……到處都是半導體,這些東西可能將來都會變成超導體的,所以大家很激動。但我先給大家打個預防針,不要那么激動,后面我再解釋為什么。
問:一個天真的問題:我們說實現室溫超導是很難的,那冬天會不會容易一些?
羅會仟:冬天很冷,比如東北、西伯利亞,甚至南極,可以達到零下90攝氏度。那么,冷的地方是不是更容易實現超導?確實是,但是也不那么容易。
舉個例子,第一個發現的超導體是金屬汞,就是體溫計里的水銀,它的超導溫度是4.2 K,換算成攝氏度就是-268.8℃,地球自然環境根本就達不到這種低溫。所以說一般超導體需要的溫度實在是太低了。
問:所以說我們提到的低溫,和科學家所說低溫超導概念中的低溫,差別是很大的。我們現在已經有磁懸浮列車了,這個和超導的磁懸浮列車能比嗎?
羅會仟:磁懸浮列車有2種技術。一種是常規的電磁懸浮,就是兩個電磁鐵的排斥或吸引,把整個列車給懸浮起來。這種技術需要通很大的電流,列車速度其實不太快,我們國內北京、上海、長沙都有,但這些磁懸浮線的速度還不如高鐵,是中低速的常規磁懸浮。另外一種就是超導磁懸浮,可以是高速的磁懸浮,日本正在建設商業化的全超導磁懸浮,速度可以達到600公里每小時,比我們現在的高鐵速度快將近一倍。
問:據說最快能達到幾千公里每小時。
羅會仟:達到幾千公里每小時要復雜一點,把空氣阻力去掉才行,要把整個列車放在低真空管道里,技術要求要高得多。
問:如果達到3000公里每小時的話,飛機就不用了。
羅會仟:假設軌道特別完美,理論上可以達到3000公里每小時,比飛機快太多了,飛機的平均速度是900公里每小時。不過這么快的速度你敢坐嗎?其實用來發快遞是挺好的。
問:回到美國物理年會上的新聞,Dias Ranga進行的是一個怎樣的研究?它真正的突破點在哪里?
羅會仟:假設他們的工作是對的,這個研究的突破點是20℃以上,基本已經是室溫了,以前從沒達到過這么高溫度的超導體。探尋這類金屬氫化物高溫超導體有一個常用的方法,也是這個文章里采用的,叫做金剛石對頂壓砧,可以達到500萬個大氣壓甚至更高。
在這樣高的壓力下可以得到一些常壓下不穩定的結構,在此基礎上,你就可以發現有些材料是超導的,而且超導溫度還很高。從2015年開始,德國科學家報告硫化氫(不是我們熟悉的硫化氫,是三個氫的硫化氫)超導的溫度很高,是202 K。
后來美國和德國科學家又發現“LaH10”(十氫化鑭)這種材料超導的溫度也很高,260K左右,是零下13℃,快接近室溫了。
這些氫化物的超導都需要百萬級以上的壓力才能實現,但這篇《自然》的文章里,到一萬個大氣壓時,超導溫度可以達到20 ℃。這是大家非常激動的一點,即不需要借助那么大的壓力就可以實現超導,而且是室溫超導。這兩點是它最重要的進展,也是大家最關注的地方。
問:這跟他們的材料也是關系很大的,對吧?
羅會仟:他們的材料并沒有很特殊。科學家找到LaH10后,很多科學家把稀土元素全部找一遍,跟氫組合,組合方式有很多,但一般來說都是5個氫、6個氫,甚至更多的氫。
從2019年發現鑭氫石超導到2022年,這兩三年時間科學家找了十幾種稀土元素,還有一些堿土金屬,比如鋇、鍶、鈣等,與氫組合,這些金屬氫化物許多是超導的。Dias用的是稀土镥(Lu)和氫組合,里面加了一點氮,我們叫“鹵蛋氫”(镥氮氫),里面有3種元素,和我們常規研究的金屬氫化物還是不太一樣。
問:所以它是稀土元素以及氮、氫排列組合的發現,那么理論上是不是這種可能的元素排列組合有無數個,都去篩一遍是不是會有更大的成功?
羅會仟:對,你要去篩選,但實際上它能夠穩定存在的結構并不是那么多,有些結構要求一些特定壓力,它才會穩定,你要通過計算先去猜。這個文章用到了AI來幫助計算去尋找材料,現在的AI計算能力很強,這也是能做這件事的主要原因。找到以后,實驗上的實現也沒有那么容易。
這篇文章沒有公布材料合成的細節,特別是材料的真實元素配比不知道,僅僅從理論上猜測出材料的結構大概是什么樣子。
問:到今天,超導研究變成了技術的問題,而不是純理論科學的問題了,是這樣嗎?
羅會仟:這個理解是錯誤的。聽起來好像有現成的計算工具,算一算、找一找,在技術上你就能做出來,因為我們用來算的理論是非常簡單的,是超導里面最成熟的理論,叫BCS理論,在1957年左右就提出來了。但它是有局限性的,只能描述一些基本的超導現象,比如單質的金屬,一些合金和一些金屬氫化物等等。
許多超導體不能用這個理論來描述,叫做非常規超導。高溫超導體(40 K以上的超導體)通通都是非常規超導體,不能用常規BCS理論描述,也幾乎無法用AI預測出來。
問:隨著材料研究的進步,有些理論是要更新的,并不是說一個理論放在那里套用就行了。
羅會仟:是的,1950年代的理論放到今天很多地方都不適用了。就像經典物理中,從單體物理到三體物理就存在巨大的挑戰。
科學家發現,在實際的材料里面,面臨的研究對象是很多的,它里面的電子至少是10的23次方個,這么大的數量級怎么處理?你可以寫方程,但是寫出來解不了。我們可以先不考慮粒子之間相互作用,或假設可以用微擾來處理,這樣勉強借助材料的周期性,可以大大簡化方程。
一旦考慮粒子之間相互作用就更麻煩,每個粒子都有各自的復雜相互作用,那方程就變成了幾乎無解。對于多體物理問題就要跳出原來的思維模式,我們能不能上來就寫一群粒子的運動方程?
目前還沒有很完善,有一些基本的雛形,但還是感覺不太好用,我們現在的計算能力也跟不上。
問:超導現象從1911年被發現,100多年了,那么多偉大的科學家都在做這個事情,為什么是Dias,一個年輕的斯里蘭卡學者做出來這個東西?
羅會仟:其實超導的門檻挺低的,最早我們合成超導材料很簡單,就是把各種元素混一混,找一找有沒有穩定的結構,測一測,在物理研究基本上都是套路,只要會些基本化學知識,都是可以來做的。
不過Dias這套技術還是有點挑戰。首先他在博后期間做的高壓需要幾百萬個大氣壓,用金剛石對頂砧在高壓高溫下來合成樣品,并在更高壓力下進行測量,還是有技術難度的,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
問:Dias科研歷史不是一路暢通,在2017年和2020年都遭遇了一些質疑。第一次說他的研究材料丟了,不能重復實驗;2020年又發生了《自然》撤稿的事情,對他的科學聲譽影響很大。從業內的角度來看,你覺得何時會有確定的結論?
羅會仟:大家對他的信任度不是很高。他2017年在博士后期間宣稱發現了金屬氫。實驗物理學家花了80多年的時間都沒實現,怎么就在他手上成功了?大家可能是又激動又有點嫉妒,不過后來實驗也沒被重復,金屬氫就成為一樁懸案。
他真正去找氫化物的超導是在2020年,做的是碳氫硫超導。他的文章沒有公布分子式(即材料的具體結構),只說了有這3個元素,數據也顯得過于漂亮。因為在那么高的壓力下測量是非常困難的,實驗數據的噪音一般很大,他給的數據反而很干凈。
別人就質疑這個數據怎么來的,這就產生了一系列的爭議,而且相關的結果也沒有被其他研究組重復出來。爭議的結果是:在2022年文章被《自然》單方面撤稿,而文章所有的作者都不同意撤稿。
這次是第三次了,出來的數據也是很好。他給出了所有完整的數據,在《自然》網站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下載他的原始數據,仔細分析一下他到底是怎么得到文章數據的。
其實從去年他在某次會議報告相關結果開始,不少研究組就已經在重復實驗了,我覺得用不了太長時間,大家就會公布自己到底有沒有重復出結果。咱們拭目以待,看看到底是真是假。
?
直播截圖。依次為:孫滔(左)、@Angela火星小姐姐(右下)及羅會仟(右上)
問:比如生物學實驗發了論文,別人很快要重復。Dias的超導研究為什么別人做不出來呢?
羅會仟:確實,原則上來說我們做實驗至少有實驗記錄,操作設備也有一些實驗記錄的痕跡。那你把實驗記錄的條件重復一下,或者把它交給別人重復一下,應該是不難的事情。
當然大家期待的金屬氫需要近500萬個大氣壓的壓力,實際上用金剛石壓到400萬個大氣壓以上就已經非常困難,全世界能做的研究組沒幾個。他當時宣布的金屬氫是在495萬個大氣壓之下實現的,大家要重復的話,門檻也挺高,包括碳氫硫這個事情。前面提到,超導材料可以通過理論計算,推測出來它有可能的結構,這種計算基本上能準確算出二元化物(2個元素)的結構,3個元素的就不太好算了。科學家還是盡量去算,但在碳氫硫體系算出來的結果,幾乎沒有能達到這樣高溫超導的材料。
問:那今天這個三元化合物,是20℃的,是不是就容易重復了?
羅會仟:不僅是20℃,還有它的壓力很低,只需要1萬大氣壓,重復起來就容易得多。1萬個大氣壓在實驗物理中是比較輕松能達到的參數,不需要非得用金剛石來壓,可以用一些便宜的裝置。如果給出材料,驗證起來是比較容易的,很快就能出來。
問:估計能多快?
羅會仟:我估計用不了幾天或幾周。
問:那我們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羅老師跟Dias有過接觸嗎?對他有什么印象?
羅會仟:我個人跟他沒有交集。他是研究高壓物理的,不只是研究超導;而我是專門研究超導機理的,是材料發現之后干的事情。我們的研究領域還是差距有點大的。
Dias的工作一直都是神神秘秘的,包括那天會議上,主持人特別強調不允許提問。聽說一些現場的同行在報告間隙時抓住他提了幾個問題,他沒有正面回答問題,后面做報告的時候也沒有過多交流。很多科學家都很興奮,想去找他拿樣品,估計都沒拿到,也不知道他去哪了,挺神秘的一個人。
問:如果善意猜測,這種神秘可能是因為他有商業訴求,要保密或保護專利之類的。但是作為科學發現來說,這種做法不符合可重復、可驗證的科學原則。
羅會仟:一般來說,如果科學家發現一種材料是超導體,即使他不是做超導的,他都很樂意把材料寄給別人合作,因為他能做的研究手段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激發同行的興趣,才能吸引更多的關注。
問:不過Dias這篇文章已經在《自然》發表了,有同行評議的過程,這意味著至少有些專家已經討論過。
羅會仟:他在報告的時候好像說文章已經經過了5輪審稿。我不知道具體的審稿過程,但是如果覺得數據有問題,也可以再請別的專家繼續驗證,當然能否被其他研究組重復驗證,是非常重要的。
Dias今年這篇文章似乎很難找到可辯駁的地方,尤其是他正文里面的數據,太全了。如果這些數據都是對的,你就很難找到理由拒絕他這篇文章,不過實驗數據到底有沒有問題,需要更加專業的人去真實地判斷。
問:我們看下一個問題,超導研究的歷史中有一些很重要的節點,也有華人科學家做出了突出貢獻。能梳理一下這個過程嗎?
羅會仟:中國科學家在整個超導研究中都處于世界前列,尤其是超導材料和超導機理方面,當然超導應用這幾年也做得非常好。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科院物理所就已經在研究超導了,那時候還沒有高溫超導,大家研究用常規超導體做一些超導應用。正因為中國很早就有這方面的科研隊伍,在1980年代時,瑞士科學家發現銅氧化物高溫超導現象后,中科院物理所趙忠賢老師的團隊很快發現了90K以上的銅氧化物超導體。
這個發現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以前的超導體都是40K以下的,沒有經典理論的上限,即使是瑞士人發現的鑭鋇銅氧體系也只有35K。趙老師等發現的釔鋇銅氧材料可以達到90K以上,超過了液氮溫度(77 K)。因為液氮非常便宜,制冷成本就大大降低了,這個發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2008年,中國科學家又做出了貢獻——鐵基高溫超導。鐵基高溫超導是日本人最早找到的材料,但起初溫度只有26K。趙忠賢院士帶領中科院物理所團隊,還有中國科大等國內團隊,在一個月內把最高溫度提升到55K,許多鐵基超導材料物性的第一次測量都是中國人做的,目前來看鐵基超導材料有極大的應用價值和科研價值。
由于在銅基超導方面幾十年的積累,當時我們的實驗技術和理論方面都非常強。到現在為止,中國科學家在超導的國際舞臺上都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幾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狀態,有很多新的超導現象、高端論文、前沿應用都來自中國,我相信未來中國超導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問:這篇室溫超導論文的作者已經成立了公司,也申請了專利。以此來推測,不給出實驗樣品或材料,他們是故意藏著掖著,還是真的掌握了技術,想去做商業化的使用?假如我們中國掌握了技術,我們會怎樣分享它?
羅會仟:愿不愿意分享純粹是個人行為。我覺得他不愿意把材料告訴大家,有一種可能性是他自己壓根沒有研究清楚。他確實注冊了公司,是否有利益方面的考慮也無可厚非。
原則上說,在基礎研究領域,保持開放合作交流的態度是第一位的。如果你不開放、不合作、不交流,你就會永遠受到別人的質疑。當然我想特別提醒大家,這個東西出來后并不意味它以后的經濟價值就有多大,大家不要那么著急,因為一個材料從出來到應用,路還特別遠。
問:如果Dias的研究是成立的,這個領域會很快成為創業或投資的熱點嗎?會不會形成國家之間的競爭?會不會被美國壟斷?
羅會仟:不用擔心被壟斷。我們假設業界真的做出來常壓下能用的室溫超導,它里面有重要的稀土元素镥,是我們的國產貨,中國是稀土大國。
這幾天也有不少投資人問我。我是希望大家能夠冷靜下來,因為從材料走到產業化要克服很多困難。我具體說說,其實并不是常溫常壓下它超導了就能用了,因為超導體還有3個重要參數——臨界溫度、臨界磁場、臨界電流密度。
臨界溫度和臨界磁場不能太高。臨界電流密度怎么理解呢?大家可以想象,一個材料如果電阻是零,根據歐姆定律,電流可以無窮大,但這個說法肯定是錯誤的,任何材料電流的密度都不可能是無窮大。
超導也有電流密度的上限,一旦超過,瞬間就會“不超導”。3個臨界參數當中,超過任何一個都會瞬間“不超導”,就會產生電阻。材料在很大電流的情況下突然來了電阻,會很快發熱,溫度上來,它就越發“不超導”了。這是很危險的,因為通常低溫超導體泡在液氦里面,液氦瞬間汽化是非常可怕的。
這3個參數是物理上的考慮,工程上還有更多條件的約束。一條線繞成螺旋管很簡單,但更復雜的螺線管就不那么好說了。超導線應用的第一步是做電纜,好幾股線像編辮子一樣繞成纜,這個過程就不能讓它的指標下降,但你一拽,它變形了,指標還不能下降,這是很困難的。
所以理想化的指標放在實際的應用場景,會下降幾個數量級。所以發現了材料也不一定用得上。事實上我們現在已經找到了上萬種超導材料。這么多超導材料哪個好用?事實上,還是大概幾十年前發現的鈮鈦合金,又結實又好用,它的超導溫度非常低,全球超導產業的絕大部分情況還在用鈮鈦線或鈮三錫這種傳統材料。
問:回到我們今天的話題:室溫超導真的來了嗎?是否可以設想,在我們能觸及的生活里,比如未來50年室溫超導的應用情況?
羅會仟:其實我們今天已經在用超導了。大家去醫院做核磁共振,要把身上的金屬物品都摘掉,核磁共振的大圓圈就是超導的磁體。現在醫院大部分核磁共振是3個特斯拉的,幾乎都是超導磁體,而且不少是國產的。
為什么用超導磁體來做核磁共振呢?因為超導磁體那么大的線圈能提供很強的磁場,而且做核磁共振還要求有一定的磁場梯度,精度要求很高。
還有個好處,它的線圈是泡在液氦里面的,閉合的線圈,通常電流就在里面跑,就不用再通電了,可以省電,只需要消耗點液氦而已,相對來說成本是降低的。
十幾年前,核磁共振非常貴,要幾千到一萬塊錢,一般人做不起;現在幾百塊錢就能做了。我希望未來核磁共振可以做到更好。現在7個特斯拉可以實現商業化,12個特斯拉是有做動物實驗的,將來希望能做到14個特斯拉。14個特斯拉的分辨率可以達到亞微米級別,可以分辨我們的神經元細胞,可能在未來十幾、二十年就可以實現了。
所以大家不用覺得超導技術離我們很遠,還有個典型的應用——超導輸電,零電阻,不發熱,無損耗。實際上它成本還是很高,因為你要用超導,需要低溫,制冷機、包括電線本身還有成本,單個來講,比普通高壓輸電成本高。但我們已經在用。
深圳第一高樓平安大廈的地下就埋了一條高溫超導的電纜,今年已經試運行,為什么這么做呢?這么一座大樓的耗電量很大,你用高溫超導的電纜,可以在通很大電流的情況下,沒有損耗,不發熱,是非常方便的。那為什么要用這么貴的呢?
很簡單,深圳的地價很貴,如果在地面上架電線,周圍多少米之內不能蓋房子,地皮就損失了很多錢;而超導電纜是埋在地下的。再加上現在有很便宜的國產GM制冷機,幾萬塊錢就可以買一個。總體成本算下來,比地皮便宜不少。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