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電視劇《西部世界》劇照
?產業象限原創
作者丨錢江
來源丨產業象限
2024年才一開年,一款名叫Mobile ALOHA的機器人就因為“會炒菜”在X上出了名,還被各種大V輪番轉發。
▲Mobile ALOHA 在做菜 圖源:斯坦福大學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都2024年了,機器人會炒菜早已不是什么新聞,為什么這款機器人會如此備受關注?原因很簡單,因為Mobile ALOHA的“炒菜”技術,和之前的炒菜機器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傳統炒菜機器人大多是滾筒結構,需要人工進行備菜,機器人按照設定的程序將配菜按順序倒入滾筒,然后滾筒翻滾,在翻滾的過程中,機器人的調料瓶可以自動擠出調料。
但Mobile ALOHA卻可以使用人類的案板和刀具、使用人類的灶具和炒鍋,它也沒有專屬的調料瓶,而是如人類一樣,用“手”拿起鹽罐和醬油。總之,它如同真人一般,完成了一整套炒菜的流程。
只這一點,Mobile ALOHA就已經完全顛覆了傳統機器人的工作方式。
2021年8月,馬斯克首次公布了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計劃。之所以選擇人形機器人,是因為這是當前最適合人類生活環境的機器人形態,它不需要為了適配機器人的工作而改造環境,也不必為機器人單獨制造額外的工具。
它完全可以像人一樣,走人類所走的路、用人類的工具參與勞動。
但人形機器人一直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學人走路很簡單,學人做事卻很難。
1月中旬,馬斯克曾在X上展示了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 Gen 2疊衣服的視頻,在視頻中,Optimus Gen 2 的動作仍然笨拙,并且這套展示還不是機器人自主執行的操作。
▲馬斯克X平臺截圖
作為對比,Mobile ALOHA表現出來的能力,就更加具有沖擊力了。
而Mobile ALOHA之所以能有如此亮眼的表現,關鍵在于斯坦福團隊使用了行為克隆(BL)的方法,由人帶著機器人針對某個動作重復操作50多次,之后機器人就能夠自主完成相應的動作。
這種由人類直接參與的訓練方式,與去年引爆ChatGPT的路徑有許多相似之處。
2023年初,OpenAI推出的ChatGPT引爆全球,推動這一點的關鍵技術就是“人類強化反饋學習”,它通過將人類反饋作為“獎勵”和“懲罰”引入AI訓練,打破了原來大模型訓練的瓶頸。
而現在,隨著行為克隆(BL)方法在機器人訓練上的使用,曾經一直桎梏人形機器人訓練的技術也迎來新的突破。似乎,人形機器人正在迎來自己的“ChatGPT時刻”。
這一次,終于輪到了華人?
在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華人的身份總是在國內受到額外的關注。
比如大家會關注OpenAI的華人工程師,關注馬斯克超過三分之一的華人團隊,關注時代周刊“全球百大AI人物”榜單中的華人入圍數量。
雖然華人在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占據重要的地位,也做出過許多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到目前為止,引領世界科技浪潮的華人角色仍然屈指可數。
但這一次不同,如果行為克隆(BL)成為打開人形機器人大門的鑰匙,那華人也將站在世界科技變革的中心。
作為一款家政機器人,Mobile ALOHA由斯坦福大學的華人團隊研發,其核心成員包括Zipeng Fu、Tony Z.Zhao和他們的導師Chelsea Finn。其中Zipeng Fu是項目共同負責人,他是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計算機學博士生,也是谷歌Deep Mind學生研究員。Tony Z. Zhao則是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博士生。
▲Mobile ALOHA主創團隊
雖然我們前面在討論人形機器人,并認為Mobile ALOHA能夠為人形機器人的訓練帶來變革,但從外觀上講,Mobile ALOHA和“人形”幾乎毫不相關。
Mobile ALOHA的構造極其簡單,1個移動底座(AgileX Tracer AGV);兩只手臂(ViperX 300),配有2個腕部攝像頭和1個頂部攝像頭,然后在底座上搭配有機載電源和計算設備。
它的實物長這樣:
▲Mobile ALOHA樣機
Mobile ALOHA的操作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真人遙控操作,另一種是全自動操作。
在遙控模式下,操控者可以將自己的腰部和底座連接,通過扭動腰部直接驅動輪子實現移動控制,同時,操作人員可以通過后端的機械臂控制前端的機械臂。而在自動模式下,這一切都由計算機在統一操控。
和特斯拉Optimus Gen 2的演示視頻并非機器人獨立操作的一樣,X平臺上廣泛流傳的Mobile ALOHA的演示視頻也并非由機器人獨立完成,而更多是兩種模式混合下的操作結果。
▲X平臺截圖
但即便如此,Mobile ALOHA的操作,也給機器人訓練帶來巨大的突破。比如像炒個蝦仁、擦拭酒瓶、沖洗盤子等簡單的動作,只需要操作員手把手帶著機器人重復50次,機器人就能夠學會并自主操作。
這個過程,就類似小時候,媽媽手把手帶著我們握筆和寫字一樣。但模仿學習的過程對于人類來說,其實并不容易,對機器人來說就更是如此了。
2018年,波士頓動力一段機器人翻跟頭、跨越障礙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成為國內對人形機器人最早的科普。大家當時普遍驚訝于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對于特技動作的控制能力,但實際上,對于機器人來說,實現翻跟頭、跳躍、鞠躬,要比實現做家務簡單多了。
這種現象有一個專有名詞——“莫拉維克悖論”。
這個概念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學領域的先驅漢斯·莫拉維克提出的,它描述了在計算機和機器人系統中一個有趣且非直觀的現象:對于人類來說簡單的感知和運動任務,對計算機和機器人而言卻異常困難;而相反,人類認為復雜的邏輯和抽象思維任務,對計算機來說卻相對容易。
Mobile ALOHA之所以能夠如此輕松地完成一些簡單動作,關鍵在于斯坦福團隊在機器人模仿學習能力上的突破。
模仿學習有幾個“難啃”的骨頭。
比如復雜的感知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模仿學習要求機器人需要高度發達的感知能力,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輸入的綜合處理,以理解和模仿人類行為。
比如精確的動作復制能力,人類的動作細微且流暢,機器人如果要精確復制,不僅需要復雜的機械結構,還需要高度精確動作控制算法。
最后還有機器人的多樣性和泛化能力,人類可以將學過的技能在多種不同場景中復用,但對于機器人來說,每一個新的場景都是一次新的學習。
為了應對這些難題,機器學習領域開發了各種不同的模仿學習方法,其中主流的方法有三個,包括行為克隆(BL)、逆強化學習(IRL)和生成對抗模仿學習(GAIL)。
對于Mobile ALOHA,它的目標只是為了完成簡單動作,泛化要求低,且希望在短期內看到效果。所以他們選擇了行為克隆(BL)的方法。
簡單來說,行為克隆是一種將觀察映射到行動的方法。比如我們看到有人舉著手向你迎面走來,你可能會下意識地擊掌,比如在你打電話的時候,別人給你任何東西,你都會下意識地接住。
行為克隆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將一部分場景與機器人的行為進行對應。確定了模仿學習的路徑后,Mobile ALOHA其實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是移動問題。在傳統的行為克隆學習方法里,機器人可以學習各種原始技能,比如簡單的“拾取”和“放置”,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更多場景需要機器人具備調動全身運動的靈活性,比如煎完蝦滑后,需要機器人移步到身后的餐桌,將蝦滑倒入碗中,這就要求機器人會舉起鍋、移步、轉身、反手倒入等。
Mobile ALOHA通過將其安裝在輪式底座上,擴展了原始ALOHA的功能,即低成本、靈巧的雙手操縱木偶裝置。
其次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高效率數據搜集的問題。Mobile ALOHA通過執行監督行為克隆,與現有靜態ALOHA數據集的聯合訓練,可以提高移動操作任務的能力。
最后則是復合性誤差的問題。前面提到行為克隆模仿學習將“狀態”和“行為”深度綁定,所以一旦機器人的“行為”產生誤差,就可能改變預期的狀態,從而下一個行為產生偏差。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斯坦福團隊從神經科學獲得靈感,將獨立的動作組合成一個單元,簡單地說,就是將一系列“狀態”進行打包,以單元為單位執行所有“動作”,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誤差,提升執行效率。
這一套方法叫做ACT算法(Action Chunking with Transformers,簡稱ACT),它的核心思想是將復雜的決策過程分解成更小、更易管理的“行動塊”(action chunks),從而提高決策的效率和質量。
Mobile ALOHA不僅讓大眾享受了一場機器人做飯的視覺“盛宴”,更酷的是它讓機器人的模仿學習能力又上了一個臺階,它在數據和算法層面的創新,為機器人迎來“ChatGPT時刻”帶來更多可能性。
人形機器人,走到爆發前夜?
2018年,從波士頓動力依靠機器狗火出圈之后,機器人賽道就開始被更多行業所關注。2022年10月,特斯拉首款人形機器人在AI Day上初次亮相,將這個賽道徹底推向高潮。
從此之后,從太平洋的東岸到西岸,各類機器人創業公司層出不窮。
一直以來,機器人賽道都在快速發展,且從來不缺競爭者。
比如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2022年登上AI Day的舞臺時,它還如一個老人步履蹣跚,需要人扶著;但到了2023年,Optimus Gen 2就已經能夠和人類揮手致意,甚至90度彎腰屈伸。
1月底,Magic Lab人形機器人“翻跟斗”的視頻在網上爆火,這是一家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因為跳躍、后空翻等場景的優秀表現,被網友稱為波士頓動力的挑戰者。
▲Magic Lab人形機器人
這樣的機器人,甚至還會制作咖啡“拉花”。
▲Magic Lab人形機器人的咖啡拉花
再往前看,2023年8月,宇樹科技發布H1人形機器人,它的行走速度超過1.5m/s,潛在的運動性能可以達到5m/s以上。
▲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
2023年12月底,國內人形機器人公司優必選在港交所上市,被稱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按照規劃,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主要聚焦在工業制造、商用服務和家庭陪伴等三大場景。
而回顧整個2023年,機器人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也被市場普遍認為是除了AI和商業航天之外,全球范圍內最重要的技術發展。
所以盡管如今人形機器人還處在起步階段,但其中蘊藏的巨大潛力卻早已經掩蓋不住。
根據IFR和中國電子學會數據,參照其他電子產品滲透率超過20%后將爆發式增長,2023—2030年,按年均復合增長率30%測算,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約8700億元。
▲圖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形機器人及配件相關的投融資活動也相當活躍。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底,中國智能機器人行業投資事件數量達139件,投資金額達844.62億元,投資領域包括人形機器人、智能仿生機器人、智能機械手、智能協作機器人等。”
到了2024年,雖然時間過去還不到一個月,人形機器人賽道卻已經產生了2筆大額融資。
先是國內人形機器人研發公司“星動紀元”宣布獲得由聯想創投領投,金鼎資本、清控天誠跟投,老股東世紀金源超額追投的超億元天使輪融資。不久之后,來自挪威的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1X Technologies(簡稱:1X)也宣布完成了1億美元的B輪融資。1X在2023年就曾獲得由OpenAI創業基金領投的2350萬美元融資,成為OpenAI投資的第一家硬件公司。
資本市場對人形機器人青睞有加,因為人形機器人賽道落地不僅會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其眾多零部件組建的上下游生態,也會形成一個巨大的配件生態供應鏈市場。
根據阿里云《中國機器人產業圖譜及云上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機器人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核心零部件研發與生產、中游本體制造和系統集成, 以及下游各行各業的具體應用等三方面 ,每一個環節都充斥著配件市場的新機遇。
▲圖源:行行查研究中心
2023年10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意見》的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
機器人將帶動整個工業制造轉型升級、可能成為新的支柱型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
1972年,早稻田大學加藤實驗室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人形機器人WABOT-1,它每走一步需要45秒,但它的第一步跨出人類人形機器人歷史性的一刻。
52年后,載著大模型和多樣化的技術路線,人形機器人或許也將迎來它的“ChatGPT時刻”。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