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盧魚
來源 | 巨潮WAVE
不同于常人,林園向來是A股市場上頗受關注的私募大佬之一。
10月16日,他罕見地公開了一次激進的抄底宣言——跟投旗下所有產品新增凈申購額的20%。這被大量A股投資者、分析人士們解讀為積極看多后市,甚至是中國資本市場見底的信號。
雖然10月23日A股指數“毫無理由”的下跌讓市場情緒幾近崩潰,但隨后幾天大盤走勢卻有所企穩,上證指數從2923.51回升到了3017.78,10月27日兩市成交額更是高達9659.42億元,出現了久違的放量。
在此之前,林園今年正在經歷從業30年來最嚴峻的挑戰——旗下產品前三季度的收益均為負,來自市場大大小小的質疑聲音不斷。
身為這個市場上最資深的長期主義者之一,林園如碉堡一般守衛著中國式價值投資最后的榮光。于一片凄風之中,他對后市的判斷仍然保持樂觀,對投資這項事業仍然積極看待。就像他在9月底對市場評論的那樣:
在這個位置不見得是最低點,但是我們覺得離最低也不遠了,最大可能也就是還有30%的下跌。但如果往上看,我們覺得是10倍甚至更多。所以從投資性價比來講,現在這個位置是值得投資的。
白馬災年
業績變臉與市場出清下的白馬股大跌之年。
10月20日、23日A股繼續走弱,不少優質白馬股加速補跌,約20家只“茅寧組合”個股創下了近300個交易日內股價新低,金龍魚、中國中免、海天味業、通策醫療、片仔癀、歌爾股份等都在此列。
白馬股股價大跌,一部分原因是業績大變臉,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市場在加速出清,幫A股探底。
以金龍魚為例,有著“油茅”之稱、創下創業板IPO募資金額最高紀錄的這家行業龍頭,在今年8月時交出了一份相當慘烈的財報。
2023上半年,金龍魚實現營業收入1,187億元,同比下降0.6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66億元,同比下降51.1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0.14億元,同比下降99.40%。
半年報一經披露,金龍魚便遭到資本市場瘋狂拋售,當天盤中金龍魚股價一度暴跌超11%。拉長周期來看,自2020年10月上市至今,在2021年1月創下歷史最高價之后,金龍魚股價便一路走低,股價下挫約80%。
回想金龍魚上市之初廣受投資者追捧,還獲得了林園等大佬的高調站臺,在今年5月的股東大會上,林園亦有現身,表達了持續看好金龍魚長期發展前景的觀點。但隨著金龍魚股價的崩盤,林園在這支股票上的操作也引發了不少爭議。
早在2020年Q4,林園旗下的12號和158號私募基金就登上了金龍魚十大流通股東行列,分別買入了137.08萬股、115.15萬股。
到2021年Q1時,林園旗下的166號買入133.21萬股、24號買入94.96萬股,成為新晉十大流通股東。但金龍魚因為業績不達預期,股價在2021年第一季度時回撤了28.5%,新建倉的兩只基金大概率當時就已產生較大損失。
信奉“不要怕高,怕高就是苦命人”的林園選擇了逆勢加倉,以至于到2022年初所有重倉金龍魚的產品凈值下跌都超過了20%。
后期,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林園旗下4只基金均從金龍魚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了。雖然本人一直都沒有明確的答復,但市場猜測林園可能在金龍魚股價65元左右時,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減倉處理,認輸退場。
不過林園在與投資者互動交流時,仍然沒有停止過對金龍魚這種帶有壟斷性的消費龍頭的“推崇”,同時表示“其他人看不懂就不要買”。不過在如今的A股行情下,相信看不懂的人有很多。
都說業績是支撐股價的關鍵,但根據Wind數據篩選的99只白馬股進行統計后發現,他們的凈利潤同比增長是全A股平均數的近1.9倍,但股價回撤卻與全A股幾乎持平。
究其原因,從A股歷史的表現來看,在市場探底階段過程中,往往會發生白馬股補跌的非理性殺跌現象。因為許多基民感到恐慌想離場時,跌幅較小、流動性較好的白馬股,反而會成為機構投資者競相拋售的對象。
信心匱乏
這種程度的看空似乎有些過于夸張了。
隨著“殺白馬”行情的上演,“3000點保衛戰”越發膠著,“國家隊”不僅增持四大行、指數ETF,更決定在四季度增發1萬億元國債,以提振信心與預期、擴大總需求。
信心恐怕是當下最緊缺的東西了。比起人口紅利消失引起的需求不足,對未來缺乏信心導致的不敢消費,更像是很多問題的癥結所在。
一般來說,消費、醫療等剛需行業更有穿越周期的力量,雖然在近年來的結構性牛市中風光不再,但白酒和醫藥依然是公募基金布局主流,2023Q3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并未出現多少新能源、人工智能板塊的身影。
作為投資老將的林園,一直以來有著清晰的投資主線,就是與嘴巴相關的壟斷消費品、與三大病相關的醫藥醫療公司。
如果和這幾年的半導體、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熱門板塊相比較,很多投資者可能會給消費和醫藥行業的投資價值打個問號,甚至認為這些行業的投資邏輯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誠然消費、醫療行業如今正面對消費降級、醫療醫藥反腐等諸多問題的困擾,但反應在二級市場,這種程度的看空似乎有些過于夸張了。
消費方面,根據商務部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83.2%,比上半年提高6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的貢獻率達到94.8%,消費市場在各方努力下持續恢復向好。
居民消費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前三季度,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1.6%,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37.5%,“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廣交會上占比達到64.1%,比疫情前增長15.6%,成為了消費數據中的亮點。
可見消費是具備強大韌性的——新生兒數量減少、人口紅利消失都不等同于消費需求的斷崖式下跌。一方面,新開拓的海外市場可以填補上空缺,另一方面,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不停歇,經濟好轉、信心增強之后,消費上的投入自然就會增加。
以食品飲料板塊為例,板塊指數從2013年的6205.87上漲到2020年的28845.89,雖然之后估值有所下滑,但仍能維持在23000左右,十年間的板塊漲幅約2.7倍,遠遠好于大盤表現,也證明了消費行業的長期投資價值。
醫療健康行業公司也是同理,老齡化社會對醫療醫藥的需求更會保持強勁,林園所關注的三大慢性病(糖尿病、心臟病、心腦血管病),因為患病率較高,且患者需長期服藥,在全球范圍內都能獲得較高的利潤空間。
在不斷擴容的A股市場里,板塊類型尤其各式概念層出不窮,追逐熱點實際上會削弱人們深度研究行業、企業價值的能力,也會讓人們對于熱點之外的行業、企業的價值茫然無視。
長期執著
長期主義者眼中投資的好時機。
投資并獲取超額收益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林園的觀點,想在資本市場賺到第一個百萬,對于大部分白手起家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林園在近期的采訪中提到,“可能第11年、第12年還感覺沒賺錢,甚至還在虧損。但是到15年,按照我們的方法,我目前沒有見到一個還懼怕股市的。不懼怕股市,是因為從股市賺到了錢。”
這個方法簡單總結來說就是,買股票就是買未來盈利確定的公司,按照“行業+壟斷+成癮”的判斷方法,在選股時讓投資回報更加具有確定性,然后長期持有,直至滿意的價位。
在長期持有的同時,林園既會打新也會跟著行情做一些波段,在選股和建倉上都會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我們看好某個行業的話,建倉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以醫藥股為例,大家都知道林園對片仔癀的鐘愛,自2018年二季度開始,林園投資旗下多只私募基金產品前十大重倉股中就出現了片仔癀的身影,單只基金持股市值均超億元。
2022年底,林園還罕見地為片仔癀帶貨,稱“過去一周同事們基本上都陽了,我每天早上含這,我沒有事,我覺得效果特別好,貴是有道理的。”
片仔癀的功效到底有沒有那么神奇,答案見仁見智,但是從業績來看,在公司核心單品片仔癀的貢獻下,其肝病用藥 2023Q3實現13.11億收,同比增長30.74%,前三季度實現35.62億收入,同比增長19.84%,片仔癀的核心業務穩定增長。
雖然片仔癀的股價在2022年后幾乎腰斬,但對于2018年就入場的林園來說仍有不少浮盈,加上片仔癀稀缺性+高毛利構建起來的“護城河”,也足夠支撐林園繼續持重倉片仔癀的股票了。
除了集中布局的中藥和三大病相關投資標的,他也會關注醫藥領域的新熱點,比如近期爆火的新型減肥藥GLP-1,林園就表示已親身使用過,只是目前“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按照林園的建倉習慣,也許他會慢慢觀察新型減肥藥的應用效果,等到有確定的利潤空間和市場回報時再開始投資操作。
但最終,不論是酒還是中藥還是西藥,林園看的絕大多數公司和股票,確實是如他所說的,是和嘴巴相關的那些。
寫在最后
想想林園每年都會重點研究30家公司的股票,建倉前對所投行業還要先花費數年進行了解,普通投資者就該明白,自己想靠照抄林園等大佬的“作業”就實現投資收益并不可取。
普通投資者只看到了機構投資者少數重倉的股票,卻不知道背后用來降低風險的投資組合是什么,買入賣出的價位、具體的操作手法又是什么,最后長期投資要么變成了長期一動不動的投資,要么就變成了看長做短。
林園的長期主義更多體現在,永遠相信市場上存在投資機會,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好的投資時點,找準逢低吸納的時機。關鍵是,并沒有因為市場的變化而徹底調整自己的投資風格,也沒有試圖賺到市場里的每一波行情。
或許,這才是投資者能夠穿越牛熊的秘訣:只賺自己真正熟悉了解的那一份錢,對于其他的那些躁動與狂熱,選擇放棄。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