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還是變革?
文|星暉
編|石燦
“這是AI畫的嗎?”
又一個試探發問的帖子浮出水面,配圖是手游《王者榮耀》發布于2023年3月的新皮膚宣傳海報。
玩家小暢很快看到了這個問題,她沒有打算回復樓主,而是輕巧地給前排評論點了個贊。
事實上,在聚集了16萬個王者玩家的豆瓣小組,“AI與否”的話題已經持續了許多天。流行的粉色頭像與默認用戶名“momo”混成一片,使論辯真真假假、難分敵我,仿佛某種隱喻。
小暢告訴我,她相信所謂AI作畫的推測,只是沒想到一切來得這么突然。“之前我還在微博吃二次元游戲的瓜,結果現在一不小心就輪到自家‘塌房’了。”
顯然,相比于包覆全行業的技術浪潮,一張海報所引發的聲量只算是極小的水花。然而水花躍起的速度比人們預想得都更快。不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對AI的猜忌已經從二次元新秀彌漫到老牌國民手游的身上。
這些微小的、難覓回應的爭議與抗辯,和大廠小廠每一句驚嘆于AI效能的贊嘆聲遙相呼應,一道奏響了變革的序曲。
打開潘多拉的盒子
在鑒別AI作畫的眾多技巧中,至高法則往往只有一句:“AI不會畫手。”
這樣的共識最近一次走入大眾視野,正是源于小暢口中的“吃瓜”見聞。
那是不久前的2月,微博名為“卜爾Q”的畫師公開分享自己為手游《白夜極光》繪制的情人節賀圖。很快,有網友察覺了其中AI作畫的痕跡,指出手腳部位的處理十分怪異,一場軒然大波由此而起。
圖源微博
如今,被冒犯的畫手常用“尸塊”來描述AI的畫作。這個稱謂意在提醒人們,AI出圖的前提是大量學習現成畫作,本質上是以眾多前輩畫師的心血為燃料,燃燒本身卻從未征得畫師群體的許可。
在新技術興起的當下,海內外針對這一領域的版權規則尚不明晰。甚至早在畫師們反應過來之前,諸多以功能強大著稱的AI作畫工具已經完成了便利的初始積累。
互聯網上公開的作品都是食材,被模仿的畫師也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何地遭受了無聲的“掠奪”。
坦誠地講,更早之前AI繪畫工具飛速迭代時,美術從業者們就已嗅到了風雨欲來的不安氣息。但那時還有一層窗戶紙始終未被捅破,即商稿,尤其是知名游戲產品的商稿。
一旦AI繪畫插手商用范疇,就意味著最后的防線也被徹底撕開。到了這一步,從畫師肩膀上誕生的工具開始直接擠占人的生存空間,無差別地對中下層畫師造成毀滅性打擊,傳統的從業路徑可能被直接截斷。
這也是為什么,卜爾Q的舉動如此迅捷地引發了眾怒。哪怕是不曾接觸過《白夜極光》這款游戲的人,也能體會到一種無可阻擋的震悚:爭奪工作的紅線一旦被越過,再沒有人愿意收回腳步。
這一事件在輿論漩渦中不斷發酵,最終以兩則公告草草收尾。
2月16日凌晨,《白夜極光》的幕后團隊巡回犬工作室發文強調立場:“我們美術團隊對AI作畫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我們不會在我們的產品中使用AI作畫,絕不希望合作老師提交使用AI制圖的工作成果,絕不希望我們的合作方制作、使用AI作畫的宣傳物料。”
圖源微博
畫師卜爾Q方面則回應稱,“成圖中在一些局部出現了不妥的處理方式”,為此公開道歉。
評論區前排,有人重新翻出了2017年卜爾Q送給初學者的建議。那時的卜爾Q這樣說道:“一定不要開特別高的抖動修正,那些線是機器算出來的,不是你畫出來的,永遠不要放棄手繪……”
此后,人們變得比以往更為敏感。從卜爾Q被質疑的那一天起,不斷有畫師在壓力下“自證清白”,一條AI作畫的猜疑鏈蔓延開去。
3月29日,信任危機覆蓋了一個受眾更龐大的游戲,《王者榮耀》。
小暢記得,新皮膚官方宣傳視頻發布后沒多久,微博和豆瓣就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起初只是有人發帖試探:“應該是有畫師修過的,但場景真的好ai啊……”
陸陸續續有人附和,疑點從場景轉移到人物本身,一條回復拿到了破百的點贊數:“真用了ai也可能,我游戲行業的朋友說現在很多項目美術已經在用ai了。”
接著,不論微博、B站還是小紅書,都有越來越多的玩家提出質疑。角色粉絲拿紅筆圈出海報中各處可疑的局部,并準備了一整套專業理論武裝自己。
圖源微博
他們一邊為眾人科普AI作畫的特征與破綻,一邊強調《白夜極光》事件的歷史教訓,極力貶斥游戲公司的敷衍怠惰——在這里,被抨擊的對象自然是騰訊,中國游戲行業最具分量的存在。
另一邊,在男性玩家占比更大的NGA或虎撲討論版,幾乎沒有人關注新皮膚的AI爭議。
老JR劉偉認為,即使沒有這些AI繪畫的痕跡,批評聲恐怕依然不會小。“皮膚剛出的時候總會挨罵的,罵多罵少的問題,就看粉絲戰斗力強不強。”
根據他的經驗,熱門游戲的皮膚設計永遠眾口難調,曾經承受粉絲罵聲的對象是美術團隊,現在只不過是把靶子換成了“AI”而已。
不過劉偉也承認,如果這件事真能得到“實錘”,那么性質就大不一樣了。“而且這個皮膚還是要抽獎的。”劉偉補充道。
抽獎,意味著玩家的預期花費比平常更高。按照樸素的消費觀,一分錢一分貨,更高的價格理應獲得更好的產品。現在的問題是,AI的“劣質”產出顯然對不起用戶。
在皮膚所對應角色的微博超話,正是這一點令粉絲們出離憤怒。他們在《王者榮耀》的官方微博下反復表達訴求,言辭尖銳的文案中多次強調“600塊”這個投入數字,將現有海報批評得一無是處,并質問道:“玩家的錢是大風刮來的嗎?”
那么,如果這個問題得到改善呢?比方說,假使有一天AI繪制出了精細程度不遜于人工的作品,玩家們是否會買賬呢?
在小紅書,一則討論AI作畫的圖文收獲了超過1500條激烈討論。人們用機器制品與手工藝品的關系作為類比,根據日常經驗,即便現代機器制品的精良程度不輸手工藝品,但后者的價格往往要更高。
落到游戲身上,玩家們認為游戲廠商之所以有意愿推進AI創作,無疑意味著這種模式相較人工成本更低。相對應的,用戶得到的產品相當于從“手工藝品”轉為了“機器制品”,所以售價應該隨之降低——不過誰都知道,“便于降價”恐怕不是廣大廠商歡迎AI的原因。
矛盾就這樣出現,但故事沒能真正講下去。因為任憑玩家踏平宣傳視頻的評論區,王者官方始終沒有做出任何正面回應。
支持者相信,幕后團隊本就沒有必要理會這些捕風捉影。畢竟,在沒有實質性證據的情況下,難道未來每一張宣傳物料都要經歷“剖腹看涼粉”嗎?
而反對者也不肯改變想法。在小暢的眼里,真正的證據其實早已出現了:那張帶有爭議的海報并未被收錄在王者官方的原畫集中。
只可惜,這是一個少有人留意的、相當迂回的線索。單個角色的粉絲難成氣候,在多數人的沉默之中,討說法的聲音漸漸微弱,小暢以為已經沒有誰還在意這件事了。
直到4月10日,當她點開又一個新皮膚海報的爆料貼時,發現有人早早便擔憂地發問:“是不是ai畫的?”
盡管此時,這張偷跑的圖片只是一片模糊,壓根還沒到能驗證細節的環節,但是猜想揮之不去,隱秘的疑云盤繞在另一個候場角色的頭頂。盒子已經打開了。
過去與未來的東風
在宏觀層面,AI講述著另一個故事。
繪畫不是生成式AI唯一引起抗議的領域,中國玩家也不是唯一對此敏感的用戶。
在落幕不久的2023GDC大會上,育碧推出的AI文案輔助工具Ghostwriter賺足了開發者們的眼球。但與此同時,Ghostwriter也帶來了超出育碧預期的反對聲,演示視頻的點踩數遠遠超過了點贊量,引得官方連連澄清解釋,試圖緩和風評。
從定位上看,Ghostwriter就像一個專門為游戲文案定制的微軟Copilot,主要用于游戲角色的對白部分。它能幫助文案策劃生成草稿,策劃們則在此基礎上進行潤色。
圖源Ghostwriter演示視頻
在實際操作中,文案策劃需要給Ghostwriter提供角色的背景信息,選定人物的輸出風格,然后在Ghostwirter生成的文本選項中進行抉擇和打磨,最終得到可用的對白素材。
接著,這些經過文案策劃打磨的內容又會被返還給Ghostwriter,用來幫助它繼續學習人類,提高未來的起草水準。
那么,為什么看似美好的功能會廣受差評?
道理和AI繪畫之爭議相似。一方面,人們質疑育碧的動機,認為它設計這種工具是為了砸掉文案策劃的飯碗,讓AI取代人的地位,從而縮減開支。另一方面,也有用戶懷疑機器批量生產的文本質量是否可靠。
打個比方,如果文案策劃們在游戲項目中采用了Ghostwriter,那他們其實并不參與對白文本的實際寫作,而是更接近考官的角色,就像老師批閱學生作業那樣工作。
按照育碧的設想,人對AI的監督修正日積月累,AI產出的內容會臻于完善。那么終有一日,文案策劃的職業生命將終結在自己調教出的Ghostwriter手中,比工具的名字更像無處立身的游魂。
即使不考慮極端情況,這或許也意味著“靈感”的消亡。那些在創作實踐中靈光乍現的瞬間,未來都將湮沒在AI的作業本里。
更別提這些年來育碧式罐頭產品本就飽受非議,如此“缺少靈魂”、變本加厲的創作思路自然難討玩家歡心。
不過,縱使輿論嘩然,育碧也絲毫沒有動搖過發展Ghostwriter的決心。
深諳3A作品之道的育碧比誰都明了,開放世界大作注定越來越卷,既然如此,其中的NPC文本量只會越發巨大,所以Ghostwriter的應用前景必然一片光明。
甚至可以這么說,從廠商的視角看,AI所承擔的職責越是挑戰神經,反倒越證明它切中了一線開發的痛點。在這種情況下,“高效低成本”的誘惑遠勝于開拓荒野的阻力。
同樣的,哪怕本土美術從業者不斷表達擔憂,但國內大廠都沒有停下引入AI作圖的腳步。寫明AI標簽的招聘信息越來越常見,AI美術人才爭奪戰猝不及防地拉開了帷幕。
沒有人能阻擋生成式AI的腳步,現在的懸念只是,它們將以怎樣的節奏深入參與游戲生產的管線?
在AI登上頭版頭條之前,滴漏便開始了。發展到今天,AI創造的可能性已經滲透到了海內外游戲產業的方方面面。
說AI配音,我們會想起網易與米哈游。二者都利用AI相關技術為旗下游戲完成配音,以此抵抗人工配音帶來的不確定性,為業界開創了新的解決方案。
談起AI做游戲,我們會看到Roblox。Roblox一直倡導讓用戶自發創作游戲,如今生成式AI技術不斷演進,Roblox也順勢發布了更多輔助創作工具,比如Code Assist和Material Generator,都旨在探索自動化編碼的可行性。
聊ChatGPT帶來的大模型熱,游戲公司也從未缺席。老游戲這邊,《會說話的湯姆貓》有望在AI助力下進化為“會聊天的湯姆貓”。新游戲那里,網易旗下重磅新作《逆水寒》手游高調官宣將實裝國內首個游戲GPT,讓NPC“活”起來。
圖源微博
從更宏觀的層面看,主流大廠對游戲AI熱的對策可以劃分為兩類。
其一自然是接入主流AI服務,比如在百度“文心一言”發布后,眼尖的人會發現巨人網絡、中手游等游戲公司正是“文心一言”的首批生態合作伙伴。
其二則是自主研發AI技術,這無疑是一條更豪橫也更艱難的道路。騰訊、網易的AI Lab分別成立于2016年和2017年,前后腳踩中時代的鼓點。
騰訊AI Lab的應用方向與集團業務相匹配,大致可以分為內容、游戲、社交和平臺工具這四類。網易伏羲實驗室和網易互娛AI Lab也做出過許多摸得著的成果,就比如前面說到的AI配音,以及契合元宇宙趨勢的“瑤臺”虛擬平臺等等。
作為游戲圈的后起之秀,米哈游也成立了自家的逆熵科技研究院,落后兩位大哥半個身位。“逆熵”的說法與米家游戲的內容息息相關,在保留二次元本色的同時期盼用AI解放團隊生產力。
同時,米哈游還參與了中國AI創業公司MiniMax的多輪投資,有心憑此補上本土大模型的學費。
尾聲
2023年的春天,幾乎每個互聯網人的嘴邊都掛著“AI”“ChatGPT”之類的字眼,虛張聲勢中含著那么一點虔誠和敬畏。復讀同一個詞匯的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倒是比AI更像機器人。
AI所帶來的冰火兩重天從未如此明顯。
每隔幾天,我們就能聽說一則“游戲外包團隊被裁撤”的軼聞,今天是翻譯,明天是美術,后天不知道會不會是文案。
同樣每隔幾天,我們也能聽聞火熱的資本快訊。數不清的投資人和創業者涌入賽道,大模型共新算力一色,資深FA與高校博士齊飛。
時至今日,大大小小的游戲公司都已被卷入浪潮,它們活躍在所有可能的環節之中:研發、投資、應用,快馬加鞭,狂飆不歇。
即使是最保守的游戲從業者,也不得不承認時代的車輪難以阻擋。不被舊船拋下的唯一方案,就是買一張新巨輪的船票。
從微觀的抗拒望到宏觀的競逐,在這個躁動的春天,你我可能已經見證了歷史的轉折點。
注:小暢、劉偉為化名。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