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設為書簽 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載桌面快捷方式。點擊下載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頁 | 新浪導航

小米硬件“不爭氣”,拖累整體業績

2023-03-28 09:04:22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獨角獸挖掘機   

  行業入冬,小米失速。

  手工勞動/獸姐

  手工編輯 /角叔

  出品/獨角獸挖掘機

  市場需求收縮、供應鏈面對沖擊、地緣環境日益復雜等多重因素疊加,幾乎讓所有行業在壓力的洪流中艱難度過了2022年。在眾多行業中,智能手機行業所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

  據行研機構IDC報告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292萬臺,同比下降12.6%;2022年全年出貨量約為2.86億臺,同比下降13.2%,創有史以來的最大降幅。時隔十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再次回落至3億臺水位線以下。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盡管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在2022年第四季度、2022年全年分別為3270萬臺和1.5億臺,幾乎占到國內行業整體出貨量一半以上,但相較于上一年同期的4410萬臺和1.9億臺,還是出現比行業更大的下滑,降幅分別達到25.9%和21.1%。

  這種情況讓小米不得不調整經營策略。3月24日,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2022年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宏觀環境會逐步轉好,但全面復蘇仍需一點時間,因此小米將會啟動“規模與利潤并重”的新經營戰略,強化風險管控,注重穩健經營。

  是的,負重前行下,小米開始著急賺錢了。

  01

  硬件“不爭氣”,拖累整體業績

  根據小米集團2022年財報內容,公司全年營收錄得2800.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283.1億元下降14.7%。

  2022年全年經營利潤為28.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60.3億元陡降89.2%;年內利潤為25.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92.8億元下降87.0%;2022年經調整利潤為85.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20.4億元下降61.4%。

  從營收、利潤等幾項核心財務指標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來看,小米經營頹勢已盡顯無遺。

  在收入結構方面,構成小米總營收的核心業務板塊主要有三個部分: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三大業務2022年全年收入分別為1672.2億元、797.9億元和283.2億元,對應的營收占比為59.7%、28.5%和10.1%。

  可以看出,盡管智能手機的收入占比已從2021年的63.6%降至2022年的59.7%,且2022年該業務收入較上一年同期的2088.7億元同比下滑19.9%,但手機業務仍是收入貢獻度最大的業務板塊,也是小米的“基本盤”。

  只不過,小米的智能手機業務在2022年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拆分至單季便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這種情況——

  2022年一季度,該業務收入同比下滑11.1%,如果不考慮2020年二季度那次僅1.2%微降,那么一季度超兩位數的下滑,則成為小米手機由增長轉入萎縮的“拐點”;

  此后幾個季度,手機業務便陷入持續低迷狀態中,2022年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該業務收入分別同比下滑28.5%、11.1%和27.3%。

  當然,造成這種局面主要原因來自宏觀經濟萎靡下,市場充斥著各種不確定性,使得人們對于電子產品消費意愿銳減,需求端的疲軟自然會傳導給供給端,作為小米最大的收入來源,手機業務的失速也拖累了公司的整體業績。

  但需要肯定的是,盡管小米手機2022年出貨量有所萎縮,且75%都是銷往境外市場(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海外實現“規模”靠的是中低端機型),但從數據上看,出貨均價(ASP)和毛利率表現較為穩健。

  比如2022年四季度,小米中國大陸地區智能手機ASP同比增長超14%。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得益于高端機型“高端穩價”策略、軟硬件協同及影像升級等戰略的推行,小米手機的ASP已實現連年上漲,2022年達到1111元。

  毛利率方面,2022年四季度,手機業務毛利率為8.2%,雖較去年同期的10.1%下降了1.9個百分點,但分析人士指出,導致手機毛利率下降的原因是公司在近幾個季度內,一直通過增加促銷力度去庫存,這些是造成毛利率被侵蝕的主要原因。

  隨著小米12S Ultra、折疊屏旗艦MIX Fold2,以及連續七周占據大陸地區4000-6000元價位段安卓陣營排名第一的Xiaomi13系列等一些高端機型的持續走量,這有望帶動小米手機業務ASP和毛利率的進一步抬高。

  02

  狂飆的大家電,托不起IoT下滑

  于小米生態而言,手機業務是“壓艙石”一樣的存在,但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在2018年開始就被小米按照“第二增長曲線”,進行重點培育:

  當年,小米提出“手機+AIoT雙引擎”的戰略升級,并稱未來5年拿出100億元All in AIoT。到了2019年,也就是小米提出戰略升級的第二年,公司高層就再次強調IoT業務的重要性,并計劃在這一領域加大投入,未來5年將至少投入500億元。

  經過數年積累,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SKU眾多,可以分為三大類,即智能電視及筆記本電腦業務、大家電業務和可穿戴設備業務。2022年,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為797.9億元,占比總營收的28.5%。

  在IoT業務三大類別當中,大家電品類(包括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產品)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收入同比增長高達40%,也是2022年財報中為數不多的亮點。

  2022年8月,小米在一場發布會發布了兩款大家電產品,一款是米家分區洗烘一體機,售價為4999元;一款是米家智能凈煙機,售價3699元。從這兩款產品的售價來看,小米想要打造的大家電市場形象已不再是“便宜”,而是一種偏高端的思路。

  只不過,大家電的高增長,依然難以帶動整體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的下滑。

  從增勢來看,2019年,小米的IoT生消品業務收入同比增長達到41.7%,雖然較2018年87%的增長速度降低超一半,但客觀來看仍屬于高增長;到了2020年,IoT生消品業務收入的同比增長進一步降低,變得僅有8.6%。

  2021年,IoT生消品業務表現換了一副嶄新的面孔,該業務收入年內的同比增長反彈至26.1%,這讓市場開始重新看待這個業務板塊,但好景不長,2022年,小米IoT生消品業務卻“扭增為減”,同比下滑6.1%,降幅僅次于手機業務。

  小米曾在2020年對Iot業務的戰略規劃再次升級,將“手機+AIoT”進化為“手機×AIoT”。當時就有業內人士分析后給出這樣的結論:表面上或只是一個符號的改變,但底層確實發展邏輯的變化。

  升級前,看重的是手機業務和IoT業務的并行發展;而升級后則更看重兩大核心業務的協同能力,通過軟、硬件服務能力的融合與配合,吸引和綁定更多的消費用戶,并潛移默化提升他們的LTV。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個戰略轉變一方面自然是出于小米對IoT業務扛起營收大旗的迫切希望,而另一方面或多或少也潛藏著這樣一種可能,就是AIoT的業務成長并沒有公司此前預期順利。

  03

  降本增效,研發繼續追加

  過去一年里,迫于外部環境多變、自身業務低迷等方面的種種無奈,小米如其他互聯網大廠一樣,也啟動了員工優化計劃,畢竟這恐怕也是眼下最直接的降本增效之法。

  小米涉及的員工優化,主要以手機業務板塊和IoT業務板塊為主。

  僅2022年四季度,小米單季減少了2771名員工,集團員工人數從2022年三季度末的35314人減少到同年底的32543人。

  盡管小米已開始通過減員優化財務結構,但從財報數據上看,費用支出卻不降反增,除了為去庫存而投入進來的促銷和推廣開支以外,逐年加大的研發投入,成為集團費用支出的“大頭”。

  2022年全年,小米的研發支出高達160.3億元,較上一年131.7億元增長21.7%,2017年至2022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8.4%。公司預計,五年內(2022年至2026年)總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

  盧偉冰也在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中不斷強調,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是小米的重心。特別是2024年上半年有望實現量產造車等創新業務,2022年花費掉的研發投入達到了31億元,占到全年總研發支出的近兩成。

  如果小米汽車能按既定規劃正常推進量產進度,那么后續銷售渠道、營銷推廣、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搭建,同樣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小米汽車的孵化被寄予厚望,但極高的投入或在短期內無法為集團帶來實質性的商業價值。

  一位行業觀察者對《獨角獸挖掘機》表示,小米的2023年及往后幾年,發展重點或可以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要堅持高端化路線。從2022年四季度拿下中國大陸市場3000元-4000元價格段的市場份額第一,以及12S Ultra、折疊機MIX Fold2等高端機逐漸打開市場等事件可以看出,小米高端路線開始釋放動力,這對于拉動集團整體毛利水平大有裨益。

  二是IoT業務可以有更大作為。小米IoT產品除了電視、筆記本、白電、可穿戴產品之外,還有客廳電器(如小愛音箱、路由器)、智能家裝(如門鎖、燈具)、清潔電器(如掃地機、電動拖把)、廚房電器等各種產品,如果小米能把這些智能屏/端更好地協同起來,同時保持現有價格策略,IoT的未來并沒有那么暗淡。

  存量競爭中,以“高性價比”打動世人的小米想要升維走高端化路線,或許并不易,因為相較于廠商集中進攻高端市場,小米“成于便宜”的心智已扎根于消費者,想要改變這一點,難度并不遜于真正的技術創新。

  但這并不代表小米沒有其他機會。從中長期來看,物聯網業務、造車業務以及小基數的互聯網服務都有在各自的行業中有著自己的存在感。只不過,想要等到這些業務真正迎來爆發,還需要時間來驗證。(完)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