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近日,“鄭州大學自制學校內部二維碼讓學生和工作人員掃碼入校”一事被發布至互聯網,高校是否應該對外開放再次引發熱議。央視網刊曾在月前發文《大學校門,該打開了》,表示隨著疫情形勢的變化,一些封閉許久的高校陸續打開大門,向外界“有序開放”。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在校老師,都需要出入校園生活、社交、學習或工作。然而,“大媽進校園挖菜疑采走學生畢業材料”“校園實驗竹林被刻字”等新聞時有發生。大學校園開放是必然,但如何開放,多年來似乎還沒有找到一個最優解。
01
大學黃牛里的“一門心思”
今年新學期開學,大學中的黃牛生意又開始伺機而動。受此前疫情影響,大部分開放游客預約的高校還未完全恢復,如北大、廈大、武漢大學等暫時只支持校友入校或在校生帶親友預約。而與此同時,我國旅游市場呈現“穩開高走持續回暖”格局,升溫迅速。各大知名高校門口除來打卡拍照的游客,還有“拉客帶客”的黃牛,六十塊鉆狗洞、兩百塊乘車進入是當前的普遍報價,但機會也不常有。
網友爆料,“北大黃牛”要價200元
武漢大學曾表示,利用授權或預約車搭載校外人員違規進校的,學校將違規載人的車輛納入黑名單取消授權或禁止預約進校,并將相關車主信息通報所在單位加強教育,另一方面提請公安機關開展打擊處理。北京大學也在“學生預約訪客”系統中明確表示,不得利用該系統進行牟利活動,情節嚴重或造成不良影響的,依據校規校紀進行處理,但各校黃牛依舊屢禁不止。在黃牛之外,也有熱心在校生為游客免費預約進校名額。
我國高校大多數都采取半封閉式管理,幾乎都設有圍墻與外部市政道路隔離,校園大門嚴格控制車輛出入,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開放程度的提高,一些大學開始采用開放式管理,允許外部人員進入校園,促進校園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縱觀近年來的相關政策,無論是 2015 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還是各地方提及的高等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都曾明確表示,鼓勵高校開放校園,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而此開放非彼開放,在種種不文明參觀、人流量密集等情況下,游客、周遭居民與學生時常成為對立面。
02
歷史的圍墻將被打破?
我國高校最早由書院模式發展而來,“院者,周坦也”,院墻包圍的書院設計,奠定了后續我國高校校園建設的基本方向,校園布局方式同樣遵循一定的尊卑秩序,如主教學樓一次坐落在縱軸線上,軸線兩側分布教職工宿舍等。而后,借鑒國外大學模式建造,成為一段時期內的主流模式,如美國建筑師亨利·墨菲設計的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蔡元培建設的北京大學等等,更多的則是借鑒蘇聯大學模式。不過,圍墻式設計幾乎從未改變。
早期我國也有一些高校曾經做過拆除圍墻的嘗試。1993 年,北京大學推倒了南門外一段約六百米的圍墻,并在此基礎上建設了 25000 平方米的商業街。其為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內地大學最早嘗試的“ 破墻”,但出于學校安全、校園管理等因素的考慮,高校拆除“ 圍墻”的嘗試被迅速地堵上了。
在去年的“兩會”上,上海理工大學校長丁曉東曾表示,高校打破圍墻將是“一種趨勢”;今年“兩會”,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帶來了“校園優質文化資源如何融入城市街區建設”等提案,并且該校部分圍墻已經拆除與街區相連,未來還將繼續把美育教育資源、文化資源等向市民開放。但整體來看,選擇“破墻”融入社會的高校還屬少數,更多的高校選擇遠離城市,打造大學城。
不過,“是否開放大學校園”這一議題似乎并不廣泛存在于國外。歸根結底,是由于文化、環境等因素影響,二者在大學發展建設過程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無墻”狀態,貫穿國外大部分高校始終。
03
大學里的游客、居民和學生
或許高校打破圍墻會是“一種趨勢”,但這種趨勢似乎并不能適用于每一所高校。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走出家門,感受名校風采也成為很多家長的不二選擇。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氣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和學習,尤其是如上文中提及的清北、武大、廈大等熱門院校。
雖然社會對校園旅游報以極大的熱情,但這項旅游產業尚未有完善的法律政策支持,也沒有在所有校園內部形成管理體系,因此校園游多為散客形式,能參觀到的也僅是校園室外景觀。另外,學校并沒有站在校園旅游的主導地位,校園游更多的是由旅行社及其他職能部門組織,高校更多是“被參與”到校園旅游中。
武漢大學曾表示,校內櫻花開放觀賞每年耗資近千萬,雖然會配備志愿者,但也無法滿足所有公眾需求。大量的游客涌入校園,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干擾和影響,甚至會對校園安全和秩序造成潛在威脅。
除高校旅游業外,校內資源如體育館、游泳館、圖書館、博物館等也是許多社會公眾的需求所在。部分高校采取預約付費制進行管理。但也有高校在開放校園后遇到了操場上外部人員多于學生,小孩在操場玩耍影響使用等情況,迫于無奈,一些高校采取從隨意出入變為刷學生卡/身份證進入,增加入校門檻。
“大學生在玩一種很新的信任”一詞條在近期履上熱搜,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普遍欠缺,在開放校園之后,校內人員組成變得復雜,如何分區管理,哪些區域開放參觀,哪些區域僅限師生進入等等,都是校方在開放校園之前,需要做足的準備工作。
結語
“蹭”名師講座,領略校園歷史底蘊,共享校內硬件資源……簡單羅列,開放校園的優點比比皆是。但歸根結底,大學是學術場所,“打破圍墻”后,管理難度提升,社會安全隱患隨之而來。合理設置與使用圍墻或許并不會對校園的開放形成阻隔,反而能更好保證學生于社會人員的互動交流。大學校園可以開放,但不能本末倒置,影響到校內師生正常的學習生活。
參考資料:
[1] 陳之曦.基于環境行為學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放式校園空間改造[D].北京:清華大學,2014.12.
[2] 趙嬋琴.開放社區議題下我國大學校園開放的機遇與挑戰 [M]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