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莉絲汀被稱為長三角地區“陪伴一代人長大的面包店”,在經歷長期經營虧損、現金流緊張,最終于近日關閉了線下所有門店。曾今的行業翹楚為何只剩下一地雞毛?
作者 |佘偉航
編輯 | 邢昀
3月10號,克莉絲汀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因為現金流緊張和經營不佳,目前拖欠店鋪租金、供應商貨款和員工薪酬總額達到5700萬,所有線下門店均已關閉。
成立于1993年的克莉絲汀,曾經是上海灘的頂流面包店,2012年還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烘焙第一股”。
但在上市后克莉絲汀卻連續虧損多年,從近幾年的關閉部分店鋪演變到如今的全部門店關閉,曾今的行業翹楚為何只剩下一地雞毛?
拖欠薪資,卡券失效
“目前工資只發到2022年9月,社保只繳納到2022年6月,目前很被動,公司很多同事去勞動仲裁,都石沉大?!?。
沈蘭是克莉絲汀總部的員工,平時負責商品研發工作,在克莉絲汀已經工作超過20年的他告訴《豹變》,自己目前被公司拖欠了接近5萬元左右的薪資。
由于克莉絲汀并沒有正式“裁員”,導致很多員工處境被動。“他們目前沒有發裁員通知,勞動關系還在克莉絲汀,我們要么主動離職,否則也無法重新找下一份工作”。
一邊需要四處維權討要本應該按時發放的薪資,一邊無法重新尋找工作,這讓很多像沈蘭一樣的員工對未來生活感到憂心忡忡。在談起未來打算時,沈蘭無奈地說道,“我已經40多了,這個年紀重新找工作也有難度,目前很焦慮”。
除了員工,克莉絲汀的消費者目前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我目前卡里還有500塊錢,一直沒用,最近看到新聞,才知道倒閉了”,消費者陶笑告訴《豹變》,克莉絲汀線下門店都關閉了,自己的卡也跟著作廢了。
讓陶笑感到憤怒的是,克莉絲汀并沒有提前通知,直接“悄無聲息”地關門,并沒有對已經充值的消費者負責。
社交平臺上,有類似遭遇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從千店明星到跌落
作為烘焙產品的連鎖經營商,克莉絲汀是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投資烘焙企業之一。其店鋪大多開在了江浙滬地區,被稱為長三角地區“陪伴一代人長大的面包店”。
迅猛發展后于2012年上市,成為烘焙第一股,一時間風頭無兩,但從2013至2021年,公司卻經歷了連續9年的虧損。
財報數據顯示,從2019到2021年,克莉絲汀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為-2.24億元、-1.1億元、-1.7億元,經營長期處于虧損狀態。
同時,克莉絲汀的門店數量也在不斷縮減。巔峰時期,克莉絲汀國內擁有接近千家門店,2022年中報顯示,在報告期內94家門店因收益不佳、租金急漲、翻新裝修不易回收等因素,在評估后關閉,到2022年6月底,門店數量剩246家。
而到2023年3月10號,克莉絲汀所有門店都遭遇閉店。
克莉絲汀跌落神壇背后的原因,既有疫情影響,也有公司自身原因。
長達三年的疫情管控,讓線下烘焙店鋪失去了往日的流量,包括克莉絲汀在內,許多餐飲店的日子也都不好過。一邊是營收的減少,一邊是雷打不動的房租和員工開支。
但是疫情只是放大了克莉絲汀遭遇的困難。
作為老牌的烘焙店,在積累人氣和口碑之后,克莉絲汀并沒有很好的抓住賽道紅利,其產品種類相對較少,主要包括提拉米蘇、 奶酥小方、慕斯蛋糕和蛋撻等,產品的流行度和新鮮感較低,產品上新速度也遠不如同行。
有網友還反映,在2022年8月起,克莉絲汀的產品還出現漲價的現象,一個蛋撻由原來的4元漲價到了6.5元。
在各種新品牌、新產品加速涌入,競爭激烈的烘焙行業,克莉絲汀產品沒有競爭力,價格上漲更勸退了一批客戶。
除了疫情和自身產品的缺陷,沈蘭告訴《豹變》,拖垮克莉絲汀的還有公司高層的“內斗”。
2017年9月,克莉絲汀的多名股東要求罷免克莉絲汀創始人羅田安董事職務,同時委任林煜、洪敦清擔任公司董事。此后,羅田安多次提請召開股東大會試圖重新奪回公司控制權,并多次舉報克莉絲汀“以不誠實方式處置集團資產”、“涉嫌濫用集團集資活動所得款”等問題。
多年的內斗拉鋸戰不僅讓公司失去穩定的經營環境,也讓管理團隊無心運營,無法騰出時間與精力應對市場競爭,最終拖垮了公司,出現內憂外患的局面。
如今只剩下一屁股債務的克莉絲汀,已經被市場判了“死刑”。烘焙第一股的轟然倒塌警示著行業其他對手,修好內功,全身心經營好業務,否則只能被市場淘汰。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