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新能源品牌紛紛搶發2月份銷量之際,同為新品牌的智己汽車,卻對銷量數據遮遮掩掩。對于這份拿不出手的銷量成績單,外界似乎仍在懷疑其真實性。因為就在前段時間,智己汽車訂單注水的消息不脛而走。
據新浪科技報道,智己LS7的盲訂訂單數據可能存在注水,有大量盲訂訂單出現在二手交易平臺上,同時還有用戶手持數條訂單尋找潛在購買車主,甚至有些轉讓用戶就是智己汽車體驗店員工,稱自己手中有“多余”的訂單。
作為上汽“一號工程”的智己,從誕生以來就有著“網紅體質”。訂單注水、CEO飆車被罰、碰瓷營銷特斯拉、激進銷售目標……這家誕生不過兩年多時間的新車企,不斷地制造著熱點事情。但“網紅體質”并不能轉化為“爆款體質”。
縱觀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的2022年,凝聚了上汽集團26年造車經驗和阿里巴巴24年互聯網技術的智己,未能趕上這一波“末班車”。智己L7自2022年6月份開始交付,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智己汽車的銷量為4811輛,月均銷量不足千臺,而其12月銷量更是跌至266輛。
叫好不叫座的智己,正在快速消耗上汽和阿里所貢獻的家底。
與“蔚小理”早年創業時的窘境不同,智己一出生就握著100億元。
2020年底,智己汽車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為100億元,其中,上汽集團出資54億元,持有54%的股權;張江高科與阿里巴巴各出資18億元,分別持有18%股權。張江高科背后則是上海浦東新區。
在上汽、阿里、浦東新區三者的加持下,其出身之“高貴”不言而喻。在管理團隊上,由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掛帥親征,上汽集團總裁王曉秋擔任總指揮并任董事長,擁有內部資源的優先配置權,由此也可以看出對“智己”的重視程度。
上汽集團內部也的確對智己寄以厚望,并將智己命名為“一號工程”,目標是將其打造成“中國特斯拉”。但從實際的做法來看,智己更像是在復刻一個“上汽版的蔚來”。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智己汽車的總部就設立在蔚來研發團隊所在的同一個園區內——上海嘉定區的汽車·創新港。這帶來一個好處就是,挖人方便。所以,在智己發展的這兩年里,該公司與蔚來在組織文化、市場策略、產品規劃、人才梯隊等等方面,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
從產品規劃上來看,智己也打算跟蔚來“貼身肉搏”。智己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智己L7,直接對標蔚來ET7;其第二款產品智己LS7,則打算從蔚來ES6和ES8手里搶市場。在2022年12月底的一次溝通會上,智己還展示了下一代產品,包括了一款對標蔚來ET5的純電轎車智己L5,以及對標蔚來EC6的轎跑SUV車型智己LC6。
智己的照葫蘆畫瓢,并未換來市場的認可。
2022年7月開始,上汽集團將智己汽車的銷量納入了產銷快報。數據顯示,智己汽車7月銷售816輛,累計1051輛,這意味著此前的6月銷量僅僅為200多輛;8月銷量達1007臺,環比增長23.41%;9月銷量達1019輛,環比增長1.19%。雖然說仍在增長,但是可以看出智己后續增長略顯乏力。
而10月至12月,銷售數據由漲轉跌,智己汽車銷量分別為860輛、608輛和455輛,銷量持續下滑,降幅分別為-15.6%、-29.3%和-25.16%。
事實上,“蔚來模式”并不具備一定的可復制性。
一方面,蔚來從2017年產品發布之后,就從未停止過換電站的建設,大量時間和資金的投入已經構建了其寬大的品牌護城河。大多數消費者提到蔚來,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換電;另一方面,蔚來雖然沒有自建工廠,但其在自研核心技術上付出了大量資源和人才。從底層的電驅動系統到上層的自動駕駛功能,蔚來始終能夠拋出一些新的概念,并付諸實際。
還有一點就是,蔚來的“海底撈式服務”。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蔚來專員千里救援、深夜充電救援等等的案例,但要在市場擴張的同時,保證服務質量沒有明顯的下滑,這就需要從品牌理念、組織架構、培訓體系等多方位進行重塑和投入。
作為一家成立兩年多時間的新品牌,智己確實很難靠模仿趕超“前輩”蔚來。更何況,這位“前輩”已經率先出發了6年之久。
對于銷量頹勢,智己和上汽總是有自己的借口。
有投資者在平臺上質問:智己連續三個月產銷下跌,請問是怎么做到的?最多月銷量不過 1000 輛,疫情都結束了,陳虹還在以疫情為借口大談芯片短缺,到底是人不行還是車不行?
上汽集團董秘于1月13日回復稱,相比于其他自主競品,智己尚處于品牌起步期,而打造全新的自主高端品牌極具挑戰,在起步階段需要穩扎穩打,確保產品交付質量和用戶滿意。
在談到銷量低迷的時候,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也有一套說辭:“我覺得不能單純看銷量。如果您看銷量排行榜,比如說有些排名特別靠前、平均售價卻特別低的產品,未來也會面臨一些瓶頸。我們最好多方面來判斷品牌的含金量,不要以短期論英雄。”
品牌剛起步、產品均價高,不過是銷量不佳的借口罷了。
要知道,同樣主打高端的極氪,2021年10月正式開始批量交付,其2022年的銷量也超過了7萬輛,達71941輛,是智己銷量的14倍有余。
同樣是在 2022 年3月才推出旗下首款產品的問界AITO品牌,2022年全年累計銷量已達到了7.6萬輛,而智己汽車2022年銷量還不及AITO銷量的零頭。
透過現象看本質,智己的問題其實還是在上汽身上。
智己現有的產品,幾乎都是從上汽集團的“產品庫”里拿出來的現成產物,很難說是基于用戶需求和市場趨勢而打造的產品,更像是趕鴨子上架。比如,智己的第二款車智己LS7,在上市前的三四個月,很多負責營銷和傳播的員工才第一次見到它的內飾真容。這意味著,營銷團隊需要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制定出一款新車型的傳播計劃。
其實,這種做法在傳統主機廠中尤為常見。本質上,是因為大型主機廠的產品線豐富,不太需要對細分市場深耕細作,靠“車海戰略”實現整體銷量的增長即可。但作為一家新的汽車品牌,產品線單一、渠道網絡稀缺,所以更需要靠爆款產品策略,在市場上打響第一槍。
作為參考,理想汽車最早的理想ONE,以及后來的理想L9,都是走的爆款路線。緊貼用戶價值,最終實現力出一孔、銷量猛增。除此之外,極氪001和問界M5,也都實現過單月銷量超1萬輛的記錄,成功躋身“爆款產品”的行列。
這些“爆款產品”都有著類似的成功秘訣——標簽。像理想汽車的所有產品,就是圍繞著家庭用車需求來打,并成功地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奶爸車”的形象。還有像問界M5,依靠華為的HarmonyOS智能座艙,快速豎起了“車機天花板”的形象。
智己的產品,目前走出兩條路線:一條是智己L7主打操控和性能;另一條是智己LS7主打舒適。而操控和舒適,始終是汽車行業難以兼得的兩種屬性,所對應的消費群體也會有所不同。
舉個簡單的例子,理想L9主打的就是舒適性,那么首先它就需要車輛尺寸夠大,其次底盤的調校會更軟,這勢必會犧牲掉一定的駕駛樂趣。但產品傾向于舒適性的好處,就是讓用戶有著較高的感知度。但像智己L7死磕操控屬性,就需要避免懸架調得過軟、尺寸拉得太長。反過頭來,消費者卻會覺得你的車太顛、空間太小。
正是因為第一款車L7的挫敗,讓智己在第二款車上將產品宣傳重心又轉移到了舒適性上。通過零重力浮感座椅,來優化第二排的乘坐感受。這樣的改變,似乎是給品牌關注度起到了一定效果。在LS7上市后第二周,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就在微博上表示,自己都到線下店支援去了,“鑒于大家對于智己LS7熱情的持續高漲,本周末開始我們將派出100位業務骨干到一線支援,接待到店客戶,包括我本人。”
但與新訂單隨之而來的,還有待提車用戶和老車主們的“討伐”。
有一位準車主就在劉濤微博下方表示:“我是LS7的首批盲定用戶,最近發現了在交付過程中90度跟100度杯架升降配置不同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引發了大家三個不滿: 1.自己在之前的宣發配置單里沒有看到任何差異化體現;2.門店銷售經理均不知情;3.大家對智己的公信力產生了質疑。這種地方都敢減配,那其他看不見的地方呢?希望能有個說法。”
還有智己老車主對權益質疑,“濤叔,說好的2月10日同步給出L7置換政策呢?說過的話當耳旁風嗎?馬上3月了還不給說法,忽悠我們首批車主玩嗎?”
2歲有余的智己,在成長之路上還有諸多深坑,需要去一一跨越。
智己未來能否扛起家業,對于上汽集團來說,就意味著能否活到“下半場”。
在上半場,上汽可謂是毫無爭議的“中國汽車一哥”。尤其是2018年,上汽集團銷量達到705.17萬輛,占據國內乘用車銷量的29.8%,即中國每三輛新車中,就有一輛來自上汽。以當時的營收規模來看,上汽的收入達到9021.94億元,約等于三個半阿里巴巴。
觸頂之后的上汽,銷量和業績成績陡轉直下。
2020年,上汽集團市值2000多億元,比亞迪市值1000多億元,長城汽車700多億元。時至今日,比亞迪市值躍升至近8000億元,長城約為2900億元,而上汽僅有1750億。這意味著,上汽當前市值僅有比亞迪的四分之一。
比亞迪的逆襲,靠的正是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而上汽的落魄,也恰巧是新能源汽車擠壓了燃油車的市場。更直白點說,就是比亞迪把上汽給打趴下了。
從2022年的銷量數據來看,上汽集團已經處于跌跌不止的狀態。2022年,上汽集團全年銷售整車530.3萬輛,同比下滑2.94%,遠未完成600萬輛的目標。其中,傳統燃油車銷量為423萬輛,占比79.77%,雖然占主導地位,但是銷量和占比均處于下滑狀態。而上汽新能源汽車銷量107.3萬輛,占比20.23%,銷量同比增長46.5%。
上汽面臨的現狀,一方面是占比頗高的燃油車銷量正在不斷地下滑,且看不到止損的跡象;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的增速很高,但貢獻的銷量占比并不高。并且,由上汽自主品牌貢獻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少之又少。
在2022年上汽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結構中,上汽乘用車新能源24.3萬輛;上汽大通3.7萬輛;上汽大眾9.9萬輛;上汽通用4.9萬輛;上汽通用五菱62.2萬輛。
這意味,在2022年上汽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中,上汽通用五菱貢獻超過一半。但后者卻是由上汽集團、通用汽車、柳州五菱汽車三方合資組建,屬于一個三方品牌,而且其銷量的主要來源是售價低廉的微小型電動車五菱宏光MINI EV,利潤十分微薄,更與智能化汽車的潮流不相匹配。
而上汽其他新能源車中,或是合資品牌,或是知名度低,苦于沒有拿得出手的新能源知名品牌,2020年,上汽著力推出兩大品牌:一個是智己汽車,還有一個是飛凡汽車,而且定位同樣都是高端品牌。兩相比較,上汽對智己汽車的定位比飛凡汽車更高一層。
然而,飛凡汽車與智己汽車一樣,銷量并不理想。從2022年10月才開始交付的飛凡汽車,2022年度銷量僅為3151輛,比智己汽車銷量還低。
但即便如此,上汽執意定下了2023年實現600萬輛、全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的銷量目標,其中新能源車銷量150萬輛、海外銷量120萬輛。
對于還沉浸在當年“中國汽車一哥”榮耀之中的上汽而言,那個躺著就能把車賣出去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