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旺仔 未未 楊知潮
來源|略大參考
在北大校園里,厲以寧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在市場經濟推進的過程中,他亦扮演了啟蒙者的師者角色。對于很多民眾而言,媒體關于厲以寧股份制改革等觀點的報道,是他們對市場經濟認知的第一課。
人類智慧的閃耀星辰又熄滅了一盞。
2月27日,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逝世,享年92歲。他是在我國最早推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在國家經濟改革與發展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改革先鋒是他最為人所知的身份。他是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原副主任、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也是“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經濟體制改革倡導者,主持過《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本法》的起草工作。
他更為本質的身份,是中國式文人。他人生的多數時光,都在北大度過。畢業留校后,他曾在研究室里度過清寂的20年,又把39年獻給了燕園的講臺,直到86歲高齡才不再授課。他一手創辦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桃李滿天下,其中不乏列居高位者。
昨夜,無數人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對厲以寧先生的緬懷與敬意。在北方初春的乍暖還寒中,這本身也匯聚成為一股暖流。
01
奔走者
改革開放40年表彰的100名杰出貢獻個人中,經濟學家的人數并不多,厲以寧是其中一位。
這位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作為研究母題的經濟學家,一生研究聚焦在三場改革中:農村土地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城鎮化進程。從宏觀視角概述, 他92歲的人生可以濃縮在不足20字的改革脈絡之中,隱藏其后的暗線,卻是數不清的思想爭論、奔赴于全國地級市的實地調研,以及一次次通過文章、演講、信件來凝聚改革共識的努力。
圖:厲以寧教授到國有企業調研
這是學者的本職,卻也最需要勇氣,尤其在改革路線尚不明確的混沌時期。
1980年夏天,全國勞動就業會議召開,面向各界人士征集建議。當時,上千萬知識青年返城,就業成了大問題。剛剛坐了20年冷板凳,重回北大講堂的厲以寧在會上大膽提出一個觀點:組建股份制形式的企業來解決就業問題。
“可以號召大家集資,興辦一些企業,企業也可以通過發行股票擴大經營解決就業問題。不用國家投入一分錢,就能為解決就業問題開辟新路。”
這是他從西方經濟理論研究中得到的思路。當時,這其實是國內學界無人問津的領域,但貓在資料室里的厲以寧,潛心研究過20世紀以來英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演變及其對英國經濟的影響,發現英國也曾有過“大鍋飯”的時期,但靠所有制改革最終走出困境。
方案得到國家領導和一些學者的支持,但反對者仍占多數,甚至有人說厲以寧“明修國企改革的棧道,暗度私有化的陳倉”。在那個私有企業尚不合法、全民警惕“挖社會主義墻角”的時代,厲以寧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他沒有就此放棄。
繼續進行學術研究之余,他還通過散文,游記等更為輕松的內容形式,傳播“產權”概念。在《牧場的盡頭是牧場》文中,厲以寧記錄澳大利亞墨爾本家庭農產的私有產權制度,為解決“薅社會主義”羊毛問題提供新視角。
改革理念混沌未成的年代,大聲疾呼,公開發聲是傳播理念的重要方式。
隨著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宣布改革的重心將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厲以寧的改革設想逐步成熟起來。
1984年,厲以寧在安徽馬鞍山市作了《關于城市經濟學的幾個問題》報告,提出企業發行股票、職工入股、組建公司集團、居民成為投資者和創業者等中國所有制改革設想。1986年9月,他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我國所有制改革的設想》,提到政府控股、企業參股的新型全民所有者企業。此后,他又多次為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大聲疾呼,“厲股份”的稱號由此而來。
1992年,厲以寧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起草小組擔任組長,耗時6年編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1998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以高票通過。自此,中國的股份制改革和企業上市有法可依,學界亦開始把股份制改革的深化作為新的研究課題,這被證券界和經濟學界稱為“中國股份制第二次改革”。
如今看來,在過去三十多年的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浪潮中,厲以寧的數次發聲和寫信,都起到了在關鍵時刻提供思路、傳遞信心的重要作用——這正是學者作為國之重器的最典型價值。
2005年2月19日,對于中國的民營企業家,這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天。
《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包括7大措施36條內容,被稱為“非公經濟36條”。自此,中國民營經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民營企業可以進入鐵路、石油、民航、國防科技等領域,還可以參與國有資產重組。
時間往回倒撥一年。
2004年2月,厲以寧的一封手寫信,連同一份《關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建議》被送進了國務院。這封調研報告長達17頁,是由厲以寧擔任組長、劉永好等為副組長,包括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相關負責人在內的20多人組成的調研小組,分赴各省市,直接面向民營企業家調研而出的反饋。
這封沉甸甸的報告,當天便得到批示意見:“促進非公經濟發展,應有一個通盤考慮,著手研究一些重大的政策性問題,形成一個政策性指導文件?!?/p>
很長時間里,中國的特殊國情都決定了,發展經濟只能靠我們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作為經濟學者的厲以寧們,就相當于蹚水時的那根竹杖,為安全渡河提供必要的參考,能讓人及時發現暗流和漩渦,至少,不至于完全盲目。
作為“竹杖”的厲以寧,很多聲音都值得被歷史銘記。
1988年,時任煙臺市長的俞正聲給厲以寧去過一封信,請教中國的改革方向。厲以寧回寄里自己小組研究的改革方向調研報告,其中已經包括對國有經濟改革的諸多思考。
他的研究課題,始終與國家、民族的興衰密切相關。
民營經濟的“準生”問題解決之后,厲以寧便投入到另一場涉及宏大敘事動的改革中。2004年、2005年,厲以寧實地考察了16個省的農村,總結推廣農村地區的改革經驗,參與起草《農村土地承包法》。他的稱謂也從“厲股份”變成了“厲土地”。
圖:厲以寧教授在黔北農村考察
2013年之后,厲以寧的關注點轉向城鎮化,提出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一定會走向全國戶籍一元化,城區和農村不應再有居民身份的差別,也不再有城鄉居民權利的不平等。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厲以寧說出“農民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個身份”。
他將就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提出“失業比通貨膨脹更令人擔心”“就業是中國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問題”,以及“就業優先”等論點。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持續深入,厲以寧在前期的經濟體制改革中,總是在呼吁解放生產力,呼吁如何將蛋糕做大的問題。近些年則逐步轉向分配。比如2021年,他再提自己曾經于25年前在《股份與市場經濟》中提到的“第三次分配”概念,強調市場初次分配,政府二次分配之外,還應有道德主導的第三次分配,推動慈善和社會捐助等給予道德的分配方式。
他說自己的理想是經世濟民:“作為讀書人,總有些正心、齊家、人民生活改善的想法,這一直都是我的想法,也是我堅持至今的原動力。”
02
師者
厲以寧的一生,見證并參與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體制改革的每一次前進與彷徨。但在他看來,“我首先是一名教師”。他曾經把自己的經歷簡單總結為“讀書、教書、寫書”。從1977年站上北大講臺,他一直教書到2016年,86歲才放下教具。
圖:厲以寧(中間講課者) 在北京大學授課。
厲以寧總習慣早上六點多就起了,先寫下一千字左右的文章。然后才開始一天的工作。84歲那年,他與一位學生聊到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時答道:“是時間。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2016年,86歲的厲以寧,參加新浪金麒麟論壇時,拿出耗時一天寫下的《怎樣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萬字手稿,想著繼續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建言獻策。
厲以寧認為文章發表得再多,不聯系實際對中國的改革沒有用處。他曾對北大的學生講過,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可能成為非常好的藝術家,但不可能成為非常好的經濟學家,因為經濟學家需要的不僅僅是理論,還要有對社會的深刻洞察。他由此勉勵大家,讓大家不僅要鉆研學問,更要接地氣。
拉卡拉的創始人孫陶然是這堂課的學生之一,他在《創業36條軍規》里記錄了在厲以寧課堂上學到的經濟學知識:比如靚女先嫁,在企業最好的時候融資和擴大發展。
在站上講臺之前,厲以寧在北京大學經濟系經濟學史教研室里,當了20多年資料員。
1955年,厲以寧大學畢業,隨后留校任教,由于時代的特殊原因,他沒能成為正式教員,所幸,作為資料員的他,其中一項工作內容,是作為周炳琳教授的助手,協助其整理收集外國經濟史的資料。后者是五四先驅,在歐美名校游學過,回國后參與了北京大學法學院的組建,并出任經濟學院教授。
周炳琳極其重視經濟史的研究,共事之初,他就給了厲以寧兩個建議:翻譯西歐經濟史的資料,把經濟史雜志的論文編寫內容摘要。他告訴厲以寧,如果沒有經濟史的基礎,經濟理論是學不好的;如果沒有對西方經濟史的深刻研究,工業化一定會走彎路。厲以寧后來回憶:“這兩句話影響我一輩子的學習和研究。”
作為老師的厲以寧,教學風格十分活潑,他不喜歡讀講義,經常只是簡單列出提綱,在教室里邊走邊講。對課堂的熱愛,讓厲以寧一直授課到86歲高齡。有學生評價:“講課時,你感受不到他的年齡?!?/p>
賽富基金投資人閻焱昨晚回憶,當年在北大上西方經濟學時,階梯教室里連過道都站滿了人。有一堂課,厲以寧談到托馬斯.曼小說里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講這個家族如何在競爭中衰落,學生們聽著如同說書,全然沒有經濟學的晦澀之感。
在讀書時,厲以寧就經常找老師面談,還經常跑到老師家里去借閱英文書籍,這些師生相處的習慣,都被傳承了下來。當然,治學嚴格也是傳統。
厲以寧曾經目睹恩師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時,如何以驚人的毅力查閱古籍。當他自己成為老師后,對學生的要求同樣嚴格。李克強曾經撰文回憶,自己在90年代攻讀北大經濟學博士,畢業論文階段提交答辯申請后,厲以寧立刻開出了一張評審人員名單。按照規定,十幾位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參加評審即可,結果,名單上基本都是經濟學界大家,甚至是權威人物。
這份嚴格,讓李克強的論文又進行了修改,答辯時間推遲了半年?!拔矣纱艘囿w會到,教之嚴同樣是基于對知識的尊重和對真理的崇尚”。
圖:1981年12月,李克強與北京大學老師
及同學合影
作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首任院長,厲以寧在任的20年,正好也是中國經濟騰飛的20年,經管專業需求暴增,光華學院迅速成為北大的王牌學院,為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很多經世濟民的理念也在代代相傳。
羅志如先生“碰碰試試,錯了就改”的建議,曾經啟發厲以寧在在80年代經濟體制改革中思考新的道路。而在厲以寧的學生中,陸昊成為國企改革的具體推動者,曾經因為帶領一家長期虧損的國有企業扭虧為盈,超額完成盈利目標,成為典范,獲得直接向總理匯報國企改革成果的機會。
另一位學生孟曉蘇,則在厲以寧提過的住房制度改革思路基礎上,提出了發展廉租房的政策建議,如今早已落地。
圖:1996年,獲得博士學位的孟曉蘇(右二)
和導師厲以寧(右三)合影
在北大校園里,厲以寧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在市場經濟推進的過程中,他亦扮演了啟蒙者的師者角色。對于很多民眾而言,媒體關于厲以寧股份制改革等觀點的報道,是他們對市場經濟認知的第一課。
03
文人
2000年,70歲的厲以寧出現在他熟悉的北京光華管理學院101教室的講臺上,臺下坐著從世界各地特意趕來的學生們,有的還沒畢業,有的已經畢業多年。但這一次,厲以寧授課的內容不是往日的經濟學,而是詩歌。
當天行程安排的頗為緊湊。上半場是唐宋詩詞欣賞,下半場是厲以寧詩詞探討會,晚上,興致不減的師生們又加了一場厲以寧詩詞朗誦會。
詩人是厲以寧在經濟學家外的另一重身份。在被下放的日子里,他包里只裝了三本書,分別是《毛選》、《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
他自己也留下了上千首詩詞,記錄著個人與社會生活的變遷。1951年由家鄉去長沙參加高考途中,他寫“青青草,櫻桃小,漸行漸覺風光好”。懷念家鄉的鹵味時,他寫“多年未識家鄉味,鹵雀干絲筍豆黃”。1978年,改革開放的門即將被推開,他又寫“山景總須橫側看,晚晴也是艷陽天”。
厲以寧最喜歡的南宋詞人是辛棄疾。至少在心境上,這位仕途郁郁的愛國詞人曾與厲以寧有過貼合——除了下放勞動,后來為北大奉獻半生的厲以寧,曾兩次面臨被“逐出”北大的風險,一次發生在入學時,另一次則發生在任教。
時間倒回到1952年。
在北京大學經濟系院系領導小組的辦公室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他這個人不行,不能到政治經濟學專業!”
被拒絕的原因是厲以寧讀書太多。彼時是新中國成立的第3年,高等院校間的院系正在進行一場大調整,讀書太多的厲以寧被看作是“危險分子”,經濟系黨支部書記希望趁此機會將還是學生的厲以寧送去別的地方。
時局變化總是輕易左右著個人的命運。厲以寧的北大生涯以一波三折開局——1949年,原本接到金陵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厲以寧因為南京城中的政權更迭失學,在一家消費合作社當起了會計,直到兩年后高考,報名費還正在北大讀書的老同學趙輝杰幫忙交的。
光陰如金,波云詭譎。盡管在經濟系教師張友仁和陳振漢的堅持下,厲以寧得以留在北大繼續讀書,但等到畢業分配時,他再次因為思想問題被校內和校外的單位集體拒收,張友仁為他推薦的崗位也一再落空,從政治課教師到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的資料員,最后變成了經濟史教研室的資料員。
與資料館“冷板凳”一起出現的是同事的冷眼,排擠與冷漠總是如影隨形。但厲以寧更多的記憶空間存儲著溫情、激昂與理性。
他寫下關于留校工作的詩詞中,毫無怨恨之意?!跋迩逑率瘻?,千萬百折不回頭。兼容并蓄終寬闊,若谷虛懷魚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無意卻成洲。一生治學當如此,只計耕耘莫回收?!崩蠋熤鼙杖ナ?0周年時,他寫下:舊事模糊淡淡痕,只知冬冷未知春,先生不顧潮流議,夜半邀談深閉門。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屬于中國式文人的堅韌。他們從歷史與文學中獲取力量,亦善于從更多元的角度去審視困難,度過陰霾。也因此,厲以寧不止一次談到:年輕人第一要有自己的夢想,第二要有堅持的力量,不能半途而廢。
在北大成立的九十周年上,厲以寧在文章《共同的心愿》中記錄:
“哪怕是在50年代初,我作為一個學生,在圖書館內仍然能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學術討論的最新信息;哪怕是60年代初,我作為一個青年教師,仍然能從同輩人那里聽到對權威的觀點的評論,仍然能從學生中間了解到他們最關心的是什么問題:不是個人的得失,而是社會的前途。”
在厲以寧的心中有兩個北大,一個是外人眼中的,一個是置身其中并繼承發揚者北大精神的人的北大。在后來執教的過程中,他也常常問大一的學生北大是什么樣子,到了第二年再問時,得到的回答中,總是增添了幾分社會責任與探索精神。相比物質甚至學術知識,這股精神氣,其實是最寶貴的、最值得去珍視與呵護的財富。
1981年,才從“冷宮”出來沒幾年的厲以寧,在游覽四川青城山時作詞:
“洞穴深深好煉丹,迢迢千里獻高官。貴人幾個通靈性?道在是非一念間。登小閣,望前川,緩流總比急流寬。從來黃老無為治,疏導順情國自安?!毕掳腙I的內容,與厲以寧后來的改革思路基本一致:要循序漸進,要用看不見的手去調節經濟,活躍市場。另一方面,它其實也是厲以寧的人生寫照,前川在望,徐徐前行,緩流總比急流寬。
昨夜,厲以寧先生千古。這位92歲經濟學家去世的消息,第一時間成為各大內容和社交平臺的頭條。
所有的懷念中,都暗含著對當下和未來的期待。
厲以寧成名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所有人都在找尋著答案,有人努力探身張望外面的世界,有人舌戰群儒爭辯好壞,有人不管白貓黑貓擼起袖子先開干。那是剛剛經歷過漫長黑暗的人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改變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雖混亂,卻醞釀著勃勃生機。而類似的生機,正是當下之人,最最需要之物。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