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李楠
來源/市界(ID:ishijie2018)
特斯拉正式發布輔助駕駛功能的2015年,關于其掌舵者馬斯克的最好一本傳記《硅谷鋼鐵俠》也誕生了。
這本傳記寫了三年,揭示了一個立體多面的科技明星。然而寫作的前18個月讓作者阿什利·萬斯倍感艱辛,因為馬斯克本人不愿配合采訪。
轉機發生于馬斯克發出的一次晚宴邀請,之后馬斯克向萬斯開放了自己的世界。晚宴中馬斯克提到的一個話題,正與眼下特斯拉的新動作有關:
馬斯克的好朋友、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正在建造人工智能機器人大軍,并認為機器人會永遠服務于人類,彼時的馬斯克則憂慮,佩奇可能會不小心制造出邪惡的東西。
馬斯克曾對機器人充滿警惕,而現在,他自己主導的機器人正走進現實。
馬斯克的新事業
在9月27日發布的福布斯富豪榜上,馬斯克以2510億美元的身家登頂美國富豪榜首,遠遠甩開身居第二名的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但天量財富對個人而言,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單純的數字。重要的是,用財富做成什么樣的事情。
馬斯克開辟了事業新版圖。
北京時間10月1日,在特斯拉的“2022 AI Day”上,備受關注的Optimus(擎天柱)人形機器人原型機終于亮相。
Optimus的名字來源于電影《變形金剛》。根據之前設定的參數,其身高約1米72,體重約57公斤,行走速度每小時8公里,最多可以提起20公斤重的物品。
故事起源于2021年8月。當時特斯拉舉辦了第一屆人工智能日,自動駕駛是活動重點,最后出場的人形機器人則激發了普羅大眾的好奇心。
當時馬斯克僅僅拿出了一個概念,再讓工作人員打扮成機器人的樣子做了一番展示。即便如此,掌聲沒有缺席。畢竟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馬斯克已經成功多次。
而現在,馬斯克的"新寵"從概念真正走入現實。
在10月1日的人工智能日上登場的第一臺原型機,馬斯克稱之為"Bumble C(大黃蜂 C)"。相比之前的概念,這臺原型機看起來相當簡陋,彩色的線纜和元器件裸露在外,動作也非常遲緩。
不過在舞臺上,它完成了穩定的行走,并向人們揮手致意。而在展示的短視頻中,可以看到它還學會了搬運物品,抓起水壺給花澆水。
之后,更接近生產的Optimus原型機登臺。這一臺機器人在外觀上有了明顯進步,線纜都被包裝好,看起來酷炫得多。只是它不能自己行走,而是被幾位工作人員搬上了舞臺。
從電動車到機器人,似乎特斯拉有些不務正業。但實際上,正因為有智能電動車的積累,才讓特斯拉的機器人更受重視。
這里潛伏著特斯拉進軍機器人產業的一條底層邏輯。隨著汽車越來越智能,“汽車機器人”的到來已經不再遙遠。在馬斯克眼中,特斯拉電動車是有輪子的機器人,而人形機器人只是沒有了輪子而已。
在汽車智能化方面,特斯拉具備深厚的技術積累,尤其自動駕駛技術位居頭部。如果這些智能技術可以遷移到機器人上,那么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就有了快速崛起的可能。
同時特斯拉電動車的供應鏈體系,也是其獨特優勢。中信建投指出,特斯拉電動車具有電動、可移動、智能化三大共同特點,這就決定了兩大產品可以共享動力電池、熱管理系統、結構件、傳感器、電機、電控、減速機等很多供應鏈。
馬斯克在此次活動的問答環節表示,生產電動車的經驗,可以幫助到機器人的構建。
按照定位,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最初是替代人們做一些重復、無聊又危險的事,它們的第一份工作很有可能是在特斯拉工廠里移動物品。長遠來看,則要走進千家萬戶,完成做飯、修草坪、照顧老人等任務。
概括而言,馬斯克對Optimus的期許是一種通用機器人,可以把人從許多工作中解放出來。
馬斯克稱,人形機器人是特斯拉今年最重要的產品研發,并預測,隨著時間推移,這項業務的重要性可能超過電動汽車。
但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過程證明,越是能力強大的機器人,越不容易普及。
人形機器人漫長進化
大約一百年前,人類便產生了關于機器人的想象。在捷克與美國的科幻和動漫作品中,機器人是無所不能的一種存在。
人形機器人的研究,則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起步。日本是較早開展相關研究的國家之一。
早稻田大學教授加藤一郎被視為“仿人形機器人之父”。1967年,由加藤一郎創建的加藤實驗室啟動了WABOT項目。五年后,世界上第一個全尺寸人形“智能”機器人WABOT-1誕生。
這是一個身高約2米、體重160公斤的大家伙,和人類一樣擁有兩只手、兩條腿。它的胸部裝有兩個攝像頭,手部還裝有觸覺傳感器。
它可以用雙腳走路,用手抓住并移動物體,通過視覺和聲學傳感器,測量與物體之間距離,并且可以跟人類進行語言上的交流。
WABOT-1的出現,意味著人形機器人具備了較完備的雛形,在它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開始向智能化方向探索,研究人形機器人的自主控制與交互能力,并深入發展一些基礎能力。
比如,早期的機器人雖然能像人一樣用兩足行走,但速度很慢。后來的機器人則學會了奔跑。
代表產品之一,是ASIMO。這是一款誕生在2000年的機器人,由豐田研發,其外表更接近人類,且移動速度達到了每小時6公里。
同時,ASIMO比之前的機器人更為靈活和聰明。它可以跟人手拉手一起走路,還能進行日常的物品搬運,后來不斷進化,又學會了單腿跳躍和跳舞。
對近些年誕生的人形機器人來說,跳舞的技能早已不新鮮。
2016年春晚的廣州分會場,國內創業公司優必選的540臺機器人為歌手孫楠伴舞。2018年的春晚,優必選STEM機器人在嘉賓圓桌上再次起舞。2019年春晚,6臺優必選機器人集體亮相,又秀了一把Popping(震感舞)。
但表現最驚艷的是波士頓動力推出的Atlas。它們是當前人形機器人研發的高峰。
如果說ASIMO和優必選機器人的表現是跳舞新手,那Atlas就是跳舞高手,其動作之自然流暢遠超前者。
不僅如此,Atlas還學會了“跑酷”。它能夠快速沖上臺階,跑過“獨木橋”,在隔開的箱子間跳躍,甚至做夠做后空翻。
這種超越常人認知的發展,讓Atlas收獲了極大的美譽。相比之下,特斯拉推出的機器人遠不夠震撼。
但問題在于,盡管擁有業內水平最高的Atlas,波士頓動力不被資本市場看好。在過去的發展中,波士頓動力三易其主:2014年被谷歌收購,2017年被軟銀收購,2020年,它的控制權又到了韓國現代汽車的手上。
伴隨控制權的轉移,波士頓動力的估值也大幅下降。谷歌買入的時候,估值是30億美元。到現代接手,估值僅剩11億美元。
波士頓動力的遭遇,反映出了限制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關鍵困局:即便這些機器人技術先進,能力強大,但高昂的研發成本,讓它們難以商業化,更不要說走向大眾。
事實上,波士頓動力此前被谷歌交易,與商業化方面的分歧也有關系。谷歌方面希望了解波士頓動力的技術,以及如何將這些技術轉化為消費類產品。而波士頓動力希望更獨立地發展,不愿過多考慮商業化問題。
相比之下,馬斯克顯然考慮了人形機器人如何普及的問題。他在此次活動中聲稱,特斯拉的設計與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形機器人”的不同在于,Optimus是為“數百萬”單位的大規模生產而制造。
大規模量產可以壓低成本,而只有價格足夠低,人形機器人才有可能普及。
據浙商證券早先報告,Optimus機器人的成本約3萬美元,遠遠低于Atlas約200萬美元的成本,且低于特斯拉電動車3.6萬美元的單車成本。
現在馬斯克表示,Optimus量產后的成本會降低到2萬美元以下。
如果計劃順利,那么人形機器人產業可能隨特斯拉的入局而加速發展。但即便價格大幅降低,Optimus在普通消費者眼中的吸引力依舊存疑。
一位持有特斯拉股票的投資機構合伙人此前表示,投資者對Optimus并不感到興奮,認為這類產品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的可能性很小。
Optimus很難擺脫的一個根本問題是,如果只是為了完成某些特定任務,比如它做演示的搬運物品、給花澆水,那么非人形的機器人同樣可以完成,且后者的成本可以更低。
另外有機器人專家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之前提到,不要過度相信馬斯克。
探險機器人時代
如果撇開外表,著眼于實際用途,那么能力雖然不夠驚艷,但專注于在某些場景為人類服務的機器人,更值得關注。
從這個視角來看,實際人類社會已經遍布機器人了,只是絕大部分沒有以人的外形出現。
北京冬奧會的智慧餐廳里,機器人能烹調中餐西餐,做手沖咖啡,調雞尾酒。一般商場里,機器人可以進行迎賓和導購。醫院的機器人可以操作手術,酒店里的機器人可以做清潔和消毒。
比爾·蓋茨曾說:我們總是高估未來2年會發生的改變,低估了未來10年將發生的變化。
就整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而言,變革在快速發生。
據浙商證券報告,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穩定增長,預計到2023年突破200億美元。中國電子學會數據顯示,2016-2021年全球服務機器人銷售額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4%,預計2022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159.9億美元。
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和勞動力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人類對機器人的需求注定大幅上漲。日本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就與此有關。
可以說,一個被機器人深刻改變的時代已經拉開帷幕。人類需要機器人。
回到馬斯克的探索上。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早被證明是吃力難討好的事情。從2021年透露這方面計劃,到這一次人工智能日展示項目進展,特斯拉人形機器人能否大規模普及一直受到質疑。
就眼下特斯拉機器人的表現來看,也談不上亮眼。它們掌握的技能,之前已經有機器人可以做到。
但人形機器人的前景的確充滿誘惑。可以想象,如果機器人具備了像人一樣靈活的關節和運動能力,而且大規模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硅谷鋼鐵俠》這本傳記概括馬斯克的過往,說他所經歷的是一場"冒險人生"。現在,人形機器人成了一次新的冒險。
結果未必順利,不過冒險本身就是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