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賈琦
來源/財經琦觀(ID:cjqiguan)
一條褲衩只能裝一個屁股,一個屁股只能坐一張板凳。
公眾注意力是稀缺的,公眾對于復雜信息的理解意愿,更是稀缺中的稀缺。
“我們其實......”
“需要解釋的是,這是一種刻板印象,除了大家都熟悉的xxx,我們其實還開辟了......”
“最大的誤解在于......不能簡單地將我們理解為......”
類似話術,我們經常在公關朋友口中聽到,用以解釋企業的“戰略復雜性”。
然而不僅公眾不買賬,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也極大回歸簡單。
任你說得天花亂墜,在資本市場眼中,財報顯示的主營業務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比亞迪電池也很強,但整車銷量數據永遠是股價波動的最大晴雨表;
騰訊的社交帝國無與倫比,但投資者堅稱這是一家游戲公司;
小米帝國生態無敵,“軟件+硬件+互聯網服務”構成鐵人三項,對標起來可以拿“騰訊乘以蘋果的估值”,雷布斯穿越人生低谷依舊熱淚盈眶......
OK,投資者依然視你為一家硬件企業,一家貼牌手機整合組裝公司。
8月11日晚7點,小米創辦人、董事長兼CEO雷軍開啟第三次年度演講,再次引發全網熱議。
翌日收盤,小米集團股價上漲0.66%,報12.14港元,總市值3030億港元,低于發行價17港元。
今年以來,小米集團股價已累計下跌36%,若從上市以來的高點35.9港元算起,其股價累計已下滑超66%。
資本逐利,資本現實,資本短視。
當下,短視、逐利、現實的人群,在面對小米時所擔心的疑問點有三:
小米手機的大本營是否還能守住?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進程超出預期,小米造車是否還能趕上此次浪潮?
物聯網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01 大本營危機
關于手機市場,終于又到了我們喜聞樂見的宏觀分析環節了。
此前數年,微觀戰場上起起落落,也有“華為被制裁出局”這樣的黑天鵝事件,但總體來看,整個智能手機市場都處于飛速增長的藍海階段,因此細節化的數據解讀是此該階段的核心主題。
事實上,正是因為華為的出局,整個智能手機市場突然由逼仄變得寬松起來,2021年,蘋果搶高端,小米OV搶低端,硬是將紅海的來臨后延了一年。
但眼下,我們認為核心主題要變一變了。
2021年九月,iPhone 13發售。
不同于市面上的常規稿件,我們當時聚焦放大了這款機型的定價策略(蘋果降價,奔著小米OV來了),并提出
“2021年手機行業,蘋果準備把干的稀的都喝掉,還要把碗摔了。”
“此次蘋果手機的降價加量,就是紅海開啟的第一聲號角。”
如今,各項數據的發布已經印證了我們這一說法。
BanklessTimes數據顯示,2022年Q1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3.112億臺,同比下降8.9%,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已連續第三個季度下降。
其中,蘋果是今年唯一一家實現正增長的廠商,與去年同期相比,蘋果的市場占有率增長了2.2%。
而小米手機出貨量為3990萬臺,市場占有率為12.7%。
去年同期,小米的這兩個數據則分別是4860萬臺,14.1%。
再看第二季度。
Canalys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降至2.87億部,這是自2020年第二季度疫情首次爆發以來的最低數字。
其中,小米以3960萬部的出貨量位居第三,相比去年同期出貨量下降了25%,市占排名也再次被蘋果反超,從第二落至第三。
反觀蘋果、三星,則分別取得了8%和6%的同比增長。
國內市場方面,小米二季度出貨量為1060萬臺,同比下降16%。
蘋果則大漲了25%,出貨量為990萬臺。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榜單中僅有兩名選手取得了正增長。
除蘋果外,另一位則是卷土重來的榮耀廠商,同比暴漲88%,以1300萬臺的成績位列國內銷量榜單的第二位。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小米集團在國內外都面臨著相對強勢的競爭壓力。
但我們依然認為情況不會再壞了,理由如下。
02 靜態時代
市場總盤來看,這不是大衰退,但可稱為大停滯。
這與疫情無關,俄烏無關,芯片短缺無關,純粹是新增市場的飽和。
眼下的智能手機市場,可類比為十年前的燃油車市場。
頭部安逸,需求穩定。
與此前不同,在藍海時期,消費者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品牌的打造和形成是市場的最大主題,參與角逐的品牌商數目眾多。
但隨著市場的覆蓋普及,當下的主要需求來源也逐漸從“首次購入群體”向著“換機群體”完成過渡。
更成熟的消費者,其購買決策依據也逐漸從“接觸渠道、廣告宣傳”向著更加專業的“品牌認知”開始過渡。
眼下,包括小米在內的品牌商已經建立起了足夠的壁壘,稀缺性更強,在產業鏈中的議價權更高。
同樣的,基于現實情況,“創新、研發、技術突破”已經不再是該行業的主旋律,相比以往,整個智能手機市場都在逐步進入一個靜態時代。
說難聽點,馬自達就是馬自達,BBA就是BBA,翻不了身了。
這個行業里,最大的差異已經不再是技術壁壘了。
相比之下,品牌心智更加難以改變。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1年Q2,蘋果占到了全球智能手機收入的40%,利潤的75%。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廠商占全球手機出貨量50%的份額,利潤卻只占12%。
從2020年小米10系列起,被雷軍稱為“生死之戰”的高端戰略在小米內部的定位就越來越重要。
然而這場沖擊高端的征程卻并不順遂。
小米12系列首月銷量僅46萬臺,較小米11系列首月下降了60%。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1年四季度,中國批發價在400美元以上高端智能手機中,蘋果以近六成的市占率取得第一,華為雖然貨源不足,但仍以11%的份額位列第二。而其他四家手機廠商間相差不大,vivo與OPPO分別以9%和7%排名三、四,小米與榮耀均以5%并列第五。
除了品牌認知、技術底蘊的不足之外,互聯網線上起家的小米還在經受線下渠道短板的折磨。
對高端機型來說,線下不只是銷售渠道,還代表著用戶的體驗、服務質量以及消費氛圍,環境的營造對于打造一個高端品牌非常重要。
在這里,我們雖然花了極大的篇幅來描述蘋果之于小米ov的優勢。
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小米ov相比于第三梯隊的競爭優勢。相比于數年前,后來者的進入門檻已經大到難以想象,這也是小米下限的基本保障。
橫向來看,品牌商之間的競爭則呈現出一定的不確定性。
首先,靜態并不意味著平和。
恰恰相反,由于技術維度更新速度的降低,最終一定會演變為更多維的對抗,人才、專利、營銷、渠道、服務,以及資本或資本利用效率的對抗。
關于此,我們并不認為小米沖擊高端的方向是錯的,但考慮到行業的發展節奏,我們認為畢其功于一役的“戰役式”打法已經不再適用。
考慮到行業頭部的上探空間有限,更恰當的戰略或許是推進并等待技術專利的緩慢流動,在漫長的紅海斗爭中保存實力并伺機而行,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03 背水一戰
基于篇幅,我們不再全面展開物聯網業務以及造車業務,只對其做簡短評述。
數據顯示,從2018年到2021年,小米AIoT設備的連接數(不含手機、平板與PC)從1.51億臺增長為4.34億臺,增速由193.2%逐年放緩至33.6%。
擁有五件以上連接設備的用戶數(深度用戶)從230萬增長到880萬,增速同樣從109.5%減緩到40.4%。
這意味著第一個窗口期已經臨近尾聲。
就我們的觀察來看,AIoT目前并沒有真正形成生態,反而更像是一種玩具。
小米生態鏈企業們也更多是各自為戰,分散在各個賽道中去做常態化競爭。
場景沒有打通打透。
這也與國內的發展現狀有一定的關系。
我們認為,以家裝為核心的商業驅動,性價比之內的一攬子物聯網計劃或許是真正點燃該市場的有效突破口。
但目前,國內的家裝賽道依然處于地方勢力的主導,雖已有國美、京東、天貓等企業的初步入局,但整體依然處于發展初期。
再來看造車業務。
我個人對此持相對樂觀態度。
從某種程度來說,新能源汽車正處于智能手機市場2012~2014的階段,群雄并起,消費者觀望,資本寬容。
在這一階段,營銷能力和整合能力就是最核心的強攻點,論這個,小米是祖宗。
不管雷軍愿不愿意,小米的未來都已經極大被綁定在了造車業務之上,由于資金規模之巨大,“首戰即決戰”的說法是十分準確的。
從市盈率來看,當前小米的市盈率大致在20~25左右。
我們預判未來的傳統智能手機品牌商,其市盈率將參照傳統燃油車企,即8~13左右。
換言之以當下的境況來看,如果小米造車失敗,其股價仍有一個腰斬的空間,直接要看到6港元。
但如果造車成功,那么十倍的成長空間是打底的。
至于時機問題,考慮到資格賽、附加賽的說法,小米攜其營銷能力、米粉群體、現金儲備、軟硬件能力、制造業經驗,直接從決賽圈開始打也不過分。
今年以來,關于小米聽到的最可笑的一句話是:“華為走了的情況,手機都守不住。做汽車就更難了,畢竟汽車比手機可復雜得多。”
這句話乍一看很有道理,但其實謎底就在謎面上,為什么手機沒打上去?還不是因為去做汽車了。
但需要承認的是,這句話依然能反映出一個底層問題,即整個小米集團對雷軍個人的過于依賴。
抓哪里,哪里行。精力稍一分散,委托者就頂不上去。
雖然氣質上相差很遠,但雷軍真的很像NBA球星詹姆斯。
2012年東決對陣凱爾特人,G6絕境被逼出死亡之瞳,扒下一層皮才殺進總決賽最終奪冠。
隨后2016年更是面對73勝的宇宙勇士,在1-3的大比分落后下,完成史上首次的絕地翻盤。
與詹姆斯不同的是,雷軍身邊全是“庫里”。
香伯特表示:“庫里的存在,徹底摧毀了以往籃球當中相信那些攻守兩端的一切。”
雷軍奮斗的這些年里,我們聽了太多的“生態化反”、“降維打擊”、“邏輯重構”、“破壞式創新”。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商業模式在資本市場上大殺特殺,雷軍亦在一旁亦步亦趨,誓要做那只“風口上的豬”。
如今復盤,這又是什么風口?
制造業是一臺絞肉機。
供應鏈關系高度復雜,對資本和市場的把握分毫都不能差。
2014年小米Note沒有防住華為Mate 7,2015年旗艦機型沖擊高端慘遭失敗,同年融資過于保守,現金儲備不足,價格戰打不動,OV兩家又從線下抄了后路。
緊趕著2016年就滑進死亡螺旋,所有人都覺得小米到此為止了。
然后,雷軍再次深入一線,將一架掉頭向下的飛機生生拉了起來。
2020年,雷軍又一次打了場神仙仗,小米十周年演講贏得了滿堂彩,新產品小米 10 至尊版和 K30 至尊版賣到斷貨,把小米的股價一路推回到20元上方。
然后,又是墜落。
有時我不禁懷疑,或許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正確的選擇。
他們只不過是努力奮斗,把當初的選擇變得正確。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