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于師兄
來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一個“華為Hi標”值多少錢?
8月8日,長安汽車、華為、寧德時代三方合作的新車阿維塔11正式上市。這款車是迄今為止,含“華”量最高的一款車型——從電驅動系統到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系統,華為把現階段可量產的技術都給了阿維塔。
在這臺阿維塔11車身側面,印有一個搶眼的紅色“Hi”標——這正是“HUAWEI INSIDE”的標志,象征著華為HI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加持。同時,華為Hi標的出現,也意味著售價不菲——阿維塔11全國建議零售價34.99萬元-40.99萬元。
繼極狐阿爾法S·HI版(39.79萬元-42.99萬元)之后,華為再一次幫助傳統車企將新車售價拉升至40萬元以上的高位。無獨有偶,7月剛發布的ATIO問界M7車型,由賽力斯和華為聯合開發,售價區間達到31.98-37.98萬——離40萬元只差一步之遙。
不過,殘酷的現實是,華為幫車企造車,但錢先進了車企的口袋。比如,今年累計銷量近3萬臺的ATIO問界品牌,每賣出一臺車,錢都要先打到賽力斯的賬上,并入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中。最后,才是賽力斯和華為來分賬。
看似強勢的華為,卻更像是一位“打工人”。總是盡可能的傾注全部研發、渠道資源,去幫這些車企全力造車、賣車,但坐著“點鈔”的人不是華為,而是車企。怪不得,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曾在公開場合訴苦:“一年花掉十幾億美元,目前汽車領域是華為唯一一項虧損的業務。”
那,不賺錢的華為,到底為何要替車企們“養孩子”呢?
A
時間拉回到2017年4月,長安汽車與蔚來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兩方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新產品。
2018年7月10日,長安蔚來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宣告成立,雙方各持股50%——這正是阿維塔的出生日期。
隨之而來的,還有長安的轉型大局。2018年8月,長安汽車發布智能化戰略——北斗天樞計劃,當時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不再生產非聯網車”、“100%聯網”、“100%搭載駕駛輔助系統”、“2025年L4級智能駕駛產品上市”。
但這組國企+造車新勢力的搭檔,并未擦出新的火花。相反,出身背景迥異的兩家企業,差點一拍兩散。2020年6月,長安汽車通過現金增資等方式增持長安蔚來股權至95.38% ,蔚來只保留4.62%,“長安蔚來”已名存實亡。
可問題是,長安把變革的規劃都宣布出去了,總得有點落地成果出來才能交差。恰巧,剛剛進入汽車行業的華為,急需找幾個合作伙伴打響第一槍。
2021年4月的上海車展期間,華為在上海的旗艦店里,宣布賽力斯華為智選SF5正式入駐華為旗艦店,通過華為全國的零售渠道網絡進行銷售。
在賽力斯之后,長安很快就搭上了華為這趟“順風車”。2021年5月20日,長安汽車公布了一份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內容是長安蔚來正式更名為阿維塔科技,由長安、華為、寧德時代一同打造。
正當大家狂追長安汽車這支“華為概念股”時,華為方面否認了與長安之間存在的股權關系——“至今為止未投資任何車企。未來也不會投資任何車企,更不會控股、參股。以后,凡是議論華為造車、或者參股汽車制造行業,均為謠言,勿輕信。”
但不入股,勝似入股。對于阿維塔這家新品牌,華為可謂是“出人、出力、出技術”,并把現階段最好的“華為全家桶”,都裝進了阿維塔11這款車里。
今年6月25日,在長安的大本營——重慶國際車展上,阿維塔11以及限量版的阿維塔011迎來實車首發亮相。股東三方的“一把手”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為阿維塔這款車帶貨。當時,徐直軍在現場含情脈脈的說道:“上次來重慶時,就看上了阿維塔11,拍了照向太太報備,說下一輛車要買它。”
不過,需要厘清一個事實,華為和寧德只能為長安錦上添花,但改變不了阿維塔與身俱來的“廉價標簽”。
根據規劃,阿維塔11將在重慶長安魚嘴基地中的兩江工廠一廠區生產。該廠區已經進行相應的技術改造新增阿維塔11、深藍SL03車型的生產。其中,阿維塔11的焊接工序為新建生產線,但沖壓、涂裝以及總裝工序均與深藍SL03車型、歐尚X5、歐尚科賽實現柔性共線生產。
但長安歐尚X5售價區間才6.99萬-10.99萬,歐尚科賽售價區間為8.68-15.48萬。而阿維塔11起售價34.99萬元,阿維塔011聯名限量版定價更是高達60萬元。
售價35萬元的阿維塔,和售價7萬元的長安歐尚共線生產,能高端得起來嗎?
B
對于拉高品牌溢價這件事,華為已經輕車熟路了。
今年7月,華為在其夏季旗艦新品發布會上發布了問界M7車型,售價為31.98-37.98萬元。這款產品,基本是由東風風光ix7“油改電”而來。通過諸多華為技術的加持,把原來12.59萬-21.59萬的東風風光ix7,直接提升了一個價位。
但是,這并不影響消費者為情懷買單,問界M7預售4小時訂單就破2萬輛,72小時預訂量超過6萬輛。這意味著,問界M7提前鎖定爆款。
長安也寄希望于華為和寧德時代,幫助阿維塔復制“問界式成功”。于是,在阿維塔的車上,華為和寧德時代都盡可能的堆上了自家最新的技術。綜合來看,主要在四個方面實現產品力拉滿:電驅動系統、動力電池系統、智能駕駛系統、智能座艙系統。
在電驅動方面,全系標配華為DriveOne雙電機四驅系統,最高功率可達425千瓦,最大扭矩650牛·米,長續航版本零百加速時間僅為3.98秒,即便是以續航為導向的超長續航版本,零百加速也達到了4.5秒。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首席運營官王軍在此前還表示,最初打算在阿維塔上采用四電機方案,能讓零百加速可以進入2秒內,但后來為了兼顧空間和能耗,還是采用了更均衡的雙電機方案。
這意味著,如果阿維塔后續再推出華為四電機版本,還有進一步拉高性能上限,提升產品售價的空間。
在動力電池方面,全系標配寧德時代高能量密度三元鋰離子電池包,運用了寧德的CTP(Cell To Pack)技術電池包。其中,90度電池包的能量密度達180Wh/kg,可以實現續航里程(以下均為CLTC標準下)555公里;116度電池包的能量密度高達190Wh/kg,可以實現續航里程680公里。
但需要注意的是,阿維塔11用的并非寧德時代最新的麒麟電池(第三代CTP技術),而是用的第二代CTP技術。為了蹭上寧德新技術的溢價能力,在發布會上阿維塔將自家電池稱之為“與麒麟電池系出同源”。
在智能駕駛方面,確實把“華為全家桶”都塞進了阿維塔11這款車。基于華為ADS(自動駕駛系統)而來的阿維塔AVATRANS智能領航系統,從硬件到軟件算法都來自于華為全棧自研。而阿維塔的任務,就是參與定義開發傳感器硬件,包括3顆激光雷達在內的34顆傳感器硬件組合。
相比之極狐阿爾法S Hi版,這次阿維塔11從產品設計階段就讓華為參與其中,使得它在不犧牲系統性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和車輛外觀做好融合。從側面說明,經過此前的合作,華為在車規級量產上更有經驗了。
在座艙里頭,華為一方面給到了阿維塔最強的底層能力,另一方面也選擇性放手了一次。
與其他合作伙伴不同,華為在阿維塔11之上首次將自己的HarmonyOS智能座艙車機操作系統、華為AOS智能駕駛操作系統與VOS智能車控系統統統上車。這三個系統同時出現在阿維塔11之上,使得智能底層三系統首次完成實裝,也是華為相關技術實力的首次100%輸出。
但是,華為只提供了包括鴻蒙OS在內的底層能力,車機的上層開發依然是阿維塔在主導。所以,與AITO問界車型的車機交互截然不同。因為問界是華為全盤操辦車機“底層”和“前端”,而阿維塔的車機更多的保留了“長安的味道”。
按照王軍的說法:“華為不能做所有的技術,所有的應用。我們能夠提供什么呢,基于我們操作系統,以及芯片的底層能力,能夠把語音的能力、音效的能力、視覺的能力提供給我們的合作伙伴。”
可是,華為一旦開始嘗試逐步放手,就會出問題。
比如,對于阿維塔11在量產交付前的車機軟件版本,就有準用戶反饋,車機UI設計跟這款車的高端定位不符。雖然它還是非最終交付版本,但無論是流暢度還是交互邏輯方面,阿維塔并未充分發揮好鴻蒙OS的底子。在臨近上市前,阿維塔方面表示,車機HMI(人機交互界面)已收到用戶反饋,重新設計。
這就像養孩子一樣,無時不刻需要呵護好,否則隨時給你“添亂”。
C
養孩子,除了傷神,還費錢。
余承東就曾表示,汽車領域是一項很燒錢的游戲,是一門虧損的生意。華為在汽車領域投入很大,直接投入7000人,間接投入超1萬人。一年花掉十幾億美元,目前也是華為唯一一項虧損的業務。
比如,在阿維塔這個合作項目上,華為就駐派了1000余人的智能駕駛團隊,在重慶與阿維塔的工程師們一同進行研發、量產工作。同樣的,在賽力斯的重慶兩江智慧工廠里,專門開著了一條華為專屬的閘機通道,方便華為員工的快速通行。再比如為了極狐阿爾法S HI版的量產,華為和極狐一同研發花費了1206天的時間。
現在虧錢,并不代表著智能汽車這條賽道華為走錯了。
北汽藍谷董事會秘書趙冀此前就說:“新能源行業的參與者普遍都還沒有實現盈利,極狐將進行持續投入,盡力將盈利時間提前。隨著投入持續增加,未來盈利節點也就越來越近,我們希望能夠在兼顧盈利性和核心能力打造方面找到一個平衡點。”
對于華為而言,現階段可能更注重的還是閉環生態的搭建,將盈利的事往后放。
縱觀目前華為合作的三種模式:零部件供應模式(Tier 1,一級供應商)、解決方案集成模式(HI),以及智選車模式。而在后兩者參與程度更高的合作關系中,華為有一項很容易被忽視的能力——云端的能力。
在阿維塔的產品資料中,就明確寫著這樣一段話:
CHN技術團隊與華為團隊基于HarmonyOS共同開發豐富的車輛功能和軟件應用。依托云端大數據支持,基于CHN技術平臺打造的車型,還具備進化能力,能為用戶帶來常用常新的良好體驗。同時,依托云端大數據支持,CHN平臺產品具備OTA升級能力。
同樣的,在問界M7的產品介紹中也寫道:
為了能給用戶帶來更加智能的導航體驗,華為終端云服務打造Petal Maps;基于華為終端云服務豐富的應用生態,用戶可以享受更高品質的智能座艙娛樂體驗。
“云端”二字,頻繁出現。
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劉澍泉在采訪時曾表示,“面向座艙里面的內容發布、服務發布,對云化需求蠻強烈的。”在后端的服務端里面,云端的接入的效率、計算的效率、存儲的成本、以及到服務發布,是具備了更強的優勢。
此外,隨著今年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具備高階輔助駕駛能力車型的量產交付,對數據的收集、處理的需求會陡然增加。
“高階自動駕駛能力,是一種遞進式的解決問題,遇到了問題,我把數據回傳回來以后,解決這個問題。”在劉澍泉看來,問題被窮舉的過程,需要有更豐富的數據回傳回來,但這是一個極大的負擔。他的估算,現階段具備輔助駕駛功能的車,每一天傳回的有效數據在5-6T左右。劉澍泉斷言:“我們認為今年是端云一體化的元年。”
誠然,業內已經越來越明確一個共識,那就是——車企用好云技術賦能產品研發和業務運營,實現技術和業務的深度融合,才能構建面向未來的產品力。
因為,在華為之前,騰訊、阿里其實很早就開始以車聯網、OS操作系統的方式賦能車企。像7月底,騰訊還跟投了一家車載OS開發商上海零念科技有限公司。今年1月,騰訊曾還單獨參與了這一公司的天使+輪投資。在2015年進入到車聯網領域的阿里巴巴,很早就意識到車載操作系統是智能汽車的“大腦”,要先占據這個最核心的入口。
但只是占著入口,并不能形成一套閉環。
隨著與車企合作的深入,大家可能慢慢的發現,更深層次的軟件迭代、數據閉環很難繼續推進下去。就拿騰訊來說,前兩年的微信車載版、騰訊車聯TAI生態量產上車的速度相當迅猛。但到了今年,騰訊的重心突然向汽車云業務傾斜。今年6月,騰訊智慧出行公布“車云一體”戰略規劃,并發布了騰訊智能汽車云、汽車一體化安全方案等產品。
“任何一個行業,當它要走到規模化的時候,云是它最快規模化的一個手段和工具。”
劉澍泉認為,海量用戶進來以后,對計算的要求是呈幾何級上升,對存儲的要求也是幾何級上升的。而云的彈性,能夠保證存儲的要求、計算的要求。“你要和競爭對手拼效率,這個時候就需要有更先進的底層的計算工具提供出來。”
華為這邊,雖然鮮有公開提及汽車云業務,但早已悄悄形成規模。根據沙利文發布的《2021年中國汽車云市場追蹤報告》,華為云占據國內汽車云市場(IaaS+PaaS)份額第一。華為云的客戶,包括一汽、長城、比亞迪、廣汽、長安、高合、合創、江鈴、東風等多家車企,覆蓋了仿真模擬研發、自動駕駛、車聯網、數字化營銷等多個領域。此外,TOP30汽車制造客戶80%選擇華為云。
本質上,與華為合作的車企賣得越好,那么上云的車就越多。在整個閉環中,華為解決方案的迭代也會加快,用戶體驗自然會更好。從此,這一良性的循環,只會越轉越快。當然,大前提還是一條——華為合作的車型能夠大賣。
D
業內盛傳一個段子,去年的重慶車展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意外地被拍到與下屬溝通時的畫面,他說道:“產品不行的時候,就靠營銷戰術,所以你兩個以后,沒別的辦法,拜托了。”如果這次,傾注全力扶持的長安阿維塔,依舊沒見銷量有所起色的話,那么華為確實應該考慮一下,是不是必須得自己親自下場了。
還記得,2020年底,華為內部那份《關于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其中提到該公司“絕不造車,而是要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不過在這份文件末尾的小字部分,華為細心地提出本文的有效期為3年。掐指一算,現在有效期已經過半。而3年,也恰巧足夠走完一輛智能汽車的產品研發周期。
至于要不要扔出這張“下場造車”的底牌,完全取決于華為的“孩子們”給不給力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