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陳文琦
來源:真探AlphaSeeker(ID:deep_insights)
羅永浩退網埋頭再創業去了,教育、網站、手機、直播之后,這次被“行業冥燈”看上的是AR。
“‘真還傳’接近尾聲,我也要再次創業去了。這一次的創業,是一家AR科技公司。”昨天下午發布的一篇個人公眾號文章中,羅永浩開篇就情真意切。
這并非老羅一時興起。他不止一次在社交媒體或是公開表態中表示對AR行業的興趣,據騰訊《深網》,從去年開始,老羅已經對AR企業展開廣泛的調研。而老羅表示,其現在入局做AR主要基于兩點認知:一、AR是下一代計算平臺;二、現在是做AR合適的窗口期,具體推進的時間線大概是2-3年特殊用途垂直類AR設備商業化,5年左右通用型AR商業化。
激情滿滿的創業家是老羅的態度,但AR行業并非“無人之地”。Google、微軟、蘋果、Meta等海外科技巨頭已耕耘多年;老羅的“老對手”、國內手機廠商如小米、OPPO也紛紛出了概念AR眼鏡;另外,還有一批創業公司如Magic Leap、Rokid、Nreal等都在爭搶AR這張通往未來的門票。
“劃時代”的AR眼鏡何時能出現?屬于它的殺手級應用會是什么?現在入場的老羅會成為下一個喬布斯,還是一通折騰后化為炮灰?商業之殘酷往往不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GoogleAR概念眼鏡
可實時翻譯
下一代計算平臺?
“我們相信 AR 就是下一代計算平臺,這在科技界很大程度上也是共識了,并不是我們的創見?!绷_永浩說。
AR是XR概念的一部分。近兩年,元宇宙風起云涌,XR被認為是“打開元宇宙的鑰匙”,行業熱度直線上升。XR是一個寬泛的“大雨傘”,涵蓋了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以及MR(Mixed Reality,混合現實)。三者有許多共通之處,但是從實現難度上說存在遞進關系。
總體上,XR技術期望實現網絡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空間的進化,即,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的融合交互。而作為終端設備的AR眼鏡在此提供了一種完美的解決方案,在理想設計中,它輕薄可穿戴。
與人們已經頗為熟悉的VR頭顯所打造的沉浸感有所不同,理想的AR眼鏡產品希望將虛擬的三維立體影像疊加到現實世界中,正如電影《失控玩家》中的墨鏡,而這給網絡基設、顯示技術、交互技術等帶來很大挑戰。
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AR公司亮風臺、Nreal、Rokid相繼獲得大筆融資,并有新產品亮相。
今年5月,GoogleI/O大會帶來多項AR領域更新,包括ARCore Geospatial API和可實時翻譯的AR眼鏡概念機“One More Thing”。Meta正在開發項目代號為Nazare的商用AR眼鏡,以及消費級的第二代產品Artemis。
庫克多番為AR“站臺”,蘋果的AR/MR眼鏡雖然還是“神龍不見尾”,但是消息不斷,據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預計,將于2023年WWDC前上架。
據華映資本統計,2021年,全球和國內在AR領域的投資分別以374億和181億美元創了歷史新高,上一個高峰發生在2016年。
一級市場真金白銀的押注,科技巨頭的技術、產品軍備競賽,也是對“AR是下一代計算平臺”判斷的肯定。
“我們見證了XR從一開始被媒體關注,被我們投資人關注,我們也投了一批企業,然后進入到一個冬天。現在,就來到了第二春天?!备咄ㄈ蚋笨偛眉娓咄▌撏抖驴偨浝砩騽旁嬖V‘真探’。談及原因,沈勁說:“XR經過過去7、8年的發展,用戶體驗和價格成本上有了非常長足的進步。”
若按照Gartner曲線,技術成熟通常分為幾個階段:科技/概念誕生,受到廣泛關注和很高的期待值;到達峰值后跌落,泡沫出清;技術逐漸成熟,穩步爬升;技術價值和潛力被市場接受,被更大程度上實現?!暗诙A段的發展一般是的比較真實的發展,真正在發展用戶、發展收入。”沈勁判斷XR技術在經歷低谷后已經進入穩步爬升期。
這背后不僅僅是概念炒作,而是行業多年在光學、芯片、交互方面的技術沉淀和從業者尋找路徑的結果。
五年夠不夠?
但顯然,雖然老牌科技公司、社交網絡巨頭、智能手機廠商動作積極,但是能打入主流市場的消費級的AR眼鏡卻一直沒有出現。它們多在CES之類的展會上出現,然后成為小眾極客的玩具。按Snap CEO的話來說,消費級AR眼鏡進入主流還要10年。
業內人士和消費者普遍蘋果寄予厚望:一方面是蘋果在XR技術的積累上動作不少,自2006年開始就申請VR/AR專利、招攬人才、收購企業,消費者也在iPhone上看到多款AR應用,比如測距儀、Animoji ;另一方面,外媒和供應鏈消息不斷,蘋果對于VR和AR硬件設備都在發力;另外,人們的期待也來自對于相信蘋果的品牌號召力、調動開發者的能力、以及整合供應鏈的實力。
從蘋果以往的出品習慣也可以看出,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對于新品類,傾向于出成熟的產品,而非“小步快跑”。
但是,“平臺革命的時候,新世界的主宰者,幾乎從來都不是舊世界的霸主”,老羅如是說。
他認為,現在科技巨頭和終端設備廠商并沒有直接All in做AR,也不會很快做大規模投入,全情投入的幾乎都是一兩百人的小團隊,而做出消費級別的產品,至少需要“幾百到上千人左右的規模開發三五年以上”。這也是他判斷的創業窗口期。
對于一個創業公司來說,5-10年并不短。對于如何熬過艱難創業期,老羅認為這期間商業化機會有兩個:一是將技術落地、復用到VR軟件上;二是B端特殊用途的垂直類型AR設備。
其實,AR會先在ToB落地已是行業共識。
2015年,AR眼鏡的“先驅”Google就因為成像不理想、可視區域小、應用生態不完善、價格高昂等原因,停產了初代Google眼鏡。在ToC的嘗試失敗后,迅速掉頭轉向企業伙伴。
微軟的Hololens是一款AR眼鏡的開山之作,或許是目前業界最高水平的體現。第一代Hololens誕生于Google眼鏡停產那一年。Hololens重達600g,比起眼鏡,更像頭盔。Hololens搭載基于Windows 10系統全新打造的全系操作系統Windows Holographic,可以將圖像投射到空中和周圍物體上,用手勢、語音均可操控。
在光學顯示方案上,與Google眼鏡的棱鏡反射技術不同,采用了全息波導技術,可以將光學鏡片做的更薄更小,色彩還原更真實,當然,工藝難度和成本也更高。
Hololens定價3000美元,一開始就面向開發者發售,然后逐步面向企業級市場開放,且暫時沒有看到近年會向消費者開放的計劃。2019年,Hololens 2面世,相比上一代,升級版重量更輕,視場角更大,顯示像素更高,允許雙手手勢操控,而且加上了眼球追蹤技術,但依舊是企業級產品。
去年10月,AR行業最著名的初創公司Magic Leap宣布完成新一輪5億美元的融資,投后估值約為20億美元。公司聲明,新融資將進一步推動Magic Leap提供一流的AR解決方案,包括預計在2022年推出的第二代產品Magic Leap2。
“自2020年加入Magic Leap以來,我一直專注于加速公司向企業級市場的轉變,加強我們的技術基礎,并在從醫療保健和制造到國防和公共部門的各個領域建立強大的業務實力。”Magic Leap首席執行官佩吉·約翰遜(Peggy Johnson)說。向ToB市場發力是她上任后的主要目標。
“對業務有明確的方向,是我們(從業者)必須要做的事。”企業級AR平臺公司亮風臺市場總監洪雁菲曾在采訪中告訴‘真探’。“無論是我們自己、客戶、背后的投資方都需要找到AR技術真正的價值在哪里。不可能像上一波一樣,貼上VR/AR的標簽,熱錢就會來,現在大家都冷靜了,能更理性來思考這個問題?!?/p>
她說,在2015年,亮風臺第一次發布AR眼鏡的時候,大家很興奮,但是對于用途和下一步迭代的思路并不清晰,“大家討論的是行業概念的科普”。2016年,互聯網APP結合AR的應用的很火熱,支付寶“集五?!被顒拥谝淮闻e辦 ,“雖然我們和不少大廠、大品牌合作了AR活動,但還是經常有一種焦慮感,(這樣的應用)窗口期不會很久?!?/p>
在行業起落中,亮風臺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路線,面向垂直的行業場景,比如工業、醫療、安防等,提供產品和技術方案。
在ToB業務里,客戶有亟需解決的痛點,產品的落地能沉淀出一些標準化的應用,客戶的反饋也為下一次迭代作指引。雖然面向客戶的模式決定了產品不可能是百分百標準復制的,但在目前階段,體現了AR技術的應用價值。
打開消費級市場,AR眼鏡還有太多門檻要跨了:上游技術,包括光學與顯示的問題、計算單元、交互、操作系統;中游的制造工藝、產品設計;下游的內容生態。這并不只是獨立公司可以完成的任務,而是需要整個行業的共同進步。
作為消費者,看到過去近10年里AR的進步,對未來仍然心懷期待。從Google發布初代智能眼鏡,微軟發布Hololens,到蘋果、Meta、Snap以及創業公司不斷發布驚艷產品,AR已經從一個不知所云的“黑科技”一點點落地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
或許這一次,老羅不再是“冥燈”。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