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嚴張攀
來源/有數DataVision(ID:ycsypl)
5月13日下午4點,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知網,再一次成為了輿論話題的中心。
40分鐘后,知網發布公告回應,堅決支持,全力配合。并表示要承擔起中國知識基礎設施的責任。并且,“將以此調查為契機”徹底整改。
在知網誕生前,人們對知網的態度是“天下苦等知網久已”。現在,人們對于知網的態度是“天下苦知網久已”。而如今,知網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契機”。
從公益事業開始
1998年,世界銀行在《1998年度世界發展報告》首次提出國家知識基礎設施一詞,同年的中國正值亞洲金融危機過境,為提振內需,決策層決定實施高校擴招政策,這一擴就是三年擴五倍。
作為高等教育培訓的基建項目之一,國家科學技術部提出要建設中國的知識基礎設施,隨后,“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系統工程”正式立項,作為牽頭人,當時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王明亮走上了臺前。
那時的王明亮還是一個講臺上的物理系王教授,一個有情懷的“清華人”,一個時常苦惱于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文獻資料以滿足畢業論文需求的教育家。1995年,王明亮向清華大學提出了創辦學術電子信息數據庫的建議,從而建立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這么一個最早的,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的學術期刊匯總刊物。
而當中國的學術期刊標準化工程開始,王明亮已經主導著自己的數據庫穩定運行了兩年時間。
1999年3月,王明亮正式提出,建設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簡稱CNKI),以全面打通知識生產、傳播、擴散與利用各環節信息通道,打造支持全國各行業知識創新、學習和應用的交流合作平臺為總目標。并由清華大學以及上市公司清華同方共同發起建設。
同年6月,在以清華大學為首的一眾高校支持下,中國期刊網(即現在中國知網)正式上線。
當時,王明亮可能怎么也無法想到,依靠高校支持建立的資料庫,有朝一日還需要高校們付費使用。
從公益到資源控制
知網曾被調侃,“我們不是論文的生產者,只是論文的搬運工”。
這句調侃,對于知網的業務模式進其實是一種精準刻畫。簡單來說,知網就是將發表于期刊的論文電子化,并根據一定的數據規范進行整理后,賣給高校或者是第三方機構。
目前,知網收錄了10320種中國大陸出版的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就有1978種,核心期刊收錄率高達99%,控制了整個學術資料市場的供給,這種控制甚至還是壟斷、排它式的。
這種格局的形成有著明顯的歷史因素存在:政策扶持力度太強。
1999年,王明亮主持制定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被作為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國家層面標準,由新聞出版總署正式下發執行。這意味著任何一所高校想讓自己的圖書館論文檢索系統聯網,就必須遵循這個規范。
當時,互聯網技術初見雛形,全國各大高校各自為戰,學術資源基本靠學者互相訪問獲得。這樣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學術資料庫可謂久旱逢甘霖,另一方面,學者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被更廣泛的傳播。
在清華大學的帶領下,各大高校順理成章的按照王明亮所制定的“規范”,完成了知網數據的原始積累。
誠然,電子數據庫也不只知網一家,但對于期刊來說,知網確實是最大方的。
首先,這類學術電子數據庫本就是一個對專業性要求非常強的存在,付費群體非常局限,且使用頻次并不高,最早基本是靠著國家補貼艱難度日。在這種情況下數據庫們能給到期刊的錢并不多。
根據2006年前后的數據顯示,期刊每年版權費大約是三千元,頂多到五六千元,即便跟多家數字出版平臺合作,版權費也只能拿到一萬元左右。
正是這一年,十幾家高校學報為給到編輯部更高的經濟報酬,共同跟知網談判,同意獨家授權,談定價格是第一年三萬,第二年三萬五,第三年四萬,五萬封頂。
到了2009年,知網的獨家授權已超過1000家,能夠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不說,搞學術的作者們也需要潤筆費糊口。在知網官網公開的CNKI導報上,一篇知網高層在2009年就獨家版權回答媒體提問的報道介紹,有653家重要學術期刊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簽訂了期刊數字版權的獨家授權協議,并且當時正處于洽談階段的期刊還有五百多家[5]。
期刊是頂級的學術資源,而另一大學術資源來源,則是博士、碩士們的個人論文。正巧,知網是中國唯一擁有國家批準標準刊號、正式全文出版的國家級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
目前,我國65%的博士培養單位和56%的碩士培養單位,把自己的碩博士論文出版獨家授權給了知網[6]。而學生們在提交畢業論文時必須簽訂《論文使用授權書》才能發表。
雖然這是霸王條款,但是想要發表中文論文,幾乎沒有人能繞開知網這一平臺。
從機構學術到個人學術,知網基本完成了資源的壟斷式控制,而這也成為了“天下苦知網久已”的導火索。
從壟斷到口誅筆伐
根據我國《反壟斷法》第3條的規定,壟斷行為具體包括:1、壟斷協議;2、濫用市場支配地位;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4、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那么知網可能涉及以上哪幾種壟斷行為?不妨通過以下事實合理推測一下。
1、連年漲價
正如上文所述,知網給的稿費最多,收入卻很有限,日子應該不怎么好過才對。
轉機來的太突然,2009年以后,國內高校開始將大學生畢業論文知網查重通過作為強制要求,知網由于資料全,論文查重系統逐漸被高校選用。并隨著教育部的兩封文件(2012年教育部發布《學術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及2014年《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知網徹底成為各大高校的必選采購項。
教育部發文的初心是為了更好提升我國的學術質量,但這卻成了知網連年漲價的底氣,導致各大高校苦不堪言。根據武漢理工大學的說法,從2010年到2016年,知網的報價漲了132.86%,年平均漲幅高達18.98%,直到現在一年以百萬計的訂閱費用。
苦不堪言不僅是學校,在校大學生同樣苦不堪言。由于中國知網查重服務不對個人開放,學校提供免費查收次數有限,有的高校知網免費查重次數僅有一到二次。但是,一篇論文的完成,一兩次的查重根本是不夠的,因此,很多畢業生只能通過各種網絡平臺付費進行查重。
這價格甚至還有季節性,畢業季漲漲價極其正常。
高校與學生的苦不堪言,與知網收入的節節攀升形成鮮明對比。根據,同方股份年報中披露的數據顯示,同方知網在最近10年營業收入翻了接近三倍。
那么查重費和數據庫訂閱費用是如何定價的?不清楚。
2、低價版權協議
知網作為國內最為權威,也是最專業的論文數據庫,而單位規定的職稱評審和晉升,論文引用數是一個重要條件。而能夠帶來官方學術引用數的,目前只有知網這個平臺最管用。正是因為這樣隱形霸權的存在,作者得到的稿費非常之低。
甚至呢,大多數時候作者不僅不奢望知網能給他們稿費,還希望知網最好能把自己的論文放進去,哪怕無償也好,畢竟在知網,自己發表的論文引用量能夠得到一定的保證。
而對于期刊的版權,仔細看也存在諸多霸王條款,譬如有這樣一條:合同期滿5年內,知網仍享有合同規定的所有權力。
圖片來源:花兒街參考
這是有合同限制的,還有其它數以千計的涉及到著作權的“知識產權與競爭糾紛”相關案例,比較著名的例如2017年,由于知網未經許可使用的作品涉及多位文著協的權利人,文字著作權協會就曾起訴知網,以及2019年,89歲的退休教授趙德馨起訴中國知網擅自收錄其百余篇論文,最終勝訴獲賠70多萬元。足以看出這種侵權屢禁不止。
這是濫用市場地位嗎?不清楚。
尾聲
前有中科院拒絕近千萬的續訂費用,后有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宣布取消續訂。而處于風暴中心的清華大學,實則在2021年12月10日就已經把同方股份的股東,清華控股的100%股權轉讓給四川省國資委了。
后有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稱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這一調查這兩年都不陌生,阿里巴巴因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被處以182.28億元罰款、美團因“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被罰款34.42億元。
那么重點來了,當年法院判決知網以200元/千字的標準,向老教授趙德馨賠償時,中國知網的訴訟代理人在法庭上表示,如果按此標準賠償,知網全部在庫作品要賠1200億元,比阿里的罰款多了一位數,顯然不現實。
而如果不按這個數字罰款,那么就意味著仍有一大群學者的知識產權難以維權。
對知網來說,這次的反壟斷調查或許還能成為從輿論中脫身的最佳良藥,畢竟知網的公告上都寫了“以此為契機”。
只要不讓我放棄已有版權,不把我身上學術界的“特權”拿走,那不就是交點罰款的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