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雨辰
來源/價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
已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互聯網行業的寒冬依然春寒料峭。
最近多家大廠傳出了裁員的消息。繼3月登上熱搜后,4月財務最為穩健的騰訊又傳出裁員的消息。社交媒體上,流傳出一篇騰訊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事業群的員工自述被優化經歷的文章。
一位騰訊員工向價值星球證實,這應該是前一輪優化的“后續動作”,CSIG和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兩個部門是“重災區”。
無獨有偶,美團也在上周啟動了新一輪“優化”。“上午通知,下午就辦理手續,我們團隊優化比例接近一半”。美團員工稱,到店事業群從產品研發到設計、運營都有裁員,范圍不小,但并不知道整體的比例。
在這個寒冬中,互聯網大廠紛紛 “瘦身”,騰訊總裁劉熾平在騰訊業績說明會上總結原因說:“去年整個行業人員增長都很多,這是因為此前行業野蠻增長,競爭很激烈,所以大家要不斷加人,提高營銷費用和各種投入,而現在互聯網行業變化比較大,需要可持續健康和長期的增長模式。”
砍掉“邊緣業務”之后的騰訊,決定把資金和精力投入到游戲主業,面對玩家一直以來“創新能力不足”的詬病,騰訊似乎希望押注3A大作,給自己贏得更多口碑。
裁員背后 云業務“不夠好”
無論是京東的“畢業典禮”,還是阿里和騰訊因為裁員登上社交媒體熱搜,互聯網大廠的一舉一動都是輿論關注的焦點。4月8日,“網信中國”就“網傳多家大型互聯網企業進行大規模裁員”,對騰訊、阿里巴巴、美團、京東等12家互聯網頭部企業進行訪談。
網信中國披露,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中旬,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美團、拼多多、快手、百度、京東、網易、微博、嗶哩嗶哩、螞蟻集團等12家企業總離職人數21.68萬人,總招聘人數29.59萬人,凈增用工7.91萬人,其中11家企業招聘人數多于離職人數。
借助官方渠道,大廠也紛紛表態。騰訊公司表示,得益于我國經濟平穩增長,公司業務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21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2%。與此同時,人員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1年底,公司擁有11.28萬名員工,同比增長31.3%。今年,還將持續引進核心科技人員和優秀應屆畢業生,預計總員工人數仍會增加。
面對疫情沖擊和行業內卷,互聯網公司積極調整應對變化,聚焦核心業務。劉熾平在業績說明會上也做了預告:“騰訊今年人員還會有所增長,但增幅遠低于去年和前年”,“騰訊將集中加大投入發展優勢與核心業務,把人力從邊緣和縮減業務調整到核心業務。”
騰訊員工對價值星球(ID:ValuePlanet)表示,CSIG事業群的騰訊醫藥裁員比例可能在10%左右,另外,騰訊教育裁員比例比較高。有些組裁掉了去年入職的應屆畢業生,不過騰訊對于離職補償比較慷慨,一般都給N+3。這一說法也與網傳的情況相符。
資料顯示,騰訊CSIG事業群包括騰訊云、騰訊醫藥、騰訊教育、騰訊安全、智慧產業等多個模塊。其中云業務是事業群的絕對核心,裁員背后折射出騰訊云業務發展的乏力。
翻看騰訊的歷史財報,2018年騰訊云收入91億元,同比增速超100%。2019年騰訊云收入超過170億元,同比增長87%。不知是因為組織架構調整,還是業務發展不盡如人意,騰訊2020年后就沒有單獨披露云業務的收入和增速情況。
與此同時,云業務重資產、高投入的特點也凸顯出來。收入增速從2021年一季度的47%滑落到了四季度的25%。毛利率從2021年一季度的32.3%滑落到了四季度的27.3%。騰訊財報解釋稱,金融科技支付金額增長導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以及對云計算專業人才和運營的持續投入。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騰訊的老對手阿里巴巴依然是云市場的龍頭,阿里云市場份額達到38.24%,騰訊云位列第二,與第三的華為云市場份額優勢已經越來越小。雖然云業務所在的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營收增長可觀,但面對激烈的同行競爭,顯然“不夠好”。
“節衣縮食”
梳理最近有關騰訊的消息。開源節流成為主旋律。
4月9日,騰訊視頻官方再次宣布漲價。兩大類型會員12種會員類型中,騰訊視頻VIP月卡以及超級影視VIP的多項套餐價格等5種會員價格保持不變,剩余的7種漲幅5到20元不等。本次最高一檔漲幅達25%。
實際上,騰訊視頻在一年前剛剛漲過價,當時會員價最高漲幅50%。
除了要多賺錢,騰訊還努力縮減開支,馬化騰和劉熾平更是以身作則,帶頭降薪。騰訊官網發布的《2021年度報告》顯示,馬化騰2021年總薪酬4414萬元。而劉熾平總薪酬從4.28億下降至3.23億。兩人降幅都在25%左右。
盡管除了上述兩人,董事會大部分成員年薪都有上漲,不過騰訊董事會總薪酬規模依然從2020年的5.07億元下降至3.88億元。核心高管用實際行動“降本增效”。
其實,無論是裁員、會員漲價,還是高管降薪都只是結果。一位已經從騰訊內容部門離職的高管曾向價值星球抱怨,騰訊內部人浮于事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很多細碎的工作都丟給外包去做,組織也出現了官僚化的趨勢,一些老員工“在其位不謀其政”。
騰訊的問題幾乎是所有不斷擴張的企業,成為“巨無霸”后都需要面臨的頑疾。從公司創立開始,馬化騰就將自己的性格和特質深深地烙印于騰訊的企業文化中。作為“中國最好的產品經理”,以即時通信工具起家的騰訊將馬化騰的產品極簡主義和用戶驅動戰略發揮到了極致。
然而現在,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對微信占用過多內存空間的抱怨,隨著公司不斷壯大,產品線增加,軟件迭代,用戶量激增,用戶需求變得眾口難調,產品與極簡主義漸行漸遠,用戶驅動逐漸過渡為流量驅動。
不過,產品底層邏輯的變化對于騰訊來說似乎可以自洽,馬化騰是進化論和失控理論的擁躉,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他試圖讓騰訊成為一家邊界模糊的生態組織,他在QQ時代就提出過讓互聯網“像水和電一樣融入生活當中”,2013年前后,他進一步提出“連接一切”的理念,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成為了連接一切流量的最佳端口。
而前高盛人劉熾平的加入,則讓騰訊早早就擁有了整合資本的基因。憑借公司的雄厚資金和龐大流量入口,騰訊四處跑馬圈地,拓展業務邊界,生態養成模式最終成型。
這一切的變化絕對稱不上錯,正是積極擁抱變化,騰訊成為了中國最頂尖的公司,在不斷的迭代試錯過程中,副作用也很明顯——組織架構逐漸變得臃腫。
財報數據顯示,去年騰訊員工增加了2.6萬人,同比增幅超過20%。2021年,騰訊的運營成本上升了21%,其中以人力為主的“一般及行政成本”更是增長了33%。在快速擴張中,騰訊暫時迷失了。
“花錢買情懷”
互聯網行業寒冬,讓騰訊清醒了起來。
幾個月前,騰訊先后減持了京東和 “東南亞小騰訊”Sea Limited。前者以中期派現的方式發放給了股東,后者則直接套現超200億元人民幣。雖然手法略有不同,但相同點是騰訊均讓出了主要股東的位置,兩項交易完成后,騰訊的持股都在3%以下。
市場對這兩筆交易議論紛紛,但共識是騰訊仍然是一家知行合一的公司,以中期派現的方式給投資者分股票,既達到了退出投資的目的,又保證了股東權益,同時踐行了共同富裕,可謂一石三鳥。
盡管騰訊沒有正面回應減持投資的原因,但業界紛紛猜測,騰訊的動作一方面與反壟斷有關,另一方面則回籠資金,加強主業的優勢地位。
事實上,掩蓋在減持討論中,騰訊的投資依然步伐不止。第三方機構統計,騰訊在2021年的投資事件超過260起,比2020年的175起多了近100起。特別是在游戲領域,騰訊在2021年更是大開錢袋子。數據機構Niko partners分析師Daniel Ahmad透露,僅2021一年,騰訊收購和投資的游戲公司就超過了100家。
粗略統計可以發現,騰訊游戲投資多數都在國內,海外投資不到三成。騰訊的游戲投資基本可以分為兩條主線,一是給錢不介入運營,便于拿下代理權的大廠合作模式。動視暴雪、育碧、藍洞、西山居都是類似情況;二是中小型游戲廠商的防守型投資。針對二次元游戲等騰訊游戲的薄弱環節進行布局,以及提前布局3A主機、云游戲、AR游戲領域。特別是近年來騰訊主要游戲投資“重研發、輕代理”,進一步增強自身研發實力的意圖十分明顯。這或許是騰訊減持代理游戲起家、自研能力不足的Sea的原因。
事實上,靠著棋牌游戲和代理賺到第一桶金后,騰訊就越來越重視自研游戲。無論是發行數量還是收入貢獻,騰訊游戲都呈現出從輕度轉向重度游戲的特點。2020年以來這樣的趨勢更加明顯,根據國海證券測算,騰訊Top20自研游戲收入占比從2016年至2019年的不到70%,攀升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87%。其中《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貢獻了60%的流水。
研發中國人自己的3A大作是很多游戲廠商的情懷,也是廣大中國游戲玩家的夢想。騰訊正在向這一目標邁進,依靠手機游戲產生的現金流補貼情懷,彌補大型游戲前期研發投入高的商業模式劣勢。
2020年6月,騰訊公布了首款自研主機游戲《代號:SYN》,這款光子工作室開發的賽博朋克風游戲將在主機和PC平臺發布。但目前除了一段3分鐘的實機演示,其他信息寥寥。
去年3月,騰訊出資獲得了《黑神話:悟空》研發團隊游戲科學5%的少數股權。按照游戲科學創始人兼CEO馮驥的說法,騰訊承諾不干預產品決策和公司日常經營,不主導游戲發行,甚至之后的發布不帶騰訊的logo。盡管在圈內,騰訊游戲一直充斥著抄襲、搶發行權、排擠競爭對手、過度氪金種種非議,網友也笑稱這筆投資是“國產游戲的至暗時刻”。但從《黑神話:悟空》的實機演示結果來看,圈內和玩家還是充滿期待。
從騰訊的布局可以看出,經過了前些年手游市場的巨大成功,騰訊正在謀求兩方面的突破:一是開始跳出國內手游這個內卷的紅海市場。2021年第四季度,騰訊海外游戲收入132億元 占網絡游戲收入的 31%。2021年年報,騰訊將海外游戲業務獨立出來,足見其重視程度。
二是通過加大自研投入,擺脫非議,做“長期、有益于行業”的事,為自己正名。從代理地下城與勇士、英雄聯盟,到“借鑒創新”王者榮耀,在游戲運營浸淫多年的騰訊,研發能力似乎依然為人詬病。
不過,騰訊的成功從來就是從模仿到超越。“花錢買情懷”的“鈔”能力能否最終轉化為玩家期待的大型游戲研發能力,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