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童思思
來源/零態LT(ID:LingTai_LT)
“內部確實沒有對這次事件(阿里云高管變動)的口徑,官方沒有公開任何信息。”關于這次高管變動消息,阿里云內部人士這樣告訴零態LT(ID:LingTai_LT)。
內憂外患之下,阿里云正依靠瘋狂“換將重組”緩解焦慮。4月12日,多方消息稱,阿里云正在進行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阿里云中國區總裁任庚(M6)將離職,該職位由阿里云中國區副總裁黃海清接任,統管中國16個戰區。此外,業內人士表示,這次調整只是開始,隨著蔡英華和黃海清內部地位不斷鞏固,將有更多高管加入,也會帶來一輪新的組織調整和業務重組。
眾所周知,2022年以來,阿里云團隊重組節奏急劇加快,“換人”速度令人唏噓。今年3月,前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空降阿里云,成為阿里M7級(資深副總裁)高管。
內部頻繁“大換血”背后,與阿里云面臨的復雜競爭環境有直接關系。
一方面,阿里云被直指存在“原則性”問題。2021年12月,被工信部官宣暫停合作單位6個月,起因是阿里云發現嚴重安全漏洞隱患后,未及時向電信主管部門報告,被工信部認定為未有效支撐工信部開展網絡安全威脅和漏洞管理。
另一方面,與騰訊云、華為云等互聯網云計算巨擘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以字節旗下火山引擎等為代表的“攪局者”絲毫不畏“先來后到”的束縛,試圖抓緊一切機會俯沖到云計算市場;不惜成本、砸錢圈地的獨立云廠商也在搶奪垂直細分市場的空間和機會。
除此之外,阿里云與全球云廠商的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谷歌云在2021年取代阿里云成為全球第三云廠商,常年“坐三望二”的阿里云坐不住了。
如坐針氈,何以解憂?“換將”能破局幾何?
四面楚歌起
用一個詞概括阿里云當下處境——四面楚歌,毫不為過。
首先是,華為云、騰訊云、百度云正虎視眈眈。
當前,國內云計算市場已經成長出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百度云四大巨擘。寡頭競爭格局已顯,未來為爭取更多市場,勢必要拼價格、拼服務、拼捆綁銷售,否則阿里云的先發優勢難以為繼。
事實上,阿里云疲態已顯,阿里2022財年三季度(即2021年四季度)業績報告顯示,阿里云在2022財年三季度收入增速降至20%,這也是阿里云公布業績數據以來的最低增速。對比來看,阿里云所謂“領跑”優勢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年度增速來看,第三方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位居第二的華為云市場份額達到18%,且年度增長達67%,第三大廠商騰訊云年度增長達到67%。
除“四大巨頭”外,業內還有幾大玩家蠢蠢欲動。如字節跳動、拼多多、美團們為掙脫阿里云或其他云廠商的摯肘,早已暗自部署自建云規劃,未來阿里云面臨的將是更多的“攪局選手”。
早在2020年,一個新鮮的概念——“云原生”刺破云計算賽道的保護紗,其中對云原生最了如指掌的便是字節旗下的火山引擎。據業內消息稱,字節跳動目前的容器實例部署規模已達千萬量級,日變更數兩萬。
簡單復盤“云原生”的出現和躍進過程,盡管當下并不能威脅到阿里云的地位,但卻不斷刺痛著阿里云的敏感神經:云計算行業正處于不斷重新定義和進化過程中,未來是否會出現更多新鮮的概念和玩法,阿里云不敢有半點松懈。
隨著四大云巨頭的深化擠壓,近兩年中小獨立云廠商對阿里云的威脅程度已顯著下降,但業內也普遍提到,不少二、三線云廠商在巨頭蠶食后的20%市場里穩定活下來了,如金山云通過捆綁WPS辦公軟件等硬核服務,建立其穩固的“護城河”。如此看來,想從中小云廠商“奪食”,也并非易事。
在外部競爭對手一路高歌猛進下,阿里云的焦慮展露無遺,并開啟瘋狂重組之路。
2021年5月,阿里云宣布完成重大組織架構升級,包括設立18個行業部門、16個區域。其中,18個行業部門包括數字政府、金融、零售、電信、電力、醫療保障、制造、互聯網等。
而這一次,除高層人事變動外,阿里云組織架構被曝也在調整中。值得注意的是,為強化泛政府行業線概念,將泛政府相關的6大行業線聚攏向許詩軍匯報,其他6大行業線和中長尾客戶直接劃分給蔡英華,以便實現區域和行業線的聯動,中長尾客戶團隊由潘立維作為第一負責人,從淺雪團隊調任而來。
四面楚歌起,阿里云急了。
消失的“大客戶”
阿里云的焦慮,不止競爭對手。
互聯網高速增長對阿里云業務的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其發展速度直接影響了阿里云的大客戶體量。作為國內云計算服務領跑廠商,阿里云在國內市場占有近37%的份額,然而互聯網高速紅利期褪去已成共識,短期內很難再出現抖音、快手、拼多多等新互聯網用云大戶。
如阿里云的主要客戶之一TikTok因受美國當地數據安全法影響,不再使用國內提供的云服務,價值每年8億美元的阿里云訂單不翼而飛,其轉身與亞馬遜云AWS和甲骨文達成新合作。這一變動直接導致阿里云2020年一季度營收增長創歷史新低,這也可以窺見阿里云對頭部大客戶的強依賴性。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云市場更“難搞”的用云大戶在政企。一些接近云廠商的一線人員認為,政企客戶進入數字化創新改革,開始普遍“上云”,已經成為云廠商的主要客源群體。然而政企客戶依賴一線業務人員“圈地運動”,目前各大廠商在各省市的云項目覆蓋情況不一,并不存在某一云廠商獨占鰲頭的現象,阿里云在政企客戶市場未見明顯優勢。
業內相關人士普遍認為,政企市場仍存在巨大的增量機會,但進入2020年后,“搞定”政企用戶難上加難:
一是政企客戶的預算在在疫情后發生了結構性轉變,更多的預算被投入疫情支撐、民生保障等更急迫的領域,相對而言,用于“數字化轉型”等方向上的投入有所銳減。
二是政企類用戶對云的概念、模式與操作工程仍有所保留,換句話說,這類用戶對云使用的安全性等還存在質疑,國內政企市場仍處于需要“教育”的階段。
三是政府類用戶以及轉型中的傳統企業的定制化需求較高,用戶溝通策略、定制成本以及后續服務的成本普遍偏高。
國家隊開啟洗牌期
真正讓阿里云顫抖的,其實是“國家隊”的入局洗牌。
表面上,過去一年,中國云市場整體進入增速放緩期,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是一場延綿好幾年、不得不艱難跨越的低潮期。但其實是“云計算”進入了下半場,伴隨著政企用戶需求的進一步爆發,也正因為上文所述的政企用戶對市場化企業安全性的擔憂、以及兩者之間繁復的溝通成本,決定了國資背景的國家隊選手有機會跑步入場。
看似擁擠不堪、格局已定的云市場重新洗牌,國資背景的云廠商將在基礎設施市場、政企市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浪潮(浪潮云)、中科曙光(曙光云)、紫光股份(新華三、紫光云)、中國系統(中國電子云),以及中國電信(天翼云)、中國移動(移動云)、中國聯通(沃云)等。
零態LT(ID:LingTai_LT)了解到,上述國家隊將投入建設更大規模的數據中心,以及更廉價的服務,如此高昂投入和廉價服務并不是市場化云廠商客源做到的,這就注定了市場化廠商將面臨失勢。
對于內外焦灼的阿里云而言更是當頭一棒。
當然,這或許只是一個階段性趨勢。但即便如此,作為“四大巨頭”之一的華為云已經率先拿到下半場“入場劵”。華為昇騰計算業務總裁許映童在2021年12月曾公開表示,華為正在逐步打造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將為當地政府、企業、高校提供算力資源。合作模式是,地方負責建設和運營,華為提供算力和AI能力。運營公司會銷售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并提供后續服務。
當國家隊入局,華為云反而憑借多年扎根政企市場的底蘊,在應對云計算下半場變局時更加從容。以政務云為例,目前華為、浪潮、中國電信、紫光股份等占據主要市場份額,反觀阿里云、騰訊云依然處于邊緣化狀態。
所以,云計算下半場未必屬于具有先發優勢的阿里云,今天的中國云計算市場并非整體縮量,而是正走完一個周期準備進入下一個周期,在這個節點上誰更能捕捉到信號、貼近核心用戶群,誰便是未來得利者,這也是阿里云不得不大刀闊斧重組改革,并重押政府行業線的原因。
而人員變革,或許只是前兆,更大的動作也許正在醞釀之中。